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梅芹
【摘要】本文借西方闡釋學、接受美學中的概念“視野融合“來談高考作文如何創(chuàng)新:體驗、復現(xiàn),盡展鮮活之美;多方聯(lián)想,盡展豐腴之美;開拓、建構(gòu),盡展新奇之美。只有對歷史事件、文化名人靈活地加以解讀,用心靈與作者、文本對話,從而生成第三意義世界,才能讓高考作文煥發(fā)新的光彩。
【關鍵詞】視野融合;體驗;復現(xiàn);聯(lián)想;開拓;建構(gòu)
“視野融合”是西方闡釋學、接受美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文本世界與讀者世界在溝通、對話、交流中展開視野間的交匯。視野,原義為“地平線”,視野的融合就是由兩條地平線相交形成另一方無限廣闊的天地。一條地平線由文本世界向外開放,另一條地平線由讀者的解讀視野向作品延展。二者的交匯之處,生成了異于前二者的第三世界:意義世界。
“視野融合”理論對高考作文頗具啟示意義。筆者瀏覽且分析了近幾年的大批高考滿分、高分作文,發(fā)現(xiàn)其中一半以上的創(chuàng)構(gòu)是汲取中外經(jīng)典文化的養(yǎng)分,以歷史事件、名人或其他人文景觀為題材,緊扣高考給出的話題,以靈動的思維、青春的心懷去闡釋或解讀,然后生成第三意義世界。對于這種解讀、創(chuàng)作活動,西方接受美學大師姚斯有一段經(jīng)典的表述:“一部文學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的詞從物質(zhì)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币虼?,筆者建議考生不妨在歷史與今天、文化與讀者的視野融合中彈奏高考的華彩樂章,以考生對文化的體驗、理解、建構(gòu)來拉動高考作文的得分點。
根據(jù)這一理論,結(jié)合近年高考滿分、高分作文,筆者歸納出如下幾種創(chuàng)新手法:
一、體驗、復現(xiàn),盡展鮮活之美
西方闡釋學視讀者的解讀為本體存在,認為文化解讀不是復制文化,而是將文化從靜態(tài)的物質(zhì)符號中解放出來,還原為鮮活的生命,即生成第三意義世界。如2005年陜西考生的《永遠的蘇武》,聚焦的是蘇武擎漢節(jié)牧羊于北海的那一段悲壯的經(jīng)歷:“朔風凜冽,他與冷月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蔽哪拔颐靼琢?,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把讀者的思緒拉回現(xiàn)實,即眼前的話題,點明了“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zhí)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是過眼云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才是歷史的永恒;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的主旨。類似的佳作還有2002年寫荊軻的《刺秦》、寫岳飛的《小重山后的選擇》、寫譚嗣同的《北京菜市口懷古》,2004年山東考生的《劉邦經(jīng)驗介紹會》等。在對這些歷史事件、文化名人的解讀中,考生如同一位現(xiàn)場目擊者,洞悉他們的一切,體驗著他們的辛酸、憂愁和思考。
解讀時,除了站在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交匯點身臨其境,充當目擊者,考生還可以直接走近經(jīng)典、走近大師,與文化名人自由地交流、對話。如2003年山西一考生的作文《眼睛》中寫到:
你為什么要流浪異域,足跡遍布撒哈拉沙漠?為什么要去領略凄楚與絕境的戰(zhàn)栗?是漫天黃沙翻滾的雄渾,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幽遠,還是駝鈴聲聲的悠揚?“看著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對我說,“只有懷著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帶著對它的向往,只有縮短與它感情的距離,才能真正地領悟沙漠?!庇谑俏颐靼?,只有感情的親近才能喚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認知。
在這“視野融合”所形成的第三意義世界中,文化名人三毛不是一位可望不可即的陌生者,而是可以促膝相談的知己,可聆聽叩問的長者智者。在這跨越時空的精神互動中,考生很真切地再現(xiàn)了歷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很好地展示了作文的鮮活之美。
二、多方聯(lián)想,盡展豐腴之美
考生在以“話題”為圓心,以中外經(jīng)典文化為圓面,展開多元解讀時,其思維便在“視野融合”中處于一種活躍狀態(tài),智慧也就因此而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如2003年湖北考生作文《情感·認知·文化》在談及“因為深愛你——中華文化,我們忘了去洗凈你,忘了理智清醒地看你”時,這樣寫到:
