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語(美國)
很多年前,一位美國女同事過生日。她的丈夫當然要在這個重要的日子里有所表示。于是花店里訂購了直徑兩尺的大花籃,卡片上寫滿了重復過無數(shù)次的愛的宣言?;ɑ@不是買回家的,而是親自送到我們辦公室。門口警衛(wèi)先攔下,打電話找太太反復核實,驗明正身,興師動眾地讓一層樓的人都知道殷勤的丈夫來送花了。因為公司占地巨大,從門房到我們辦公室要走十幾分鐘,于是這位丈夫爬樓梯,過草地,穿食堂,經(jīng)圖書館,所到之處,人人側目,只見一巨大的花籃及其下移動的兩條短腿,這兩條短腿,不僅要告訴妻子,更恨不能向全公司、全世界宣布,他愛她。于是辦公室里的中國女人們羨慕地盯著花籃。心里巴望著自已的丈夫什么時候也能這樣驚天動地地干一場。恰巧旁邊一位中國丈夫酸溜溜地說了一句不識趣的話:“盡來這些花哨的。我LP生日我就不這樣招搖過市,我回家早早替她燒好飯”。話未完,中國女人群起攻之:“就你們這些中國男人只知道吃喝,一點不會浪漫,真沒勁,看看人家多會示愛”。
事后我注意到,這句責備不是我們這群女人的專利。不管是歐美中文刊物,還是國內(nèi)雜志,在比較歐美丈夫和中國丈夫長短優(yōu)劣時,總說歐美男人浪漫有情趣,中國男人木訥不善言辭。我原本也傾向于此,但經(jīng)過這么些年的觀察思考,現(xiàn)在覺得中國丈夫枉擔這一虛名,冤啊。
之所以這些年來改變了看法,是因為這些年我做了母親。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能說會道,我親眼看見西方式愛的教育是如何根深蒂固,從幼兒園起始,貫穿終生。二三歲呀呀學語,老師在教日常用語時,就開始口不離愛“l(fā)ove”(愛)這個詞,每天重復無數(shù)次。老師說爸爸媽媽愛你們,老師愛你們,每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每個父母與他們吻別時都要說句“我愛你”,孩子也會相應回一句“我愛你”。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諸多節(jié)日,幼兒園或學校的手工勞作課都提前好幾周開始給父母制作禮物,孩子的“杰作”上寫滿了“我愛你”之類的告白。記得女兒涓涓6歲時她最要好的小女朋友來家里玩,臨走告別時對話如下: 涓涓:甜心,我今天太高興,太愛你了。什么時候再來玩芭比?
朋友:蜜糖,我也愛你。你是我最愛的好朋友。 涓涓:有多愛?朋友:很大很多的愛。像天一樣大。我會想你的。
在我們大人的催促下,兩人依依不舍地大大擁抱一番作別。當然,這些話涓涓不是對每個玩伴都說的。但和要好的小“閨蜜”卻經(jīng)常愛來愛去。對父母,對其他親近家人,對她喜愛的老師,“我愛你”是張嘴就來。原來從小他們就認定,這“我愛你” 和“我要吃飯”一樣,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這樣環(huán)境下由男孩長成男人的丈夫們,自然是滿嘴抹蜜,情感外露張揚,我們又怎么能責怪那些在含蓄、內(nèi)斂、凝重的東方傳統(tǒng)氛圍中長大的丈夫們,不夠激情、不夠沖動、不夠浪漫呢?環(huán)境使然,教育使然,根由并不在中國丈夫本身。
其次,愛的表白并不僅限于男人對女人,妻子也可為丈夫買禮物,辦驚喜派對,平日講話蜜糖甜心不離口,父母子女之間,手足之間,閨蜜之間 (哥們之間除外,否則有同志之嫌),“愛”音繚繞不絕。
每天我們都會讀到很多對父母的感恩之文,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摟抱著父母,對他們說過“我愛你”。至少迄今為止,我還沒有。我一個男同學對我講:“臨出國在機場與父母話別時,我突然有種想告知我有多愛他們的沖動,可話憋在嘴里怎么也出不來。想上去抱抱他們也不好意思。最后和每個朋友握手道別,與父母卻只雙目對視”。大概因為不好意思講,所以我們?nèi)V諸筆端,有了“背影”這樣的美文,有了寸草難報三春輝的詩句。相反,這里的孩子大概愛全用嘴說完了,類似的文章并不多見,反倒是父母,在同樣用“我愛你”口頭回應孩子的同時,更借助其他各種可能的渠道,向孩子發(fā)表愛的宣言。一次女兒課余舞蹈學校匯演,節(jié)目單上交$15便充許印制家長一則留言。這也不失為學校創(chuàng)收的另一手段。演出當天拿到節(jié)目單,見上面洋洋灑灑印了上百條父母留言,有的告訴孩子自己多么愛他(她),有的宣稱自己的孩子完美無缺,自己為此驕傲無比;還有的對孩子千恩萬謝,謝謝能讓自己做了他(她)的父母,三生榮幸……很多留言竟讓我看得熱淚盈眶。中國父母這樣夸獎、感激孩子的,大概不會如此普遍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示愛方式,本無對錯好壞之分。但是中國妻子并不天天叫蜜糖甜心,而是講究溫婉賢淑。中國父母兒女之間并不整天愛來愛去,而是更看重奉獻犧牲、孝道尊老,中國朋友、手足之間也沒有動輒擁抱親吻,而是相互幫助。這一切都被認可接受,卻唯獨中國丈夫被人厚非,被詬之以不重情調(diào)、不會示愛。你說,中國丈夫冤不冤?
不過當今世界,文化互動,東西交融,越來越多西方人吃日本壽司,喝中國綠茶,練印度瑜伽,也有越來越多中國人看美國大片,慶祝西方節(jié)日,包括情人節(jié)等等,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傳統(tǒng)。長此以往,中國丈夫若仍是愛你在心口難開。到那時再被責怪,就連我也不會替他們喊冤了。
責任編輯 蔣建偉
插圖:涓涓(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