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蔚
李敷仁,1899年4月29日生于陜西咸陽縣北杜鎮(zhèn)一戶貧苦家庭。曾兩次從軍,后回鄉(xiāng)任教,曾任《老百姓》報和《民眾導報》的主編、延安大學校長、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校長、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主任等職,為培養(yǎng)革命和建設人才,倡導報刊革命化、大眾化,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促進抗日民主運動和人民解放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1928年秋,正在咸陽縣立高級小學任校長的李敷仁經(jīng)同鄉(xiāng)魏西巖介紹,到陜西國民黨省黨部宣傳部擔任助理干事兼《中山日報》校對和書報郵件檢查工作。后升任省黨部機關報《中山日報》總編輯。
在宣傳部工作期間,他聘請共產黨員何寓礎、雷五齋等幾位專家名流前去講課。李敷仁自己主講社會進化史。他自編講義,結合實際教學,學員們很受教益。李敷仁還利用周會作時事報告,在號召學生謹守校規(guī)的同時,抨擊時弊,宣傳革命,深受師生歡迎。不久,他受聘擔任教授省立一中、二中和西安市中學等校的公民課,被進步師生譽為“公民專家”,同時,也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指為著名的“左混”(左傾混蛋分子)。
1931年11月,楊虎城率軍入陜,趕走了馮玉祥部劉郁芬的勢力,占領西安,當了陜西省政府主席。次年,李敷仁由楊虎城資助到日本留學。他經(jīng)上海、橫濱到東京,進入東亞預備學校學習日語。畢業(yè)后,繼續(xù)上東亞高等班,學日本歷史。他學習刻苦,不僅按時學完學校規(guī)定的課程,而且經(jīng)常閱讀共生閣和白楊社出版的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并到校外的街道、工廠、貧民窟去參觀調查,采用中日對比的方法,研究社會問題。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李敷仁從《朝日新聞》上知曉日軍大肆侵入沈陽,他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跑去中國留學生的中心——神田青年會。經(jīng)過磋商,留學生組織了“革命學生會”。李敷仁被選為監(jiān)察委員。中國留學生召開大會,并排隊到公使館,要求公使“斷絕國交,下旗回國”。后來,革命學生會派李敷仁負責西北宣傳工作,李敷仁即放棄了上明治大學的計劃,乘船回國。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決心奮發(fā)努力,干上前去,在可能范圍內,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盡我最大限度的力量?!?/p>
回到北平后,李敷仁一面在北京大學聽課,一面翻譯日文經(jīng)濟著作,后因經(jīng)費缺乏,生活無著,又回到陜西。
當時,有人推薦李敷仁去當國民黨的官,他說:“我志在教書,不在做官?!庇谑?,從1932年9月開始,李敷仁先后在鳳翔二中、漢中五師、西安女師、西安師范、固市中學、興國中學等學校擔任過訓育主任、教務主任,教公民課、國文課及社會進化史課,一直到1945年。
李敷仁講課,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是搜集各種著作、資料,研究分析,融為一體,編成講義,然后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授。例如講社會進化論,他把日文版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上田茂林的《普羅列塔利亞世界史》、郭沫若的《古代社會》和威爾斯的《世界史綱》等書,融會貫通,編寫成通俗講義,結合生活,進行講授。學生聽了感到新鮮、深刻、系統(tǒng)、好記。如在講《三民主義》時,他說:“三民主義不能掛著羊頭賣狗肉,光用來騙人。我們講三民主義,一定要講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所講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也就是說,我們要講新三民主義。在現(xiàn)階段,民族主義就是講反帝,中心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民生主義就是講土地問題,講‘耕者有其田;民權主義就是要實行民主政治。只有人民當了家,做了主,國家才能富強,對外才有力量,才能打倒帝國主義!”
