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瑞
在溧陽縣縣城的一間小房里,透出了微弱的亮光。一位50歲左右的老者,正在書桌旁讀著一本厚厚的古書。讀了一會兒,他不禁沉思起來。
千里之外的那間低矮的茅草房子里,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母親,正佝僂著背,為將要遠游的孩子趕著縫制寒衣。只見她手里拿著針線,在微弱的燭光下,顫顫巍巍地一針一線地縫制著。也許是擔(dān)心兒子長時間在外漂泊,她將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jié)實一點,更結(jié)實一點。她將自己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
夜深了,屋里的溫度變得很冷了,灶塘里的火也已熄滅。老母親還在縫衣。此時,兒子手里拿著一本書,已有了深深的睡意,無意中看到母親那蒼老的臉,他不禁想道,娘為我付出了多少??!世人的流言蜚語,生活的貧苦艱辛……我的功名前程又在何方?唉!
啊,母親!這位老者從沉思中回過神來。母親啊,春天,您是我的陽光,呵護著我;夏天,您是我的蒲扇,吹涼了我;冬天,您是我的棉襖,溫暖著我……您為我的一生傾注了多少愛。可我孟郊一生窮困潦倒,今日才中個進士,在這小小的溧陽做個縣尉這樣小的一個官……母親啊,我怎么才能結(jié)束這長年漂泊流離的生活,報答得了您對我的恩情呢!
一幕幕充滿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從他的心頭閃過。老母親是不期望報答的,也是他所報答不完的。于是,他一揮而就,寫出了傳頌千古的《游子吟》。
評點
讀完這篇小作文,也許讀者都會有些淚濕雙眼吧。古詩言簡意賅,許多蘊意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可能千人有千種體會。小作者對《游子吟》的體會,深情而無奈,情深中竟寫出了世態(tài)炎涼,把世事與親情對比,這樣的寫法著實感人。
(指導(dǎo)教師:汪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