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林
企業(yè)的信息化建設通常是從制定科學的IT戰(zhàn)略規(guī)劃開始的,這一過程需要哪些人員參與?當中會有哪些碰撞和摩擦?企業(yè)往往關注信息化建設本身,而忽略了各方人員如何協作的問題。由于工作經歷的關系,本文作者對此的見解頗為實際和中肯
當年,我在一家企業(yè)任職期間,公司曾聘請了一家著名的跨國咨詢機構來參與公司的ITSP(信息技術戰(zhàn)略規(guī)劃)項目。
最初,作為公司項目組負責人,我更關心這一次請來的顧問將如何把ITSP做出來,會做成什么樣子?做出的東西對我們是否有用?因為之前接觸過不少國內外的咨詢團隊,顧問們大都是聽從我們的指揮,而且往往工作沒幾天,我們的工程師就有能力挑戰(zhàn)他們的弱點和錯誤。我擔心這一次付出了超越以往的人力和財力,最后還得靠我們自己收拾“殘局”。
“苛刻”的顧問
顧問們人還未到,聲勢就很大。公司總裁親自批示,為他們準備專用的海景辦公室,不但辦公家具全部重新購置,連辦公室如何布置都是按顧問從香港發(fā)過來的傳真圖來進行。我從未見過一家供應商能在我們公司受到如此禮遇,因此更加好奇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
顧問團隊主要由香港人組成,只有一個美國人。但他們無論內部交流還是與我們溝通,都不使用中文,而且對公司的安排也并不十分滿意,這真的讓我很生氣。
沒有正式開工會,顧問們在一個普通的周一入駐公司,項目就算啟動了。
開展項目是從訪談開始的。第一天,我方項目組的全體成員就被拒絕參加,只有幾個人作為翻譯可以隨行,但被要求“一言不發(fā)”。訪談回來,顧問們關起門開會,依舊把我們拒之門外。在我看來,訪談并沒有獲得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不知道顧問們有何收獲。一連三天,我方的項目組成員一直在忙于打雜,沒有承擔一點兒有價值的工作,大家都忍受不住了。我去找顧問們協商,要求參加每天的會議。他們企圖以語言障礙為由拒絕我,但最終還是勉強同意,不過只有我一個人可以以項目經理的身份來旁聽他們討論。
進入他們每天的討論會,我的確有些“發(fā)怵”。不僅僅是語言的壓力,更主要的是他們討論問題的角度。跟著開了兩天會后我發(fā)現,雖然大部分問題我們自己也經常討論,但很少能夠像顧問們分析得那么透徹,他們看問題的視角也比較新穎。
敬業(yè)贏得尊重
對照我們自己的訪談紀要,我發(fā)現他們對一些訪談對象的話理解有偏差,于是決定安排項目組成員每天加班整理會議錄音。
一周后,一疊厚厚的會議記錄交到了顧問們的手上。我們的初衷,是幫助他們糾正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偏差,避免影響到后續(xù)工作。沒想到,這讓“挑剔”的顧問們看到我們對工作細致認真的態(tài)度,他們開始愿意要我們協助完成一部分工作。第二周開始的訪談和會議,顧問們不再那么排斥我們了,訪談紀要當然也全是由我們來寫了。
臨近提交第一階段報告時,顧問們差不多每天加班到夜里十一點多,我方項目組成員也一樣加班,學習他們的提案和方法論。
提交第一階段報告時,按合同規(guī)定要使用中文,于是我主動帶領我的同事們幫忙翻譯。我是不希望公司高薪請來的顧問因為并不擅長的工作浪費時間。當然,一頁頁地翻譯,讓我們能夠認真研讀報告,學習顧問們在紛雜事務中縷順條理和整理思路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我們贏得了彼此的尊重,尤其作為客戶方的我們,真正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不怕“叫板”的決策者
為了準備第一階段匯報會,我們有條不紊地依照顧問們的要求準備各項事宜,盡量把細節(jié)都想到、安排好。盡管顧問們已經把報告的大部分一一跟我方高層管理者溝通確認過,但他們仍然一絲不茍地一頁頁彩排,讓我們糾正他們不太準確的中文發(fā)音和用詞。
