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軍
新課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視野。從表面上看,涉及必修選修、學分管理、教材變化、考試變革等諸多內容;從根本上看。它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與以往不同,具有全新的文化特質。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教師與課程的同步發(fā)展。我們的教師不是課程的消費者,而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建設者。而要真正成為一個開發(fā)者、建設者,不是簡單提一個口號,灌輸一個觀念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升,達到課改的要求。這一點在選修教學階段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高中語文老師進入課改有兩個“爬坡路段”。一是剛剛接觸新課改、新教材的起始階段。另一個就是高二的選修階段。尤其是選修階段,困難大,任務重。它是挑戰(zhàn),但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良機。許多教過選修課的老師有兩點強烈的感受,一是“累”,二是“值”?!袄邸闭f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在爬坡,灑下了辛勤的汗水;而“值”,是因為在選修教學過程中。自己的專業(yè)化技能、水平和素養(yǎng)得到了切實的提高。
一、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
選修教學具有相當鮮明的學科化、專業(yè)化的特色。它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多數(shù)老師并不天然具備開設這些選修模塊的知識和技能,在選修教學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可以讓老師的專業(yè)化技能得到提升。
中學教師職業(yè)特點和教育對象容易養(yǎng)成這樣一種職業(yè)生態(tài):“一套教材可以混一輩子。一本教參可以包打天下。”然而在選修教學中。情況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它要求教師認真?zhèn)湔n。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認真研讀文本,進行教學設計;它要求老師根據(jù)不同選修模塊的特點,開發(fā)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它還要求老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探究、講評、作業(yè)、評價等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建立與選修教學相匹配的教學習慣和行為模式。這對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它會“逼”著老師去補課,去重新學習,去深入探索。因而會極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技能的提高。比如說備課,通常要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選修的備課,要求老師有更宏觀的視野,前后左右打通,對文本的鉆研更深入,對學生的理解更透徹,對教法的選用更豐富,也更靈活,富有想象力地把教學要素整合起來。在這樣立體的綜合強度很大的教學準備活動中,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就會得到切實的提高。又比如探究教學,探究是選修教學的一個特色,但怎么探究,在哪個點上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如何指導學生探究,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師在探究教學中不斷摸索嘗試,最終學會駕馭探究教學,必然會增加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極大地提高教師駕馭課堂和開發(fā)課程的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尋找突破口,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的專業(yè)化技能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藝,只有堅守在課堂里,才能獲得課堂的經(jīng)驗、課堂的感覺和課堂的思維。所謂課堂思維能力,是教師立足于課堂,根據(jù)課堂需要來規(guī)劃、開展、反思教學的思維習慣和品質。這是由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所決定的。一個教師只要真正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心上,當做是自己的終極關懷和追求,在長期的實踐中就會自然形成一種課堂敏感性,形成一種職業(yè)習慣。能夠妥善處理教學中的問題:什么地方該說,什么地方不該說;什么地方該多說,什么地方該少說;怎樣提問;怎樣把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勾連起來,勾連到什么程度;怎樣設計作業(yè),怎樣講評練習等等。一旦離開教育現(xiàn)場,這樣的能力是很難培養(yǎng)的。
課改之后,有兩種傾向值得警惕。一種傾向是鄙薄教學技術。有人以為新課標反對技術,新課改不要技術。這是誤解。新課改反對的是把教學降低為單純的知識和技術。在我看來,高超的教學藝術就是一種偉大的技術,離開教學技術,再高明的教育思想都是紙上談兵。教學技術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飯碗,應該勤于操練,永不滿足,終身追求,以達到扎實嫻熟、爐火純青的境界。不要一講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就只想著教學創(chuàng)新和教學藝術。還應該重視平凡、辛苦甚至不免單調的教學技術,“技術”但不“主義”,這才是提高專業(yè)化技能的健康心態(tài)。另一種傾向是課堂缺少活氣。課改后,很多老師覺得自己的理論水平不夠,往往依據(jù)某種理論來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上去很有理論,很有思想,可是它不像是真實的課堂教學,缺少樸實自然的感發(fā)力,缺少渾然天成之感。一句話,它缺少活氣,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不大。
