劉德福
【專題解讀】
蘇軾,是中國文學文化史上的山脈。偶爾讀到他寫情感的幾首詩詞,頗覺有味。我曾經(jīng)用“厚”“深”來評價他關(guān)于兄弟、師生、夫妻的情感,但都覺得不妥,最后我選擇了山峰的“峰”字,主要取其“高聳峭拔”之意味。他如山脈,文學、書法、廚藝……都是一座座令人仰止的高峰,而情感則是另一座高峰。
一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不相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jié)婚。王弗年輕貌美,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上烀鼰o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王弗逝世后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wù),生活上困苦已極。適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心弦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想到已逝的愛侶,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接著,作者進行絕望的假設(shè),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xiàn)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詞的下片才真正進入“夢境”。作者在夢中回到了故鄉(xiāng),在那里,與自己的愛侶相聚、重逢。但東坡筆力的奇崛之處還在下邊兩句,“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闭o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結(jié)尾三句,又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中來。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東坡此詞最后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
【練習】
1.這首詞的題是“記夢”,詞人在夢中夢到了什么?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感情?
2.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結(jié)合這首悼亡詞的內(nèi)容,概述作者運用什么藝術(shù)手法表情達意的?
【參考答案】
1.詞人夢見自己回到了故鄉(xiāng),妻子正像當年一樣,憑窗梳妝,夫妻相見,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唯有相顧垂淚。這表現(xiàn)了詞人對亡妻的深切懷念之情。
2.①層層遞進。第一句“兩茫茫”是綱。以下層層推進,雖茫茫而難忘。進而千里相隔,無法對話。進而相逢也不相識。三層推進,把別恨提到無法再高的境地。②虛實結(jié)合。上闕寫實,下闕從虛處設(shè)想,寫夢中相逢,驚喜憂痛之情,萬語千言無法表達,只有相顧淚流不止。接著寫夢醒痛定思痛,令人柔腸寸斷。
二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
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
倒掛綠毛幺鳳①。
素面常嫌粉涴②,
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③,
不與梨花同夢。
[注]①惠州有一種珍禽“倒掛子”,貌似綠毛鳳但形體更小,所以蘇軾稱之為“綠毛幺鳳”。它們經(jīng)常倒掛在梅花樹上,這是嶺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② wò,弄臟。③句中“梨花”即“梨花云”, “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袄婊ㄔ啤币徽Z出于王昌齡“夢中喚作梨花云”詩句,詞人多用“梨云”代表“梨花”,“梨云夢”指梨花或人的美麗,“梨花云”也指夢中恍惚所見如云似雪的繽紛梨花,后用為狀雪景之典。
【賞析】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朝云十四歲到蘇家,天資聰慧,后來能寫字,頗有文才,可以說是她陪伴了蘇軾坎坷的后半生。蘇軾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遷密州、徐州、湖州,顛沛不已,甚至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副使,此間,王朝云始終緊緊相隨,無怨無悔,在東坡被貶到嶺南惠州時,侍妾中就只有朝云相伴了。所以,朝云應(yīng)該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東坡在朝云墓的六如亭柱上的楹聯(lián)上題寫: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練習】
1.“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被《紅樓夢》化用在薛寶琴的詞里:“三春事業(yè)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闭堈?wù)剝烧叩漠愅?/p>
2.請賞析本詞的藝術(shù)手法。
【參考答案】
1.二者都寫了“空”和“夢”,但薛詞的“空”指事業(yè)如夢一樣隨東風消失,蘇詞寫自己懷念朝云的“高情”和“梅花夢”已經(jīng)成空;二者手法相同,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薛詞借“東風”、“明月梅花”抒情,蘇詞借“曉云”、“梅花”抒情;而蘇詞還用了雙關(guān)的手法,“曉云”明指早晨的云朵,暗指王朝云。
2.象征或比喻。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xiāng),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這樣的描寫實際上是借物寫(喻)人,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云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