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1898年5月29日,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夜幕降臨了,位于內(nèi)城什剎海西北角的恭王府內(nèi)哭聲一片。恭王府的主人,也就是大清王朝首席軍機兼總理衙門領(lǐng)班大臣恭親王奕終于久病不治,撒手人寰,年僅66歲。人們普遍相信,依照中國王朝政治政隨人亡的千年規(guī)律,隨著恭親王的離世,中國政治必將發(fā)生某些變化。
恭親王奕為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1850年受封為親王。3年后,年僅20歲的奕充任軍機大臣,開始了他在清廷最高決策層的政治生涯。當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向北京進犯的時候,體弱多病的咸豐帝帶著妻妾親隨一溜煙地逃亡熱河,恭親王奕擔當起留守北京的重任,負責與聯(lián)軍議和。
奕先前與外國人接觸時,總是抱有蔑視態(tài)度,并摻和著仇恨與恐懼。當他與西方人的接觸越來越多時,他的態(tài)度發(fā)生重大改變,開始贊賞西方人的工作精神和敬業(yè)態(tài)度。他同意由英國人李泰國整頓重建中國海關(guān),充分信任英國人赫德?lián)魏jP(guān)總稅務司,這些足以證明他對西方,對世界的看法已發(fā)生根本性轉(zhuǎn)變,所以有人送給他一個“鬼子六”的綽號。
英法聯(lián)軍導致的外交危機化解后,中外交涉事務日漸增多,清政府原有的“六部”架構(gòu)已無法滿足這種需要。1861年初,清廷批準恭親王等人的建議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由禮部和理藩院分別執(zhí)掌的對外事務。中國終于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在此后總理衙門存在的40年中,奕擔任領(lǐng)班大臣達28年之久。
在恭親王主持朝政的那些年,他與漢族出身的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修補內(nèi)部政治秩序,調(diào)整對外戰(zhàn)略方針,基本放棄沿襲已久的宗藩朝貢體制,向西方學習,以屈辱的姿態(tài)韜光養(yǎng)晦,接受條約體制,致力于和平外交,為大清王朝的恢復與發(fā)展贏得了一個難得的外部環(huán)境。
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國內(nèi)秩序、相對開放的對外政策,當然有助于中國的發(fā)展,經(jīng)過大約30年的努力,中國在經(jīng)濟上修復了因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所遭到的破壞,綜合國力與軍事力量雖不能與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相比,但在亞洲的中心地位與大國氣勢畢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恢復,中國終于邁出步入“近代”的腳步。恭親王奕由此被譽為“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在中國走向近代的征途中,恭親王奕確實起到過重要作用,然而他在提倡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同時,始終不認為中國在整體上落后于西方,始終不相信中國自古相傳的政治體制在經(jīng)過兩千年的不斷更新后,會有“歷史終結(jié)”的可能。在他的政治理念中,中國不如西方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一旦中國人學習、掌握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shù),中國必將重新崛起,依然是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極。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奕的期待并沒有變成現(xiàn)實。1894年黃海一戰(zhàn),30年積累創(chuàng)建的北洋海軍頃刻瓦解。緊接著,馬關(guān)議和,割地賠款,大清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機。人們將矛頭對準恭親王領(lǐng)導的清政府,以為30年洋務新政不過是一場“跛足”的近代化運動,中國并沒有利用財富增長的機會適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舊有的政治體制束縛了中國的發(fā)展,這也是甲午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
洋務新政只變其末不變其本的反思很快被朝野各界所認同,恭親王奕也期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改革,重建一個高效廉潔政府。無奈清政府積弊太重,而且奕也真的老了,不論是體力上,還是精神意志上,他都沒有過去十幾年前的狀態(tài),他在勉為其難地維持著殘局,只是希望大清王朝在他真正退出歷史舞臺之前不要再出什么亂子。他甚至考慮過退休,但每當提起這件事情時,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原因所羈絆。
奕期待大清王朝不出亂子的愿望僅僅維持了不到3年時間。1897年底,原本與中國關(guān)系還算友好的德國突然不宣而戰(zhàn),出兵強占膠州灣,中國國內(nèi)的民族主義情緒因此再度高漲,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提出政治改革的目標,要求清政府取法俄日,以定國是,從根本上鏟除舊制度的根基,建立君主立憲體制。
作為穩(wěn)健的政治家,奕當然無法認同康有為的政治理念,更不主張采納改變大清王朝固有政治體制的激進變革。
但也應看到,在甲午戰(zhàn)后3年時間里,奕領(lǐng)導的政府雖然沒有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做出多少工作,但實事求是地說,奕和他的政府對于那些必須進行改革的許多新舉措還是持積極態(tài)度的,比如同意貴州學政嚴修的建議創(chuàng)設特科以廣收人才,同意榮祿的建議增練新軍以固國本,開設武科以培養(yǎng)新式軍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即便對康有為等人創(chuàng)辦的強學會,雖然朝野上下要求嚴厲查封,但奕的處理則比較低調(diào),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青年一代愛國熱情。
青年一代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奕的理想和追求,如果奕再年輕些,按照他過去的思想傾向,他或許會全力支持這些年輕志士。不過,奕的生命畢竟已進入最后歲月,他的老成持重使他不可能對康有為激進主義改革方案完全贊同。他已意識到,清政府如果依照康有為的方案進行改革,那么很可能意味著清朝歷史的終結(jié)。
1898年初,恭親王奕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進入5月就基本臥床不起。他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很快就要走到終點,所以他深為憂慮的還是大清帝國的未來,他期待中國能夠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依然不希望清政府在他身后進行太大的動作,更不要聽信那些極端激進主義的建議。
5月26日、27日,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多次前往探視恭親王,恭親王也利用這個機會向兩宮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恭親王還告光緒帝,大清王朝確實應該進行某些方面的改革,但這種改革只能是清朝舊有體制的完善,而不能另起爐灶從頭開始。翁同龢、康有為等人的所謂“從內(nèi)政根本”進行改革的構(gòu)想,以及在內(nèi)廷設立制度局的想法,實際上都是要脫離原有國家權(quán)力機關(guān)另起爐灶,意在“廢我軍機”。果如此,以皇上的政治智慧和經(jīng)驗閱歷,勢必淪為翁同龢、康有為手中的傀儡,那樣不僅對滿洲皇族不利,對大清王朝也極端危險。所以恭親王奕用生命的最后一點力氣阻止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稱“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至于翁同龢,恭親王奕從根本上瞧不起,他告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此人“居心叵測,并及怙權(quán)”,如果不對他進行防制,將來一旦他與康有為等人聯(lián)手,必將禍及大清王朝。
恭親王的臨終交代引起太后與皇上高度重視,尤其是年輕的光緒帝感到格外惱火,因為被恭親王所不齒的翁同龢畢竟是自己敬重多年的師傅。
翁同龢已不可信,于是光緒帝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在恭親王奕去世之后半個月斷然罷黜翁同龢一切職務,對清政府進行大幅度改組,然而卻接受了康有為的建議,明定國是,開啟一個新時代??上У氖牵瑑H僅一百天,這個新時代就宣告結(jié)束。其原因,又可從恭親王的政治遺言中找到答案。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