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牛桂俠
不少的成語、格言、警句、寓言等,往往以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口耳相傳;但不能否認,其中有一些所揭示的哲理確實帶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受到了人們的“非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反彈琵琶”?!胺磸椗谩敝改嫦蛩季S在寫作中的運用,所謂逆向思維,就是為了實現(xiàn)某項目標,以背逆常規(guī)現(xiàn)象或常規(guī)方法為前提,通過反向思考來發(fā)現(xiàn)或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或方法。反彈就是從某論點的對立角度去確立新觀點,去闡發(fā)新見解。像“近墨者未必黑”、“有志者事未必成”、“不知足者常樂”等就是。應該說,這種不囿于前見、敢于獨立思考的精神是可嘉的。用這種“反彈琵琶”法所寫的作文,也因其獨有的個性和新穎的色彩倍受老師的青睞。因此,很多同學特別是考場作文中熱衷于使用這種反彈琵琶法,以求擦亮閱卷老師的眼球。但我們?nèi)f萬不可盲目地“反彈”,要知道,并非凡事都可以“反彈”,即便能反彈,也一定要持之有據(jù)、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否則,那就成無理取鬧了。
請看病文:
“喜新厭舊”值得提倡
張華
翻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喜新厭舊的意思是喜歡新的,討厭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這似乎是個貶義詞,不過依我看來,持這種思想的人也該“解放解放”了。
首先,既然是“新人”,或是容貌比“舊人”好,或是才華比“舊人”高,或是“尋尋覓覓才驚覺她(他)就是最望與之共懷抱的人”。如此說來,“喜新厭舊”還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
其次,“喜新厭舊”能喚起“舊人”的危機感,從而奮發(fā)圖強。想當年,卓文君面臨被休的危險,用心靈寫了“一別之后,兩地相思……”的名篇,不是使司馬相如回心轉意了嗎?
還有,聯(lián)系當前的改革開放,新技術、新設備、新科學管理,與那些舊經(jīng)驗、舊機器、舊經(jīng)濟體制相比,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喜新厭舊”呢?
綜上所述,“喜新厭舊”的精神實在應該大為提倡。
[評析]“喜新厭舊”這一成語帶有貶義性質(zhì),這好像已形成一種共識。我們?yōu)樗胺浮彪y免有冒天下之大不韙之嫌。當然,如果我們將其用在鉆研學業(yè)、發(fā)展科技上,說“喜新厭舊值得提倡”倒也說得過去。但上文的主要論證部分(一、二兩點理由)卻是站不住腳的。作者認為,只要“新人”容貌比“舊人”好,或是才華比“舊人”高,……那么,愛情不專一、喜新厭舊是無可厚非的。無疑,這種見識是錯誤的,和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觀也是格格不入的。作者還認為,“喜新厭舊”能促使“舊人”奮發(fā)圖強,這也不盡正確。事實上,哪位“喜新厭舊”者促進“舊人”“奮發(fā)圖強”呢!所以說,《“喜新厭舊”值得提倡》這篇“反彈”是不能言之成理的。
由上分析可知,反彈法雖好,但如運用不當,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這種技法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會逆向思維,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破除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舊的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跳出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的老框框,大膽設想,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化腐朽為神奇,標新立異。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其諷刺意味是很明顯的,而華羅庚卻主張“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意義就更深刻了。因為“名師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氣向行家學習,讓他們指點迷津,一定會進步很快;而“無師自通”要走好多彎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會形成永遠在低層次徘徊、最終難以登堂入室的局面。“藝高人膽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膽大人藝高”更有道理,因為膽大的藝人會勇敢地向高難動作挑戰(zhàn),不斷創(chuàng)出新招。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思維品格,將使我們的作文出現(xiàn)新機制,創(chuàng)出新境界。
(二)立論要經(jīng)得起推敲。逆向求異應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或特定的社會背景中進行,只有嚴格遵循客觀規(guī)律,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才能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把“反彈”誤為“亂彈”,立論偏頗,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如上文的反彈就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因此也就不是成功的反彈。
(三)“反彈”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觀點都能逆向求異。那些違反科學道理,有悖于人們共識和傷害人感情的“反彈”,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擋車”,貶抑螳螂已成共識,你若想褒揚它,想借此改變?nèi)藗兊膫鹘y(tǒng)觀念,人們將難以贊同。
[滿分作文示例]
臭皮匠如何頂?shù)弥T葛亮
一考生
“三個臭皮匠,頂?shù)蒙弦粋€諸葛亮”,這句話已經(jīng)聽過無數(shù)遍了,其意思自然是眾人集思廣益,遠比一個高材來得強,因為個人總有想不到的地方,眾人腦袋多,想的方法自然就多。這算是一正解,而這句話聽得最多的原因,是80年代,全國下海經(jīng)商,許多沒有文化的人因為抓住了機遇,收入遠遠地超過了那些在校教書的博士們,又由于正好與學習無用論這個冤家碰到了一塊,于是以訛傳訛,這句話好像如同真理一般被定下來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么?我想未必,假如三個臭皮匠真的頂一個諸葛亮,那劉備干嘛要放下身段,三番兩次地去請一個諸葛亮?當時臭皮匠多了去了,全國到處都是,他劉皇叔怎么沒拉十個八個的臭皮匠當他的軍師?其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后來魏蜀吳三分天下,一大半都是孔明兄的功勞,假如劉備真請十個八個的臭皮匠為他出謀劃策,估計他早被別人拉出去砍了,哪輪得到他后來稱帝?