西安事變后,李敷仁參加了由楊明軒、何寓礎等進步人士發(fā)起組織的“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簡稱教盟),并和張寒暉、姚一瀓等進步教師,組織了“生活教育社”,團結廣大教職員工,實行抗戰(zhàn)教育。他利用“訓育主任”這個合法身份,宣傳革命、宣傳抗日救國。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重要著作,結合現(xiàn)實斗爭,融匯于教材之中,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揭露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實質。在“五卅”慘案13周年紀念日,他結合“五卅”慘案經(jīng)過,痛斥帝國主義罪行,激勵起許多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還積極支持學生組成“農村工作團”、“假期工作團”、“流動宣傳隊”,深入農村,宣傳抗戰(zhàn),教群眾防空、防毒,動員群眾捐獻抗日物資。
李敷仁認為“進步書刊是青年走向革命的橋梁”,所以他到每個學校,都幫助圖書館購進大量的進步書刊,并指導學生閱讀。1938年,國民黨加緊思想控制以后,他仍然秘密向學生介紹《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新哲學大綱》等馬列著作和《大眾哲學》、《群眾》、《解放》、《西北》等革命書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這期間,李敷仁在中共的領導下,宣傳抗日救國,自覺地為革命培養(yǎng)、保護和輸送人才。
二
1937年10月,李敷仁在西安師范經(jīng)何寓礎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他更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團結進步教師,設法保護學生,千方百計地把一批批進步學生送到延安去。
他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1942年10月,國民黨派他到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國民黨封官許愿,蔣介石親自接見并贈送給他半身照片一張、短劍一把。但是,李敷仁毫不動心,悄悄地請王炳南帶他到中共代表團駐地,會見了周恩來,同時他還去拜訪郭沫若、沈鈞儒、陶行知等著名人士,和他們商談討論抗日救國和民主運動等重大問題。
李敷仁為了貫徹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動員千百萬群眾和敵人作戰(zhàn),1937年11月12日創(chuàng)辦了《老百姓》報。他在刊頭語中明確寫道,《老百姓》報“宣傳抗戰(zhàn),反對投降,反帝反封建,宣揚民主,反映勞苦人民的痛苦生活”。
《老百姓》報是周報,開始兩版,后擴大為四版。欄目內容豐富,有社論、評述、一周戰(zhàn)事、社會情況、名人傳略、讀者來函、防空防毒知識等;文體形式多樣,有政論、雜文、快板、數(shù)來寶、勸善調、秦腔唱詞等。從創(chuàng)刊到1940年4月被迫???,共出版了123期,訂戶曾突破一萬份,共發(fā)行了100多萬份,行銷13個省區(qū),遠銷美、英、蘇、加、匈、法、瑞等國,成為抗戰(zhàn)時期在全國影響較大、特點鮮明、很受群眾歡迎的通俗報紙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正如著名記者穆欣1939年10月在祝賀《老百姓》報創(chuàng)刊兩周年時所指出的:
