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小山喜歡駱駝,卻不喜歡父親。駱駝救了他,父親卻將他拋棄。父親在小山八歲那年拋棄了他,還有他的母親。
那時,父親和母親已經分手。八歲的小山判給了母親。這讓父親蹲在門口,抽了一夜的苦煙。第二天父親和母親商量,能不能。帶小山去玩一圈?小山說好,母親說不行。父親說,只是出去旅游……以前沒機會……你就答應了吧。小山興奮地說好啊好啊,母親斬釘截鐵地說不行不行。父親的目光就黯然下來。他轉過身,來到院口,蹲下不動,頭頂升起一個又一個巨大的灰色煙圈。父親在那里蹲了很久。像一尊逼真的遠古泥塑。后來母親給他端去一杯水,父親卻沒有伸手去接。母親說你哭什么呢……你別哭了行不行?……好——吧!
這樣,父親就帶著小山出了門。先帶小山去了鄭州。他們在那里待了兩天,喝掉六碗胡辣湯。然后他們去了青島,在那里,小山第一次看見大海??创蠛5臅r候,小山突然說我還想看沙漠。父親說看沙漠,我們得去新疆。小山說那我們就去新疆。八歲的小山認為新疆很近,穿過一條馬路就是。父親說那我們不回去了,你永遠跟著我。小山說,好。父親說我們也不要媽媽了,我們不讓她知道,好不好?小山想了想,說,好。為了看到沙漠,年幼的小山學會了不露痕跡地撒謊。他看到父親高興地笑了。父親摸摸他的頭,說,好兒子。
父親帶著小山來到烏魯木齊。父親并沒有著急帶他去看沙漠,而是一個個居民區(qū)亂轉。小山說不是要看沙漠嗎?父親說。我們先住下。八歲的小山并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說我不要住下,我要看沙漠。父親說聽話,先住下,再看沙漠。小山說先看沙漠。父親說信不信我揍你?小山說你沒有權利揍我。我被判給了媽媽,你以為我不知道?父親急了,一巴掌拍下,小山號啕大哭。他說我要回家,我不看沙漠了,我不要你了,我要媽媽。父親的眼睛突然有了絕望的表情。仿佛長久的努力頃刻化為泡影,小山再一次看到升騰著灰色煙圈的泥塑。
多年后,小山一直堅信,正是他的最后一句話。讓父親下定拋棄他的決心。父親得不到小山,就要拋棄他。
父親和小山在某個凌晨登上一趟列車,奔向沙漠。父親在列車上不停地向別人請教,他對沙漠的所有知識,都是在列車上的幾個小時惡補的。他匆匆買了指南針,水壺,干糧,然后帶著小山,踏進無邊的黃沙。他們很快迷了路。他們順著指南針所指的怪異方向。胡亂地走。他們爭搶著水壺里的水,勝利者總是小山。后來小山喝掉最后一滴水。他的嘴唇上裂開口子,淌著鮮血。小山說爸爸我要暈過去了。父親說再堅持一會兒,就快走出沙漠了。
父親牽著他的手。父親說駝隊來了。小山果真看到遠處走來一隊駱駝。駱駝們有著金色的皮毛,邁著優(yōu)雅的步子。駝隊慢慢走向他們,終于來到近前。領頭的駱駝跪下,一個漢子翻身下來。他的臉膛像烈焰般紅,頭發(fā)像烈焰般飛舞。他和父親輕輕交談,露出輕松愉快的微笑。他喊來一頭駱駝,駱駝跪倒在小山面前。父親把小山抱上駝背。父親說,回家啰!小山揪住駱駝的皮毛。那是很溫暖的皮毛,散發(fā)出炙熱的芳香。那是駝隊里最漂亮的一頭駱駝,健碩并且修長。父親騎上隨后的一頭駱駝,他說小山,坐穩(wěn)了別動……我開始給你講故事了……
小山忘記了故事的內容。父親的故事斷斷續(xù)續(xù),像沙漠里隨風搖擺的駝鈴。小山聽著故事,睡著了。再次醒來,父親就不見了。他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旁邊坐著他的母親。那天小山喝了很多水,他認為這些水可以灌滿一個池塘。后來他想起父親,他問,爸爸呢?母親說,他跟著駝隊走了,咬牙切齒刻骨銘心的表情。小山說他不要我們了?母親說,是……駱駝救了你。你要感謝駱駝。
小山記住了母親的話。他要感謝駱駝。他心里記恨他的父親,以至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山竟一點點忘記了父親的樣子。
每個星期天,小山都要去動物園看駱駝。駱駝漠然地盯著他,似乎他們之間,并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那天小山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妻子打來的。妻子說,媽要走了。
小山趕到醫(yī)院,母親正在等他。母親吝嗇地節(jié)約著每一口氣息,將她的生命頑強地延長。母親看到他,艱難地招手,喉嚨里發(fā)出鴿子般咕咕的聲音。小山坐到母親旁邊,低下身子。
母親說,小山,我要走了。
小山握住了她的手。
母親說,小山,媽只有一個要求。
小山握著她的手,用了力。
母親說,小山,我知道你記恨你爸。別再恨他了。那天,其實沒有駝隊,沒有駱駝……一是你爸,把你背出了沙漠……然后。他走了……
沒有駱駝?小山想起抓在手里的溫暖皮毛。那應該,是父親濃密的頭發(fā)吧?
我知道他走了。小山說,可是他拋棄了我們……
他沒有拋棄我們。母親努力掙扎著身子,嘴巴張得很大。他把你背出沙漠。他見到了我。他累死了……
小山整理母親的遺物,在一個箱子的最底層。發(fā)現(xiàn)了父親的照片。照片上的父親英姿颯爽。年輕的父親,并不像一頭駱駝。
小山把父親和母親的相片小心地排到一起。那是年輕的父親和蒼老的母親。然后他在相片旁邊擺上一尊泥塑的駱駝。
后來,小山給他的兒子,取學名,叫駱駝。
(馮國偉摘自《北京文學》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