那是《詩經(jīng)》中的一江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閃閃發(fā)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岳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
如此深入理解、廣泛聯(lián)想展示了這位考生厚實的歷史文化積淀、高超的文學素養(yǎng)。詩詞名句,解讀活用,恰到好處?!案褂性娢恼Z自華”,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增強了論證力度,給人以豐腴的聯(lián)想,沉甸甸的思考。
三、開拓、建構(gòu),盡展新奇之美
《文學解讀學導論》的著者曹明海教授認為:凡是真正優(yōu)秀的解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都無不具有這種能動性參與行為,都無不能夠通過表層的文化材料,以自己的心靈世界和作者對話,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圖式及情感需求去參與世界的建構(gòu),進而對那個世界作深層性的開拓,補充和創(chuàng)構(gòu),見人之所不能見,感人之所不能感。關于這一點,許多考生做得非常好,請看2005年高考江蘇滿分作文《夸父逐日》:
我是夸父。我在追趕太陽……
我不是平庸的人,我生來力大無窮,單手拔起一棵樹是我幼時的玩法。太陽,我要打破你的神話。我要追上你。
白天,太陽升起,他發(fā)出刺眼的強光向我挑釁,我平靜如水,埋頭直追;夜晚,桂花浮月,夜涼如洗,我仍不停歇。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
夜晚,大地為枕,夜幕為被。我望著滿天繁星卻閉不上眼睛,我怕一覺醒來,太陽已經(jīng)無影無蹤,遙不可及……
我知道,我的時間已不多。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只能全力以赴,奮力朝東追趕,生命不息,追趕不止……
我輕輕倒在地上,山川為之一顫。而太陽,仍在空中發(fā)出炫目的光芒。
太陽啊,謝謝你。我閉上雙眼,突然明白:我追趕的其實是心中的太陽。生命中的幸福,就在我追趕的過程中,我的生命,充實豐富。
追趕,就是生命的體現(xiàn)。
本文采用“故事新編”的文學創(chuàng)作筆法,真實親切地再現(xiàn)了“夸父逐日”的行動過程和內(nèi)心活動,凸現(xiàn)了不斷充實生命歷程的主題,即所謂的“豬肚人生”。立意高遠,技法別致,給人以生命價值的啟迪。類似的佳作還有2004年山東考生的《霸王末路》、江蘇考生的《〈孔雀東南飛〉新傳》,2003年的《孫悟空下崗記》、《寶釵鳴冤》,2002年的《昭君的選擇》、寫西施的《她選擇了牢籠》以及2001年的《赤兔之死》等??忌鷮v史事件、文化名人靈活地加以解讀,或反彈琶琶、或舊說新解、或精心整合,然后生成第三意義世界??傊趧?chuàng)構(gòu)時,考生兼顧求善與求智,讓古酒散發(fā)新的芬芳,從而給閱卷老師以新奇之感,審美的愉悅。
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說:與大師巨匠“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你們將觸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貴的頭顱,融會了人間大歡喜大悲憫大憎恨的博大情懷的顆顆大心。這是一個燃燒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觀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燒了進去,把你的心交出來,與這些民族的以至人類的精英同掙扎的過程中,你會于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變得更復雜也更單純,更聰明也更天真,你內(nèi)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審美力、批判力、創(chuàng)造力被開發(fā)出來,你的精神變得自由而開闊了,你的心靈變得更美好了?!钡拇_,諸如文化名人、歷史事件、典籍制度等經(jīng)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學術(shù)與文化瑰寶,是承載著民族精神的歷史河床,是歷代讀書人的文化故鄉(xiāng),它一直滋養(yǎng)濡染著后人的人生價值觀、精神生活觀、審美修養(yǎng)觀。它們的意義世界永遠是開放的,并一直積極地召喚著考生去集合、加工、整理、激活、且融合成“我”的“東西”。學生在考場上如果能以開放的文化視野審視、解讀經(jīng)典文化,發(fā)掘其時代精神和緊扣話題的文化生命力,讓傳統(tǒng)與當下發(fā)生“視野融合”,且在融合中構(gòu)建自己的佳作,不失為一項聰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