匯報會當天,包括總裁在內的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悉數到場,偌大的會議室座無虛席。總裁聽得非常投入,中場休息時,他要求立即通知公司總監(jiān)以上的管理人員和IT部門的全體成員趕來參加會議。一下子增加了五十多個人,根本沒地方坐,更不可能臨時更換會議室。總裁干脆指揮大家把會議桌前移——簡直快接近講臺了,騰出會議室后面一片空地,讓新趕來的五十多人直接坐在地板上聽報告。看那些平時在公司呼風換雨的管理者們席地而坐聽報告,別是一番風景。
盡管當時會場一下子多了很多人,仍舊很安靜。一位顧問不小心講錯了一個中文詞匯,有位IT部門的員工很小聲地糾正了一下,結果被總裁當場制止。在場的人都看得出,總裁十分在意顧問們的感受,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尊重這班專家,他根本覺得自己的干將們坐在地上聽報告是自然而然的。
報告陳述部分順利結束后,會議進入Q&A;環(huán)節(jié)。一開場,總裁和副總裁就先后質疑,報告中為什么把我們定位成一家量產型公司,我們每年在R&D;上的投入巨大,自認為應該是一家創(chuàng)新型的公司。盡管彩排時顧問們也對這個問題探討過,但問題被公司兩個最高決策者提出,的確具有挑戰(zhàn)性。連我都認為顧問們那么學術性的東西不可能說服總裁。
一位平時不講中文的脾氣很大的顧問,直接從她的坐位上站起來,用英語和總裁辯論。我能聽得懂她講的大部分內容,所以知道翻譯已經很大程度上替換掉她犀利的措辭,緩解了語氣的挑戰(zhàn)性。不過她的論辯不但專業(yè),而且邏輯嚴密,通過步步緊逼的一系列提問,把總裁拉進了我們是量產型公司的“圈套”,總裁竟也頻頻點頭。
匯報會結束,總裁大加贊賞向他“叫板”的顧問,還跟大家說:就是要請這種敢罵我們、敢向我們叫板的顧問來做項目。看來,總裁也感覺到了那位顧問的咄咄逼人,但他說很慶幸這一次請對了老師。
擺正位置,取得雙贏
第一階段匯報會的成功,讓顧問們和我方項目組成員都松了一口氣??墒沁€沒來得及放松,我們就遇上了新麻煩。公司的管理層認為,雖然項目叫ITSP,但需要團隊的參與者非常了解業(yè)務,而當時公司項目組成員全部來自IT部門,根本跟不上顧問的思路,更不要說跟顧問學習了。
最高管理層的重視,加之這一次的顧問團隊吸引力足夠大,不少人主動要求加入項目組。最后,十名來自不同業(yè)務部門的副總監(jiān)以上的管理人員入選,全職參與ITSP項目。以前的項目組成員只負責IT部分,這十名精干的業(yè)務成員到來后,個個摩拳擦掌,工作熱情高漲。他們希望盡可能從顧問那里學到更多的東西,提出吃、住、辦公都要跟顧問在一起。
十個與我平級的人聯合起來,聲勢自然比我大,顧問們的“?!蔽乙差I教過,一時間左右為難。但我更擔心顧問們因此失去個人空間和時間。如今,我自己作為顧問感受頗深,其實顧問不怕客戶貼身工作,而怕沒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技術交流固然重要,可更要為項目成功交付負起責任。
顧問代表并沒有對此表態(tài),只是告之會為我們準備一個關于團隊合作經驗分享的培訓。
在等待顧問們最終答復的日子里,公司高層經常和項目組成員接觸,而我則每次都被借口支開。實在忍不住,就去問我的秘書,才知道來自業(yè)務部門的同事一直在反映我工作不得力,對顧問團隊太軟弱,項目管理缺少章法,但我對此毫無辦法。
沒想到幾天之后,公司做出決定,加入項目組的十個業(yè)務部門成員,除兩個繼續(xù)留下參與項目外,其余均返回原崗位。我原來的核心團隊全部保留。
后來我才知道真相。原來,顧問們在聽完項目組新成員的要求后,去找了公司的一些高層,從客戶項目組的團隊健康的角度反映了問題,并請求公司高層出面解決。而公司的高層們也是經過再三審視才決定了那些業(yè)務干將們的去留。
顧問們對項目風險的預見和控制能力遠遠超過我們自己,而公司的決策者們也意識到了我們的項目團隊成員需要學習和培訓,當即決定跟顧問們所在的公司簽了一個培訓合同。顧問們真可謂一舉兩得,解決了現有項目的障礙,又拿了另一單大合同。
今天我自己成了顧問,所以會更多地從顧問的角度反思。我常常在想,顧問不是只提交報告,而是要引導客戶真正改變一些東西,有些改變甚至是再造式的,最后才能獲得客戶(企業(yè))和顧問的雙贏。當然,矛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正能夠考驗顧問的能力、勇氣和控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