第一,它用老百姓最能了解的話,幫助教給老百姓抗戰(zhàn)工作及上前線打日本的法子,使每個多少識幾個字的老百姓都能看懂,不識字的也能聽得懂,不像其他的報紙,說些老百姓們都不能懂的話(文話、洋話或是古話)。
第二,《老百姓》報真配稱得起“民眾喉舌”四字,它代表著千百萬老百姓的利益,表達了他們心中的苦痛,提出鄉(xiāng)村中許多欺壓老百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老百姓》報的讀者,才能遍于西北各省,為老百姓所擁護、所愛戴,并且實際上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第三,《老百姓》報有著豐富的內容,有文有詞,有詩有話,有的談抗戰(zhàn),有的說怎樣種莊稼,有的為被顛倒是非的老百姓呼冤,有的解答老百姓的問題。而且這些都合乎老百姓的口味,使他們更注意改良生產,應征兵役,解決婦女小孩等問題,因此連小孩和婦女們,也都把《老百姓》報當成自己的朋友。
第四,《老百姓》報還有一個令人敬佩的地方,便是報社同仁刻苦耐勞的作風。編輯先生要編稿子,要寫稿子,又要校對,打關系,辦外交,就是買紙的事也得自己辦。這種“窮日月”,正和鄉(xiāng)下老百姓過的生活一樣。因此,老百姓們都樂于拿出自己的錢,去幫助《老百姓》報。群眾親切地稱之為“咱們的老百姓”。
三
李敷仁過去當過編輯、記者、主編,因為替老百姓說話、寫文章,幾乎被槍決,深知要辦《老百姓》報講老實話,必然要和統(tǒng)治者進行嚴酷的斗爭,甚至可能犧牲。所以,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籌辦這張報紙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如果把《老百姓》‘失塌(查封)了,咱辦《小百姓》,把《小百姓》再失塌了,再辦一個《百姓報》。就像鄒韜奮《生活》查封了出《永生》,《永生》查封了出《新生》,咱們就是這樣子?!?/p>
在《老百姓》報出刊的兩年多的時間里,國民黨頑固派對它有過三次大收買,兩次大分化。編輯部有三位青年被逮捕坐牢,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作為報紙的主編,面對這些明槍暗箭,李敷仁從不慌亂。他以他那通俗、幽默、辛辣、犀利的筆鋒,繼續(xù)在屠刀叢中戰(zhàn)斗;如在“老百姓辦公處”專欄中,解釋詞義時寫道:“軍閥,就是把軍隊當作自己的勢力,犧牲當兵的性命,給他們自己掙房子,掙地畝,辦老婆,發(fā)大財?!庇秩绺鶕?jù)讀者來信寫的評論《一味存心搜刮,并不關心國難》一文,揭發(fā)勉縣縣長不顧國難、大刮地皮的丑行,他在結尾時寫道:“我們想,在這賊兵深入、國難嚴重的今日,身為縣長,不設法改善人民生活,組織民眾幫助抗戰(zhàn),我們希望輿論界對于這樣洋錢熏心的縣長予以嚴厲制裁!”
1940年4月,《老百姓》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了,李敷仁悲憤地說:“我的‘兒子被掐死了!”但是,他并不灰心,不屈服,而是以更大的決心和信心,投入到西北地區(qū)的民主救亡運動中。1944年春,他又沖破重重阻力,創(chuàng)辦了《農村周報》。人們見了,奔走相告,齊聲歡呼:“《老百姓》又復活了!”
然而,《農村周刊》只出了6期,又被絞殺了。李敷仁不屈不撓,設法再干!1945年5月,他又走進官辦的陜西省民眾教育館,受聘主編《民眾導報》,巧妙地運用合法斗爭的方式,使《老百姓》報的革命精神,在這張官辦的報紙上復活了。不久,導報發(fā)行到兩千份、四千份,甚至出了萬份紀念專號。為了以合法的形式宣傳革命,李敷仁不僅非常注意斗爭藝術,而且每篇重要的稿子都配備有“預備軍”,以便抽掉一篇,即把另一篇編入見報。
為了替老百姓說話、辦事,發(fā)展抗日民主運動,李敷仁往往把辦報和組織群眾斗爭結合起來,內外夾攻。1945年春天,他把對咸陽災情視而不見的縣長劉發(fā)鈺貪污害民的行為和咸陽人民的要求,寫成稿子,發(fā)表在《民眾導報》和《秦風·工商日報》上;同時印出傳單,要求全縣人民推舉代表進城告狀,呼吁免糧。
