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貝
古
時間段:公元前四世紀開始
定位:仙人之地
關鍵詞:《山海經》、西王母
昆侖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有距離感的,這并不單純是指它的地理位置之偏、絕對高度之高,也意味著它的繁華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沒錯,它的古。
初見昆侖山,要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禹貢》中有“黑水,昆侖山擴展惟西北”,屈原在《天問》中有“黑水玄趾”之說,王逸注曰“黑水出昆侖西也”,以環(huán)湖山水考之,符合這個地理方位的一處便是發(fā)源于黑山峨博的赤腦河水。最初命名為“大河察”向東南流過與“小阿察”匯合,這里水草茂盛,灌木叢生,土質黑黝,河水流經時,暗淡無光,故稱“黑水”。一處是發(fā)源于祁連山冰川,流經默勒沼澤,繞過夏格日山,穿過河西走廊,注入居延海。據史記載:居延海又稱“西海”,晉代在那里設過西???。而這個黑水便是今日的青海湖。既有水,那山在哪里呢?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昆侖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薄独錾健分杏小跋赂∪跛ňЬ?,傍繞炎火光熊熊?!庇苫鹕綆r、火成巖、紅砂巖構成丹霞地貌的炎山及其附近地名,至今統(tǒng)稱為“紅嶺”?!凹t山”均有“遠看似火焰,近看似血染”之勢。顯然,對于昆侖山地理形態(tài)的觀察,研究、總結在兵荒馬亂的戰(zhàn)國就已經開始了。
昆侖山是華夏萬山之際,河岳之根,對其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神話意義上的昆侖和地理意義上的昆侖。誠然,神話中的昆侖山不能等同于地理意義上的昆侖山,但也不能說二者之間毫無關聯,因為前者孕育演變的主要載體就是昆侖山。
記載昆侖古韻的書籍皆為我們耳熟能詳,其中包括《山海經》、《列子》、《荀子》、《莊子》、《漢書·地理志》《淮南子·地形訓》、《史記·大苑列傳》、《后漢書·西羌傳》、《論衡·懨國篇》、《水經注》、(西寧府新志)、《丹噶爾廳志》。
雖然在這些古籍中頻頻被提及的“西王母”已經被證明不過是神話之談,曾經在學術界喧鬧一時的,可以被稱為“昆侖文化”代名詞的“西王母文化”已經走入尷尬局面,我們仍然無法放下幾千年以來的昆侖情結。隨著時間從古代走入現代,昆侖山的神話外衣在日光下一一剝落之后,又將迎來怎樣的文化平臺?
往
時間段:近代
定位:民族融合
關鍵詞:青海
所謂滲透是指昆侖文化精神的滲透,在這里,千百年來,每個民族都以其寬大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tài)進行著情感和文化上交流和認同。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交往由起初時的淺層互動系統(tǒng),進而有組織聯系進入社會系統(tǒng),擴展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聯系,這既是表達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又體現了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
所謂包容,就是昆侖文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海納百川的氣度,以及它對各種文化的吸收和接納,過去的民族交往史證明,不同文化模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相互交流與影響,形成了相互的認同和理解。通過民族間的交往凝成的不同民族共同的國家意識和對中原文化的情感,又維系著歷史上國家與外域的關系,維系著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內地與高原的聯系,維系著國家的統(tǒng)一。
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昆侖文化所體現出的創(chuàng)新活力,那絢麗多姿的彩陶藝術,彩繪藝術成為昆侖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象征。
所謂延續(xù)性,就是昆侖文化性格和品質的延續(xù)性,所體現的昆侖文化精神:充滿生機活力,不拘一格,剛毅,豪放及高原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循規(guī)蹈距,保守念舊,容易滿足的雙重性格。
作為“大地域”文化概念,昆侖文化正如有些人概括的,可以是以“花兒”創(chuàng)作演唱為代表的民間民俗文化,是以玉樹歌舞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歌舞文化,是以繪畫、雕塑、建筑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是以彩陶精品為代表的史前博物文化,是以都蘭吐蕃墓群及其出土的大量中西文物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西部開放文化,是以賽馬會、那達慕、九曲黃河燈會、土鄉(xiāng)納頓節(jié)、熱貢藝術節(jié)、撒拉族藝術節(jié)為代表的民族民間節(jié)慶文化和以藏、土、撒拉族為代表的民間風情文化。昆侖文化應是為生息繁衍和社會進步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匯,它是一個包括自然、人文、一切可作為審美觀照的大系統(tǒng)。
可以肯定,昆侖文化是自然文化,青海瑰麗的自然風光納入其中,昆侖文化是人文文化,它體現這歷史的延展性,不以卡約文化——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河湟文化為限,不受特殊的區(qū)位思維的束縛,打破背景框架,強調人文歷史特征所具有的歷史象征意義和啟示作用。昆侖文化是保持特色的文化,不僅是地域特色,也不僅是文化特色,是思維特色,沒有思維的特色,就沒有昆侖文化,發(fā)展昆侖文化就要努力保持昆侖文化特色,主導昆侖文化特色,開創(chuàng)昆侖文化特色。
今來
時間段:未來
定位:俠義象征
關鍵詞:新武俠小說,探險時代
“華山論劍”的時代已經遠去,新武俠小說的時代,昆侖為宗。2005年異軍突起,2006年火熱全國,2007年獲得武俠小說最高獎項的幻想類武俠小說《昆侖》成為今年十分蕭條的出版業(yè)的焦點,甚至開始有人把年紀尚輕的作者跟武俠大者金庸相比。
一時間,人人手中皆《昆侖》。
《昆侖》的作者鳳歌原名向麒鋼,他用了三年時間完成這部作品。自序中他這樣寫道:“是何種力量讓我完成這篇百萬字的小說呢?這個問題,多曾有人詢問過我,我總是很茫然,不知從何說起,后來,仔細想想,那些動力或許來自某種感動吧。對于我們這一代人,武俠就是一個夢,是一種魂。對俠的感動恰是我寫作的初衷?!?/p>
記者采訪作者鳳歌的時候,曾問他:“為什么要給你的系列小說起名‘昆侖”?
鳳歌表示,昆侖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高的山,他筆下的武俠人物在追求天下第一的時候,實際上是想站在昆侖山巔上。而“俠”之大氣、包容、磅礴、也惟有昆侖二字擔當得起。
后來在其書《昆侖前傳》中有一段“疑似”描寫昆侖山況的文字:“大巴山脈,西接秦嶺,東連巫峽,雄奇險峻,天下知名。其時空山寂寂,蟲偃鳥息,遙遙幾聲人語,落在空山,分外清晰。遙見絕壁千尺,鳥道蜿蜒,一老一少,迤邐而來。那老者五旬年紀,肩寬臂長,身量甚高,那少者未及弱冠,眉目俊朗,略顯瘦弱。倏爾一陣山風吹來,掀起崖上枯藤?!睆钠渲形覀儾浑y看出,他跟很多人一樣,對昆侖地理位置存在很嚴重的誤解。對此作者表示,昆侖在論道之時只是一種精神象征,象征的正是無人可及的絕頂之處。同時,他的第二個系列“山海經”中會更正對昆侖山脈具體位置的描述。
看來,昆侖又進入到了一個輪回中,21世紀的昆侖在人們心目中充滿了遐想的味道,我們相信沒有仙人寄居其上,卻堅信它之高聳、偉岸必將塑造一代俠士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