兩種傾向的共同問題是逃離教育現(xiàn)場,缺少對課堂的敬畏感,這樣怎能使自己的專業(yè)化技能得到發(fā)展呢?教師只有以日常課堂的經(jīng)驗、感覺和思維的漫長積累為基礎,才能得到專業(yè)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深化教師對學科規(guī)律的認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選修教學是把過去舊教材中的一個專題擴展開來,使之系統(tǒng)化,成為一門學科。當這門學科不再是以單篇,而是以一組,以一個完整的課程的形式出現(xiàn),我們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就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比如文言文教學。如果我們只是在必修教科書里教有限的若干篇課文,就可能造成教師逐字逐句、精耕細作、以訓詁為主的教學方式。假如給你一組文言文作品,要求在一定的教學時段完成,你的想法就會發(fā)生很大改變。你會從原來認為文言文教學天經(jīng)地義就是應該抓字詞。改變?yōu)槿ニ伎既绾我饘W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如何讓這一課程對學生成長發(fā)揮更大的價值。這樣,在教授文言文時,你就不僅會關注“言”,還會去關注“文”,把握文言文的育人特質,使“文”和“言”在教學中統(tǒng)一起來。這樣。你對文言文教學的規(guī)律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認識和理解,不是外在強加或灌輸?shù)?,而是在教材和課堂這一物質層面,由教師自身在實踐中牢固地建立起來的。
教師在教選修課時,由于課程量大、備課量大、課時有限,教學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叩問這門學科的核心價值:我為什么要教這門課?教學中一次次的磨礪、探索、反思。會讓教師不斷地逼近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和真諦,而選修教學中一次次追問又歸結為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語文”呢?語文的“語”,繁體字作“語”,即“吾”和“言”,就是“我的話”?!拔帷痹谙惹毓盼闹信c“我”不同。“我”是公稱,“吾”是對自己的私稱、昵稱。莊子說“他日吾喪我”,意思是我不再意識到我的社會角色。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一“浩然之氣”是發(fā)自真心,不是外在強加的?!罢Z”是和自我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自我的生命活動。而“文”則是“文飾”,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由此可見,語文就是自我的生命活動及其外化出來的文字、文章、文學、文化,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工具和人文的結合。這樣通過選修教學的實踐,不斷豐富和深化原先對的認識,就獲得了教育哲學中最為核心的東西。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學方式的轉變。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任何一
個在教育教學中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主動自覺的學習,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鋸堃稽c說,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老師講得再多再好,都不能代替學生主動的自我知識構建,所以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边@樣一個樸素的真理,通過選修教學,你才會對它有新的認識,你才會把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作為自己自覺的追求,不斷逼近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
選修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補充各類學科知識,更要求教師培養(yǎng)超越學科知識的“大選修”眼光。不同選修模塊各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各有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但在中學階段開設選修,畢竟不同于大學,我們是把模塊所提供的學習文本作為語文學習的素材,在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重點不在于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而在于研習、探究、鑒賞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思考和體驗。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遵循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從學科走向學生,要強調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要工具、人文“一張皮”。通過工具的手段達成人文的發(fā)展目標,等等。這些是超越于各選修模塊之上的,是所有的選修模塊教學中都必須貫徹落實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所有的選修模塊,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同,可是它們都是中學語文選修課,都應該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拓寬超越學科知識的“大選修”眼界,是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提高的關鍵。
三、幫助教師建立課程意識
一般教師缺少“課程”的概念。我們往往是以一冊課本為一個單位,一個學期教一冊書,高中三年教六冊書。這樣一種“教書”的概念,很難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課程的理念。當我們不知道一門課程應該教授的核心知識,不知道這些知識在教學中應達成怎樣的目標,不知道用哪些材料來組織教學,不知道把這些材料加以編排重組,設計成一個教學的程序,一句話,當我們對選修模塊缺少課程意義上的理解之時,我們是無法勝任選修教學的。
比如《(史記)選讀》(蘇教版),怎樣從課程高度理解它呢?這就應該明確這門課程教學中的核心知識。它首先是文言文,然后是一篇篇文章,再次是一篇篇文學作品,其中又包蘊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說這一課程是文言、文學、文章、文化的“四文”合一,這就是這門學科應該學習的核心知識。有了這樣的核心知識,怎么讓學生一步一步看得見、摸得著地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進步?這就需要篩選文本和組合文本。面對《史記》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多彩的記事寫入的方法,奇逸疏宕的行文風格,深雄雅健的語言之美,教師要提取出其中對于學生成長特別有價值的那一部分“四文”統(tǒng)一的文本,然后或者依據(jù)人文內涵,或者著眼文體特征,或者側重表現(xiàn)手法,將其組成不同學習系列或者學習專題,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
選修教學由于內容豐富多樣,給了我們教師構建課程理念的土壤和條件。教過選修課以后,教師容易自發(fā)形成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些課程理念包括:自由選擇,重新組合,用教材教,重視經(jīng)驗知識,自主開發(fā)教學資源,等等。
