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樹青
一年前的今天,我坐在廣州的辦公桌前心猿意馬,于是對自己說:為什么還坐在這里?為什么不出門遠行,走得越遠越好?接下來,太多的奇遇與陌生體驗,盡在長達3個月的無家、無工作、無收入的漫漫遠足中。
一年后的今天,中國人自費出境旅游目的國的名單已增至34個,與每年近9億人次國內旅游的熱潮同時的是每年1600萬人次的中國人出境旅行。中國人的腳步邁向更遼闊的邊疆,遠足方興未艾,似乎不可窮盡。
為什么遠足?為什么不安于此時此地?似乎可以用007電影《末日危機》的主題曲來回答:The world is not enough。人類關于遠方的夢想,就像飛翔的夢想一樣世代不死。遠足的人們,要做遠方的忠誠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他們的人生和腳步,比遠方更遠。
105國道和一群攔車的少年
問一問自己:18歲之前,你的生活半徑有多大?你走了多遠?
若干年前,在105國道上,總有一群不知危險為何物的少年在玩攔車游戲。每當有一輛汽車、特別是看似龐然大物的東風大卡車從二三百米的遠處駛來,他們就會跳到國道中間,雙手張開,嘴里念念有詞:汽車來了我不怕,我和汽車打一架,打得汽車喊爸爸——然后,少年一邊聽著汽車喇叭發(fā)出急促的叭叭(爸爸)聲,一邊心滿意足地閃開相距不到20米遠的汽車。
那時,我就是這群攔車的少年中的一個。我很想知道但無法知道這道路的兩端將通向何方、并能走多遠。我能看到的是本地的人們可以在幾公里的生活半徑內生活多年,甚至一輩子。直到18歲,我的生活半徑不超過25公里。
每條一望無際的道路,每個攔車與不攔車的少年,每種生活半徑的人們,都埋著遠足的夢想。也許他們都會像余華一樣,“十八歲出門遠行”。
地圖和此時此地的生活
很多人的房間墻壁上都掛著兩張大地圖,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很多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都會買一張當?shù)氐牡貓D留作紀念。地圖代表了一個人的內心所能抵達的世界。
大多數(shù)時候,很多人都安于此時此地的生活。他們成長、戀愛、工作、交友、結婚、生子,每一天都有充實的生活內容和固定的軌跡。但即便他們從來不曾遠足,也只是意味著他們沒有把內心的渴望付諸實施,而不等于他們滿足于此時此地的生活。因為地圖泄露了他們的真實想法——無人拒絕遠足,無人拒絕體驗不同環(huán)境的風情萬種,因為他們聽到或讀到別人的游記、陌生世界的資訊時是那么的神往。
誰不對遠方神往?誰不對可以拔腿而去的遠足歷程神往?
西藏和靈魂
人人都說西藏與靈魂有關,我倒覺得西藏與辭職有關。有人為了去西藏而辭職,有了從西藏回來之后大徹大悟般地辭了職。
西藏為什么與靈魂有關?有人說那里是宗教的圣地,有人說是靈魂的凈土。這些說法太虛,西藏的好處體現(xiàn)的正是遠足的妙處。首先,交通不便,進藏不易,費用不菲,對身體素質有要求,西藏與都市生活形態(tài)差異大,這些都構成遠足的稀缺性價值;其次,藏人在虔誠信仰里生活的景象,容易成為遠足者日常生活中罕有的精神資源,使其對自我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反思;充滿玄機和燦爛色彩的藏文化,進一步充實著遠足者的行囊和談資,并成為文化營養(yǎng);古老緩慢的藏式生活節(jié)奏,簡樸真誠的人際關系,極低卻仍然享受的生活質素要求,不能不令遠足者疲倦的都市靈魂受到觸動?;貋碇?,他們愛上西藏,或愛上遠足。
當然,也不能排除是高原缺氧反應作怪。
孤獨行星和路上的社會學家
如果你要遠足,你不能不知道《孤獨行星》——Lonely Planet(簡稱LP),遠足者的圣經(jīng),世間最好的遠足拐杖,澳大利亞出版的旅游系列手冊。LP的創(chuàng)辦源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部分西方叛逆青年跋涉東方尋找精神歸宿的嬉皮運動。如今嬉皮已逝,但特立獨行的自助游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不求旅途中的物質享受,但求真我,使遠足變成了一種人生狀態(tài),也將自己變成了路上的社會學家。