受災的民眾一呼百應,群情踴躍。劉發(fā)鈺到處送禮說情,并且請了一位名律師,在《秦風·工商日報》上刊登啟事,對李敷仁的文章逐條批駁。斗爭激化了。李敷仁走出編輯部,深入農村調查,把劉發(fā)鈺1943年勒征災區(qū)免征糧麥4000余石、盜賣壯丁、打死人命等10多條惡跡,了解清楚,并組織群眾,推舉代表,成立了“控訴委員會”,草擬訴狀及反駁啟事,連夜派人進城控訴。
在李敷仁的宣傳、鼓動和組織下,各界群眾組成了反貪官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咸陽學生成立了“咸陽旅省學生驅劉后援會”,市民、工商業(yè)者召開了“咸陽旅省同鄉(xiāng)會”,通過了聲援議案。《民眾導報》及時報導、宣傳,小學教員、開明士紳、青年學生紛紛參加。后來,咸陽召開了聲勢浩大的驅劉大會,11個鄉(xiāng)中,有10個鄉(xiāng)的鄉(xiāng)長前來參加,甚至連咸陽的三青團頭頭、國民黨骨干、縣政府秘書等也來參加。李敷仁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在驅劉大會上,問得劉發(fā)鈺面紅耳赤,一句話都答不出來。面對鐵的事實和廣大群眾的壓力,國民黨當局被迫宣布將劉發(fā)鈺撤職,并令他退還貪污的贓款和贓糧。
四
1945年秋,楊明軒、杜斌丞介紹李敷仁加入民盟,任西北民盟總支部青年部主任。1946年春天,中共關中工委韓夏存在西安蓮潮公園約見李敷仁。韓夏存原是李敷仁的學生,李只知韓參加了革命,卻不知他已是關中工委的負責人之一。當韓夏存問他是否知道“李扶云”時,李敷仁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記得李扶云是他在加入地下黨時用的名字,只有黨組織知道;如今韓夏存問李扶云,不就是代表黨組織正和自己接頭嗎?他嚴肅回答并認真匯報了自己8年來的工作情況。
李敷仁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特務們的極大仇恨。1946年5月1日,繼《秦風·工商日報》被搗毀之后,李敷仁在去民眾教育館的路上,突然遭到國民黨C.C.特務的綁架。
原來,4月30日這一天,蔣介石到了西安,召見了幾個人,其中有一個C.C.特務。此人向蔣介石報告了兩件事情:一件是《秦風·工商日報》赤化,造謠生事,《民眾導報》主編李敷仁把西安的激進青年完全抓過去了;另一件就是共產黨準備5月4日在西安暴動。這樣,李敷仁被幾個戴著墨鏡的C.C.特務綁架進了一輛黑色大臥車,雙眼被一條染有血跡的毛巾捆扎著,幾個小時以后,他被特務拖出汽車,左右架起,往一條荒蕪的戰(zhàn)壕邊跑去。
一個特務手提匣子槍,跟在后邊,走了一截兒,端起槍來,瞄準李敷仁的腦袋,“叭”地打了一槍。李敷仁頑強地站著,不肯倒下,只是本能地把頭偏了一下。特務又端起槍來,瞄準他的后心窩,打了一槍。他眼前一黑,倒在了血泊里。匪特們見狀駕車走了。
一位農民發(fā)現(xiàn)倒在血泊里的人沒有死,忙把他喚醒,又回村叫來眾人搭救。有的想往家里抬,有的主張向縣上送,各執(zhí)己見。這時,大路上來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一個人,跳下車來一看,立刻大喊:“哎呀!這不是我伙計嘛?你怎么成了這個樣子!”人們都圍過來,注視著他。趕車人對眾人說:“這人就是北杜村那位李敷仁,我的老同學。就是他,給咱們辦的《老百姓》報,辦的《民眾導報》呀!”
幾句話勾起了人們對《老百姓》報和李敷仁的懷念。大家立刻行動起來,找來一副擔架,天快黑的時候,把他抬到了北杜村。北杜村的人為了他的安全,自動組織起來,站崗、放哨,四處轉移;老人們?yōu)樗笊駟栘?,小伙子們?yōu)樗麞|奔西跑,婦女們?yōu)樗麥蕚涑院?,連那些小孩子們也都立誓:“不亂說奓叔(對李的尊稱)的動靜!”
