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朗
在紐約市區(qū)的一個偏僻的巷子里,研究者在墻腳留下5美元紙幣,然后,快速離開隱藏起來。有人走過來,低頭看到紙幣,撿了起來,東張西望,左右無人,把錢往口袋一塞,往前走了。研究者又布置了一次5元紙幣在墻腳的游戲。又有人來了,這次是一行三人,其中一人看到了紙幣,用腳踩住,若無其事地蹲下來綁鞋帶,順手一摸,神不知鬼不覺地錢就進了口袋,他跑上前去追上原來同行的人,絕口不提剛剛撿到的意外錢財。一個下午的觀察,研究者花掉了150元,結論是“遺金不拾”是現(xiàn)代人的神話;而“眾人行必有我‘私”的行為則決不是“例外”!
Marc Hauser是我十年前在加州大學的一個學生,他最近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不過對象換了,地點也換了。他跑到波多黎各附近的一個小島上觀察49只獼猴的掠食行為,這群猴子像游牧民族一樣由島的一端流竄到各處覓食。有些時候,偶爾會有一只猴子走出猴群。研究者很快對準這只落單的猴子丟下食物,然后走開。問題是這些猴子會不會通知其他的猴子來共享佳肴呢?結果很有趣,大部分的猴子都會發(fā)出一種特別的叫聲來通知其他的猴友。但有少數(shù)的猴子也會瞻前顧后一番,然后找個較隱蔽的地點,就自我享受起來。不幸的是這種“藏私”的行為一旦被發(fā)現(xiàn),一場追打的猴戲就在森林的舞臺上展開了。
Marc追隨這群獼猴已經(jīng)兩年多了,它們開始時對他張牙舞爪,敵意十足,但漸漸地它們就習慣了他的“跟班”了。最近他給我寫了一封信,信里說:“有一個下午,我躺在營帳里休息,忽然聽見猴子們發(fā)出找到食物的特殊叫聲。我起來一看,原來它們發(fā)現(xiàn)了我儲藏實驗用食物的地點,但顯然它們并不知道那是屬于我的東西。它們圍著那一大堆食物,高興地跳著并尖叫著。猴王看著我的方向發(fā)出相同的呼叫聲,表現(xiàn)出好像要我過去分享它們的食物的神情,顯然它們接受了我,把我當成猴群的一分子,我好感動。比較大都會的人和這叢林中的猴,我覺得猴性比人性可愛多了!”
(十郎摘自《月亮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