手持LP勇敢上路、穿行于歐亞大陸的遠足者們把遠足的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遠足是一種人生實踐,一種修行,一種對多元多種族文化的學習,一次飽含異地生存故事、新發(fā)現(xiàn)、新思想和傳奇色彩的真我體驗,密集地接收新鮮事物和迥異的價值觀的刺激,并在遠足中完成人格的磨煉和個性的成熟。遠足中不斷有新的交際,更多的時候他們要獨處,但這并不可怕,適應之后,他們的內心更加完善和強大,適當?shù)某聊瑢⑺麄円蛐腋!?/p>
幾乎每一個路上的孤獨行星,都在以身作則地告訴你為什么要遠足。
世紀旅行家俱樂部和旅行比賽
即使你經(jīng)常遠足,經(jīng)常出國,也不要自夸多么廣見博識——在你有資格參加成立于美國洛杉磯的“世紀旅行家俱樂部”之前。該俱樂部對會員的基本要求是到過100個國家,而終極目標是完成318個地域,盡管聯(lián)合國旗下只承認有185個會員國。
世紀旅行家俱樂部成立的宗旨是:讓會員們旅行,旅行,再旅行!46年前,R.G.Davidson發(fā)起成立了這個組織,并展開了史上最具挑戰(zhàn)性的遠足活動——旅行比賽。會員們要盡可能地訪問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像郵票或蝴蝶收集者一般“收集”國家。目前這個俱樂部擁有約1500個會員,但只有不到十人真正到過所有318個地域。值得關注的是第一對完成旅行比賽的人,美國俄亥俄州的律師帕克·湯姆森夫婦,他們始終攜手遠足,共同走遍了全世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以工代賑
沒錢也可以上路的,只要你有遠足的決心和時間。一方面,STATRAVEL(世界學生青年旅游)是全球最大的學生青年旅行服務機構,發(fā)行的國際學生身份卡、國際青年旅游卡、國際教師身份卡可在各國享受交通、住宿、歷史文化場所的優(yōu)惠待遇,中國的旅行社配合推出了青年旅游營;另一方面,國際青年旅館為把求知欲發(fā)泄在遠足上的年輕人提供了“窮人的五星級酒店”。
在中國人出國更方便之后,參加國際義工組織會是一種免費的、以工代賑的遠足方法。比如到偏遠落后國家參加包括教育、醫(yī)療協(xié)助、自然生態(tài)保護工作、婦女及人權的教育與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與有機農(nóng)業(yè)的推廣等義務工作,得到異國生活體驗,同時培養(yǎng)國際觀。除了遠足者自己,無人能裹住遠足者的腳。
說走就走與文化苦旅
不遠足的人,有太多走不開走不動的理由;但工作的目的,可以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臺灣作家吳淡如從19歲第一次遠足,至今踏遍五大洲,她的電腦桌前還貼著未完成的夢想:1.到印度的普那社區(qū)上心靈大學;2.到阿拉斯加看北極光;3.搭船到永晝的南極享受白茫茫一片真干凈;4.爬澳洲的愛爾斯巖;5.開著帆船去大堡礁潛水;6.到西薩摩亞群島拜訪《金銀島》作者的長眠之地;7.到北非過一個月的游牧民族生活;8.住遍世界最豪華的旅館;9.到亞馬遜河看象魚;10.到巴厘島的烏布養(yǎng)老。
這十個夢想滿滿地詮釋了一個遠足者的豐富人生。她說:“走,不是為了所謂的出國透透氣,也不為尋找桃花源。我對自己平常的生活環(huán)境滿意度挺高,也老自滿地認為自己家比任何飯店舒適。但我始終相信,說走就走,是人生中最華美的奢侈,也是最光燦的自由?!?/p>
自助旅行者紛紛上路,他們之中可能一個也寫不出余秋雨般的《文化苦旅》,但他們可以僅僅因遠足而滿足。他們的旅行文學不是用文字寫的.而是用心體味的。
遠方與遠足
遠方在哪里?海子說:“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币粋€人遠足,不是為了尋找遠方,因為他抵達的,將比遠方更遠。
在這程序化、模式化生存的時代,沒有什么比感情更冒險,沒有什么比信仰更跋涉。花幾千元可以橫跨半球、花幾元錢可以萬里傳音、點一下鼠標可以與天下交,還有遠方嗎?沒有。遠方只在于人心之隔,而無地理之塹了。
遠足中我們所謂的冒險,其實沒有太大的生死之礙,不過是想令自己的心跳更快、肌肉繃得更緊、比日常生活具有更多想象力;所謂的跋涉,其實也不是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不過是想令自己的眼界更開闊、經(jīng)歷更曲折、記憶更豐富。甚至,當你走得越遠,那最初的起點反而恰似你的遠方。你走得越遠,反而離自己的心越近,更了解自己,憑借新的參照物更能發(fā)現(xiàn)自己。所以人們才有可能思念并重新愛上原本抱怨的生活。
遠足去,去到比遠方更遠的地方,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