李敷仁沒有死。老百姓救活了他,保護了他。中共黨組織派人護送他到了解放區(qū)馬欄。
五
中共中央派中央醫(yī)院院長徐根竹專程從延安到馬欄,給李敷仁開刀取出子彈,治療槍傷。李敷仁在醫(yī)院對前去訪問的記者揮筆疾書:
知爾殺人數(shù)不清,焉知民力大無窮。
一滴鮮血一抔土,杜鵑血染麥浪紅。
1946年7月,李敷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7月24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為他召開了盛大的歡迎會。林伯渠、陸定一、徐特立、習仲勛、謝覺哉等千余人,聽了趙伯平報告李敷仁被難脫險經(jīng)過,又請李敷仁講話。他說:“……國民黨特務給了我一顆子彈,并沒有打死我,但他們自己等于吞了一顆慢性炸彈,將來有一天要炸毀他們自己!”
7月31日,李敷仁致函民盟,揭露國民黨西安當局的暗殺罪行,要求審判正兇。
是年8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接見了李敷仁,對他堅持正義、堅持民主、不畏犧牲、為老百姓辦報的精神給予肯定;并勉勵他養(yǎng)好身體,為革命繼續(xù)奮斗。周恩來、劉少奇等都曾先后接見他,表示慰問。李敷仁感動地說:“黨是我的再生父母!諺語說‘有錢難買回頭望!現(xiàn)在想起來,我的血是沒有白流的!今后民盟將與中共合作,為中國人民的民主事業(yè)奮斗到底!”
9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任命李敷仁為延安大學校長。雖然他傷病初愈,身體不好,但卻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辦好延大,為革命培養(yǎng)干部。他不僅領導學校改革教學方法,而且親自給新聞班講課,帶學生實習,和教師、學生談話,幫助他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1947年3月,蔣介石、胡宗南調集了20多萬兵力進犯延安。李敷仁率領延大師生堅壁清野,把糧食和重要物資向后方轉送,把桌凳書籍埋藏起來,準備撤退。延大撤離延安后,他雖然身體虛弱,卻不愿騎馬、吃小灶,堅持和同志們一起爬山涉水,喝菜糊糊。到了駐地,他盡量多找群眾談話,了解情況,并帶領學生幫助群眾打柴、挑水、打掃院落、收割、鋤草,發(fā)揚了黨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在嚴酷的戰(zhàn)爭中,李敷仁還組織延大師生學習政治、軍事和文化,經(jīng)常給全校師生作時局分析報告。撤離延安初期,有些同學對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前景擔心,李敷仁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zhàn)為例,分析邊區(qū)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各種條件,堅定了大家勝利的信心!他還常拿出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那顆子彈,向大家講:“敵人這顆子彈沒有殺死我,卻要殺死他們自己,革命的火焰是撲不滅的!”
西安解放后,1949年6月25日,延安大學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遷入西安。李敷仁先任副校長,后任校長。由于他能關心、愛護、信任知識分子,正確地貫徹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能從實際出發(fā)、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解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問題,因而西北民大在不長的時間內,培養(yǎng)出了大批的革命干部。
1949年他任西安軍管會委員、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主任委員。1951年至1958年的7年時間里,李敷仁主要從事社會活動和國際活動,宣傳、動員各界人民抗美援朝,建設祖國,發(fā)展中蘇友好關系,加強軍民團結,為繁榮祖國的思想文化,為發(fā)展國內、國際的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了大量的工作。李敷仁先后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民盟中央委員、西安市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陜西省對外文化協(xié)會會長、陜西省中蘇友好協(xié)會會長、全國對外文化協(xié)會理事、全國民間文學研究會理事。
1958年2月初,李敷仁在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民盟中央全會,并在兩個大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發(fā)言。但是,由于長年過分勞累,回西安后不久,即于2月19日因心力衰竭逝世,終年58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