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元朝統(tǒng)治者為了更有效地控制百姓,把人按不同的行業(yè)分成若干專業(yè)戶,如民戶、軍戶、匠戶、醫(yī)戶、儒戶等等,其中有一項特殊的人戶,叫做“站戶”。
顧名思義,“站戶”是和驛站有密切關(guān)系的戶頭。元代驛站繁多,所需費用也很浩大,元代統(tǒng)治者便把這些負擔轉(zhuǎn)嫁給百姓,讓一些人戶專門承擔驛站差役的費用。這些人戶便被稱為“站戶”。
站戶制度是在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前的窩闊臺時代就開始的。當時規(guī)定,各驛站附近人家,每100戶出車10輛,每年每戶納米一石。忽必烈統(tǒng)一南北后,大量沒置驛站,便抽出一部分人戶充當專門的站戶。這些站戶從民戶中分離出來,不入民戶戶籍,登入站戶戶籍。一經(jīng)登記,世代相承,不能改變。
站戶大部分是原先的普通農(nóng)牧民,他們承擔著十分沉重的驛站賦役。首先,他們要供應(yīng)各驛站來往官員的飲食,蒙占語稱為“首思”,漢語又叫“凜給”、“飲膳”或“祗應(yīng)”。這是一筆很不小的負擔,尤其當王公貴族大官充使時,山珍海味,奢侈至極。其次,還要供應(yīng)使臣的交通工具,當時主要是馬,有的地方則為牛、驢、狗,加上車輛等,還包括常年的飼料、馬具和車輛的配件。這筆費用也是不小的。再次,站戶還負擔驛站的勞役、如為使臣充當向?qū)?、車夫、船夫、搬運工等。這些差使都是無償?shù)?,還要自備飲食。
到元朝后期,由于政治腐敗,驛路上的往來官司員作威作福,欺壓驛站沿途百姓,他們“持威挾勢,頤指風(fēng)生”,任意索要名貴酒菜,還強令歌妓縱酒,無所不為,稍不如意,即對驛站人員嚴刑拷打。當時站役負擔沉重,元成宗時4個月內(nèi),即起馬13300余次,即使所有馬匹晝夜在道,也無法應(yīng)付,因此造成大量驛畜倒斃途中。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六月二十三日,僅甘肅省就奏報死鋪馬199匹、驛駝24頭(《永樂大典》)。
沉重的賦役壓得元代站戶喘不過氣來。有的實在堅持不了,就只得背井離鄉(xiāng),逃亡在外,最后老死荒郊野外。元代詩人許有壬有首詩描寫他們的悲薔生活:“盤冬裘無完,豐歲食不足。為民籍站驛,馬骨猶我骨。束芻與斗菽,皆自血汗出……”(《至正集》)意思是:數(shù)九寒冬我還披著一件破爛的皮子,連豐收的年景也難以飽飯;當上入了籍的站戶,就像受役使的馬那樣受苦;繳出的每束干草每斗糧,都是我的血汗所出!最后,這首詩為貧寒的站戶喊出了他們不平的呼聲:“生兒甘作奴,養(yǎng)馬愿飼粟?!彪y道我們世世代代甘于當牛作馬、賤如奴隸嗎?這首濤如實地反映了元代站戶的生活。
在這樣沉重的壓迫剝削下,站戶們紛紛破產(chǎn)。到元代末年,建立在站戶們血汗基礎(chǔ)上的元代站赤制度無法維持下去。當時有史家云“站赤消乏,積非一日”,而“其弊終不可革”(《永樂大典》)。既不能改革宿弊,就只有走向消亡一途了。14世紀初葉,據(jù)甘肅省甘泉驛站統(tǒng)計:60年前,這個站共有站戶348戶,到60年后只剩下176戶了。站戶們紛紛逃亡或出家為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