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
摘要:為了探討三種不同耐力訓練方法對女大學生心肺功能的影響,選取36名沒有專門訓練史的普通女大學生,隨機分為三組,分別進行持續(xù)耐力訓練(A)、消極間歇耐力訓練(B)和積極間歇耐力訓練(C),并對三組受試者訓練前后五次連續(xù)肺活量、運動負荷試驗指數(shù)、無氧閾(AT)拐點速度進行測試和對比研究。結(jié)果表明:三種耐力訓練方法均能提高受試者的運動機能水平。積極間歇耐力訓練法在提高受試者心肺功能方面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種耐力訓練方法。并提出了用FOX平板無氧閾拐點速度的方法作為指導心肺功能科學化訓練的有益建議。
關鍵詞:耐力訓練;心肺功能;無氧閾拐點;間歇訓練;遞增負荷
中圖分類號:G80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4-0553-03
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人體所需要的氧氣攝入與代謝產(chǎn)物CO2的排出都要通過肺臟。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中心,它直接影響到全身各組織器官氧和養(yǎng)料的供應,因此心肺功能的好壞是決定人體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素?,F(xiàn)代女大學生步入社會后將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在學校期間不能奠定良好的以心肺功能為標志的健康基礎,將難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耐力訓練是提高女大學生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在校大學生功課繁重,練習時間較少,如何在有限的訓練時間內(nèi)盡可能使其心肺功能提高到更好的水平是每一位教師和教練必須面對的問題。迄今為止,有關耐力訓練方法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而且由于實驗條件與評價指標的差異,不少研究的結(jié)論相互矛盾。本研究以沒有特殊訓練經(jīng)歷的普通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將三種主要耐力訓練方法集中在一起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普通人群及專業(yè)運動員的心肺功能訓練提供明確的科學依據(jù)。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分組
北京外國語大學二年級女生36名,經(jīng)全面醫(yī)學檢查無任何疾病,身體健康。此前均未接受過專門的運動訓練。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12人。其基本情況見表1。
1.2運動訓練安排采用美國HPU公司所提供的Good Health運動平板進行跑臺耐力訓練,所有受試者被要求每次訓練要在9 min的時間內(nèi)完成1 500 m跑,隔天訓練一次,共持續(xù)5周。具體訓練方案見表2。
1.3檢測指標及方法儀器設備
1) 采用上海華東醫(yī)療器材公司生產(chǎn)的LU-2型微機控制肺功能檢測系統(tǒng),測量受試者訓練前后五次連續(xù)肺活量,每次間隔15 s。
2) 采用美國HPU公司提供的帶遙測心電儀的Good Health的運動平板進行賈金鼎法運動實驗(坡度5°,12 km/h速度跑,5 min),測試運動后即刻、第1及第3 min心率,計算運動指數(shù)。
3) 采用美國HPU公司提供的Good Health運動平板進行遞增負荷實驗,測試受試者訓練前后無氧閾拐點所對應的速度。負荷遞增實驗安排見表3。
1.4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所有參數(shù)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所有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2.0 for windows軟件,應用方差分析法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jié)果
2.1訓練前后五次連續(xù)肺活量(表4)
2.2訓練前后運動指數(shù)
結(jié)果見表5。
2.3無氧閾拐點速度
結(jié)果見表6。
3討論
A、B、C三組訓練安排分別代表了耐力訓練中的持續(xù)跑訓練法、消極間歇訓練法和積極間歇訓練法。A組以相對較低速度不間歇地完成1 500 m的運動,而B、C兩組將1 500 m分成幾個段落來完成,在每個段落間有一定的間歇恢復時間,但B、C兩組的間歇方式不一樣。三組受試者在經(jīng)過5周每次以同樣9 min的速度跑完同樣1 500 m距離的訓練后,心肺功能獲得了不同的變化結(jié)果(表4、表5、表6)。這說明:同樣是耐力訓練方法,同樣的負荷量,采用不同的負荷組合方式將對受訓者心肺功能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連續(xù)五次肺活量測量既可以反映肺部最大通氣量,又可以反映出肺功能狀態(tài)。當呼吸機能良好時,各次肺活量的數(shù)值不變或略有上升。過度疲勞或肺部呼吸機能較弱時,各次肺活量數(shù)值不僅不會出現(xiàn)持續(xù)上升趨勢,甚至后面幾次還有可能下降。C組訓練后,肺活量由3 291 mL增長至3 408 mL(P<0.05)。5次連續(xù)肺活量測量也是一次比一次高。而A、B兩組訓練前后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由于A組練習強度太低,單位時間氧需要量不大,對肺部肺泡的刺激較小,使得肺功能提高不明顯。B組雖然練習強度較A組明顯增大,但每500 m跑后就有一段完全安靜的消極間歇時間,肺功能會從運動中較高水平降下來。當再次開始下一個500 m時,肺功能處于一個重新動員的狀態(tài)。因此B組練習難以使肺功能較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而C組雖然在兩段跑距的中間也有一段間歇,但它不是完全停止運動。而是以較低的速度一邊促進肌肉的恢復一邊繼續(xù)維持肺功能在較高水平的活動,所以間歇過后肌肉又可以重新承擔較大強度的運動,而肺部始終得到較大的刺激。所以C組訓練方法在提高肺功能方面明顯優(yōu)于A、B兩組。