有了這樣的課程理念,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可以把教學素材編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中可以把唐代山水詩文組合起來,組成“唐代山水詩文”的專題教學;又比如,李白善寫月,教師不妨將李白詩中描寫月亮的詩歌組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探究李白詩中的月亮這一意象。這就打破了從前教師匍匐在教科書面前亦步亦趨的陳舊的教學局面,放開了教師的手腳,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個性化的發(fā)展空間,讓他們站在課程的高度,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有了這樣的課程理念。我們才能建立合理通達的“教材觀”,才能夠靈活地“用教材教”,用好教材里的素材,教師才會有更多教學上的追求,從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和風格。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知道:老師高明,再不好的教材也能教好;老師不高明,再好的教材也教不好。這里的“高明”與“不高明”,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教師處理教材、開發(fā)課程的意識和能力。
多樣的教學編排所呈現(xiàn)出來的知識,不再僅僅是“板起面孔”讓人望而生畏的學科知識,而是充滿了個性色彩的“口袋里的課程”,那些程序性知識以及個人的感悟式、體驗式知識,都被納入課程的教學范疇,這對于學生心智的開發(fā)具有重要的價值。課程理念的建立,也會促進教師加大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力度。教師在開發(fā)各種資源的過程中,把新知和舊知。課內和課外,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融合起來,從而使教學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無處不在,有課程理念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把教學的“案頭戲”變?yōu)橐环N“舞臺劇”。課堂產(chǎn)生課程,沖突產(chǎn)生課程,學生獨特的故事產(chǎn)生課程,社會生活產(chǎn)生課程,甚至教師的舉手投足都能產(chǎn)生課程……也許,教學和演戲有其共同之處:戲在舞臺上,在演員和觀眾的互動之中;同樣,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師與其他教學要素結合,生成一個高效的語文學習的場,課程也就存在于其中了。課程理念的建立,標志著一個教師的成熟與專業(yè)化水平的高度。
四、使教師獲得職業(yè)的尊嚴感與幸福感
學術包括“學”和“術”。前人說:有學無術不行,有術無學不久。任何學科,當它處于“無學”的狀態(tài)時,其專業(yè)化價值很難充分體現(xiàn)出來。選修課由于它的專業(yè)化色彩,給教師的學科鉆研提供了“富礦”,又由于它鮮明的課程色彩。強調教師的自主研發(fā),使教學工作生機勃勃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使教師有了學術追求,因而特別容易體會到本學科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并進而升華為一種學術的殉道情懷。
周而復始、繁重勞碌的教學工作,常常使我們拘泥于“術”,而疏遠于“道”,很少有人自覺叩問職業(yè)母題,也因此無法在職業(yè)生涯中獲得尊嚴感。這也難怪,我們的教學學科內容也就這么多,而長期消耗式、掠奪式的教學,使我們缺少學科專業(yè)的不斷進步。缺少學科鉆研磨煉出來的職業(yè)自信心和公信力。語文教學是人學,認識人、理解人、尊重人、發(fā)展人是我們職業(yè)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職業(yè)的尊嚴所系。尤其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下,要想獲得職業(yè)的價值信仰,需要具有一種心胸和眼光,需要專業(yè)化能力的強力支撐。這樣你才能具有思想和心靈的張力,以對抗無所不在的技術化沖擊,成為一個有擔當?shù)闹R分子。而選修教學的實踐、思考、探索,可以給教師這樣的一種心胸和眼光,讓你越來越逼近教育的現(xiàn)實,理解教育的內涵,獲得超越現(xiàn)實的視野和行動的智慧,構建自己的學術背景,安頓自己的內心,從而獲得職業(yè)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課改的培訓分三個層次。除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層面的大規(guī)模培訓以外,平時更多的是教師自我培訓。教師的自我培訓應該強調兩點,第一點是努力讀書。一個人不讀書。缺少深厚的智力和學科背景,是很難在專業(yè)化道路上走遠的。從選修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我們每開設一門選修課,都給教師開推薦書目,完善教師的背景知識,讓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更有后勁。比如,開設(唐詩宋詞選讀>向教師推薦了20本參考書,唐詩部分有:馬茂元的《唐詩選》,葛兆光的《唐詩選注》,沈祖棻的《唐人七絕詩淺釋》,李元洛的《唐詩之旅》,聞一多的《唐詩雜論》等;宋詞部分有: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沈祖棻的《宋詞賞析》,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開設《(論語)(孟子)選讀》,向教師推薦了10本參考書: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王世舜主編的《(論語)(孟子)詞典》,錢穆的《孔子傳》,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傅杰的《(論語)一百句》,鮑鵬山的《天縱圣賢》等?,F(xiàn)在有一種狀況很值得憂慮,有的老師只讀一點教參,備課時候在網(wǎng)上“down”點資料,但是不讀原著,不讀經(jīng)典,沒有讀書生活,缺少由專業(yè)閱讀、經(jīng)典閱讀磨煉出來的技能、學識和感悟力。這樣也就喪失了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動力和底蘊。
第二點是寫教學札記和教學敘事。教師職業(yè)與醫(yī)生、律師有相似之處,都強調職業(yè)經(jīng)驗的積累,都注重職業(yè)技能的長期錘煉,以達到專業(yè)化的高境界。通過教學札記和教學敘事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學,把教學中點滴感悟思考記錄下來,把個體的經(jīng)驗轉化為可操作、可分析、可延存的知識,使之成為自己學術進步的檔案,這必然會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的合理性,促進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比如《(史記)選讀》教學結束后,我校高二備課組教師分別以《(史記選讀)人文價值初探》《(史記)互見法之我見》《(史記)中細節(jié)的魅力》《李廣時年幾何》《三讀韓信》為題寫了備課札記和教學敘事案例,不僅教師互相傳閱,還在學生中傳閱,教師引領學生,學生推動教師,大家互相切磋,教研組呈現(xiàn)出濃濃的教科研氣氛,教師品嘗到專業(yè)化成長的喜悅,也促進了教研組教學科研團隊的共同進步。培養(yǎng)職業(yè)的尊嚴感和幸福感,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最終價值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