古代帝王之所以能成大業(yè),關鍵在于他們知道,人才是立國的資本,是他們奪取天下的保證。這個道理估計今天的人也明白,他們羨慕臭皮匠無非是覺得他們掙的錢多罷了,然而只有睜眼看世界,才會知道他們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溫州人當時個個都是皮匠,他們把生意做到了國外,幾百萬幾百萬的鞋都往國外銷。溫州人的腰包鼓了,其他人眼睛紅了,然而一架波音飛機就要去了幾億雙皮鞋的錢!他們這個時候反而不眼紅了?這實在是國人的悲哀。中國廉價商品的確暢銷全球,因此國人就開始驕傲了,然而別人一個貿(mào)易保護主義就可以把你吃得死死的,你便宜,我就告你傾銷,大批商人因大額的反傾銷稅而破產(chǎn)。說白了,你就是世界人民的打工仔,發(fā)達國家就是你上司,他心情好讓你過得舒坦點兒,他心情一不好你就得倒霉。國際舊秩序無時無刻不在打壓中國,而打破這一舊秩序的唯一手段,便是以知識強國,以科技立國。海爾公司遍布各大洲,大賺發(fā)達國家的錢,憑什么?憑的就是那七百多件國際專利技術!你掌握了知識,就是掌握了最大的砝碼,如今溫州也在機制創(chuàng)新,也在聯(lián)合,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三個臭皮匠永遠也頂不了一個諸葛亮。知識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財富。如今我們不再需要更多的臭皮匠出現(xiàn),而是希望更多的諸葛亮能將中華民族帶向一個新的輝煌。
[特色簡析]這是一篇頗有爭議的滿分作文,它存在著多處硬傷。如文章結構不合理,全文三段,最后一大段約500字,沒分層次;個別地方表述不夠清楚,令人費解,如第一段后半部分,第三段前半部分說“溫州人個個都是皮匠”,這里的“皮匠”與題目中的“臭皮匠”意義不一樣。但本文也是一篇較好的反彈琵琶佳作。“三個臭皮匠,頂?shù)蒙弦粋€諸葛亮”這句耳熟能詳?shù)氖煺Z,考生多從正面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團結就是力量”或“人多力量大”等。可本文的作者卻能反彈琵琶,反其道而行之,由正解生發(fā)開來,引申出“三個臭皮匠頂不上一個諸葛亮”的觀點,突出人才的特殊作用,合情合理。這種活躍的創(chuàng)新思維,值得稱道。本文也終因這一亮點,獲得了滿分。
不看續(xù)集
一考生
文學如今是越來越不景氣了。
從卡西莫多對艾斯美拉達悲愴人心的愛情,到時下瓊瑤筆下愈來愈濫的《還珠格格》Ⅰ、Ⅱ、Ⅲ、Ⅳ中男女主人公千篇一律地呼天搶地;從美國土地上那桿掀翻海明威的雙筒獵槍和圣提亞哥手中那柄折斷的魚叉,到金庸古龍梁羽生還珠樓主那些似曾相識的江湖情愁;從古希臘悲劇大師埃斯庫羅斯和喜劇大師阿里斯托芬,到張藝謀《英雄》、《十面埋伏》的嘩眾取寵……我不由得發(fā)出一聲嘆息。
這是文學的悲哀。
的確,瓊瑤初出道時的纏綿悱惻,委實凄婉動人;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委實大氣磅礴,想象奇特,讓人耳目一新;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非浪得虛名。
然而,為何精彩過后的不是經(jīng)典,而是一堆堆的文化垃圾?為何鳳頭過后不是豬肚和豹尾,而是依樣畫葫蘆地如法炮制出來的鳳肚、鳳尾?
鳳頭固然美麗,然而鳳肚鳳尾也一定美嗎?
一部作品成功,然而多而濫的風格甚至是內(nèi)容上的復制,也會成功嗎?
非也!
文化快餐、文化垃圾的產(chǎn)生,這些作家難辭其咎。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面對著第一部成功作品所帶來的榮譽和金錢,他們迷失了方向;于是,粗制濫造出一部部風格類似的作品,甚至是苦思冥想出來的續(xù)集,拼命往家里扒拉人民幣,全然不顧這是狗尾續(xù)貂。文學不是妓女,不是一時興起可以隨意玩弄的蕩婦。它是莊嚴而神圣的。這一點,那些叼著“萬寶路”,蹺著二郎腿的作家未必明白;即使明白,也難免故意褻瀆。從他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不是書香,而是銅臭。
續(xù)集的泛濫讓人大倒胃口。那些拜金作家筆下的鳳肚、鳳尾,也同樣讓人提不起興致。
瓊瑤女士那固定的“好……耶”句式,已成為她每部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標志性語句,讓人一讀渾身雞皮疙瘩,也成為我排斥她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類推,其余作家的狗尾續(xù)貂之作,同樣是讓人恨得牙根發(fā)癢。那些冗長的帶有幾個續(xù)集的電視劇和電影,就更不用說啦……
因此,我呼吁:聰明的讀者,只看一個作者的第一部好作品;特別注意——不看續(xù)集!
[特色簡析]這也是一篇較成功的反彈琵琶式的滿分作文。文章針對各種續(xù)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不是與一般讀者和觀眾那樣,大唱贊歌,而是稱其為“文化垃圾”,進行否定。從經(jīng)濟和金錢角度,來揭示這種“文化快餐”泛濫的實質(zhì)是“狗尾續(xù)貂”,并表示了“不看續(xù)集”的觀點,既點明了標題,又突出了主旨,而且用語潑辣有力,毫不留情,精辟剖析,入情入理,如剝繭抽絲,暢快淋漓,讀后令人警醒受益。
[作者單位:安徽界首顧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