進行較大負荷的定量運動實驗時,機體將動員各器官的潛力以保證內(nèi)環(huán)境的衡定。此時,心博量、吸氧量、肺通氣量等將成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運動負荷實驗指數(shù)就很容易表現(xiàn)出身體器官功能水平和身體工作能力的強弱。從表5中可以看到:A、B、C三種訓練后的運動指數(shù)均高于訓練前(P<0.05)。這說明:本實驗中的三種耐力訓練方法對于提高受試者的身體機能水平都是有益的。但是,同樣從表5中,我們還看到:C組訓練后的運動指數(shù)比A、B兩組要提高得更明顯(P<0.05),也就是說在本研究的三種耐力訓練方法中,采用積極間歇訓練的C組能獲得更高的機能水平。
無氧閾(AT)是指遞增負荷中,運動強度從低到高,由有氧代謝向無氧代謝轉(zhuǎn)變的過渡。它反映了長時間持續(xù)運動中血乳酸沒有明顯堆積之前能夠達到的攝氧能力。,通常以血液中乳酸含量達到4mmol/L為AT的值。但在實際訓練中,用現(xiàn)場頻繁采血的方法來評價無氧閾是困難的。FOX(1998)的研究證實:采用遞增負荷檢測速度-心率曲線變化來描繪無氧閾拐點的方法與實際采血測量可獲得較好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我們應用FOX法描記三組耐力訓練前后無氧閾拐點速度的變化得到表6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本研究的三個受試組中僅有C組訓練前后無氧閾拐點速度有明顯提高(P<0.05)。這可能是由于C組積極間歇的方法不僅使心肺功能處于持續(xù)高水平的刺激狀態(tài),快速提高了心肺功能的水平,而且在高速運動后肌肉中乳酸有一定量的產(chǎn)生,但尚未堆積到4 mmol/L之前采用低速間歇的方法,使得在血液回流的過程中,分散了局部堆積的乳酸,并且加速了乳酸的氧化過程,促進了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得到提高。而間歇后的較高速度的運動又使局部乳酸形成一定的堆積,乳酸的堆積對呼吸過程是一種強烈的刺激物。此時,耗氧量會大大增加,心輸出量也明顯提高,心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和改善。
4結(jié)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三種耐力訓練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受試女大學生的運動機能水平。但是采用較大強度的積極間歇訓練法,在改善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五次連續(xù)肺活量、運動負荷試驗指數(shù)、無氧閾拐點速度等三個重要指標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持續(xù)訓練法和消極間歇訓練法。這一研究不僅為普通女大學生心肺功能的訓練提供了有益的指南,也為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尤其是耐力項目選手的科學化訓練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jù)。
本研究中采用的FOX平板無氧閾測試方法中所獲得的反映有氧耐力的數(shù)據(jù)變化趨勢與五次連續(xù)肺活量及運動負荷試驗指數(shù)取得了較好的一致。建議在今后的運動實踐中推廣應用FOX平板無氧閾測試法,這種測度方法的普及應用對科學、快速提高受訓者心肺功能及有氧耐力水平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浦鈞宗.優(yōu)秀運動員技能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 田麥久,武福全.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3] 周士枋,丁伯坦.運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 劉宏.大學生身心健康指標測試情況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
[5] 大內(nèi)哲彥.體育測定評價法[M].東京:沙郅期書房.
[6] 楊錫讓.應用運動生理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7] Macdougall JD, Green HJ, Sutton JR, et al, Operation Everest Ⅱ: Structural adaptations in skeletal muscle in response to extreme simulated altitude[J]. Actal Physiol Scand,1991,142(3).
[8] Lash JM, Bohlen HG.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rat skeletal muscle arterioles to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J]. J Appl Physiol,1992,72.
[9] Suzvki J. Gao M, Batra S, et al, Effects of treadmill training on the arteriolar and venular Portions of capillary in soleus muscle of young and middle-ageal rats[J]. Acta Physiol Scand. 1997, 15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