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淺予
晚清著名經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張澍(1776~1847),出生于涼州府武威縣(今甘肅省武威市),19歲中舉,24歲中進士,26歲即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但由于他性格剛直,在官場上處處受人排擠,于是便將主要精力投注到研究學問上。
1804年,張澍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養(yǎng)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應寺游玩,兩個人一路談笑,不覺已走到寺院深處,這時張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個四面被人用磚泥砌封得嚴嚴實實的亭子。
這個亭子為什么要砌封起來呢?
寺里的和尚告訴張澍,這是一個被詛咒的亭子,封在這里已有幾百年了。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凡是打開封磚的人,都會遭到可怕的天災報應。所以幾百年來,沒人敢靠近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著什么,現在已沒人知道了。
張澍天生膽大,對民間所謂的報應一說向來不以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來打開砌封看個究竟,還對天發(fā)誓說,開封后如有災禍,全由他一人承擔,決不連累別人。在張澍的一再懇求下,和尚總算答應了。
隨著封磚被一點點鑿開,一塊高大的黑色石碑顯露出來。碑身呈半圓形,四周刻有忍冬花紋,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工整的楷體字。當張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認識的文字,仔細看卻沒有一個認得。
這究竟是文字還是什么特殊的符號呢?
張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磚全部拆除,雖然這塊被詛咒了幾個世紀的石碑全部顯現出來后,傳說中的天災報應并沒有應驗,但是接下來所發(fā)生的事,卻給這位學者帶來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著漢字,碑文內容大致是修建護國寺感應塔及寺廟的情況,與同類石碑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張澍的極大興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寫著:“天祐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張澍知道“天祐民安”是西夏年號,他由此斷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幾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
這塊石碑就是現在被稱作“天下絕碑”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西夏碑”),它的發(fā)現不僅拉開了西夏學研究的序幕,而且還讓一個“被遺忘的王朝”——曾經輝煌一時的西夏,由此拂去歷史的塵埃,漸漸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來。
張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第一個識別出它的學者,他把這一重要發(fā)現記在《書西夏天祐民安碑后》一文中,于1837年收入《養(yǎng)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為乾嘉時期西北史地與西北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
這是上天饋贈給勇敢者的禮物,對于一個學者來說,難道還有比這更珍貴的禮物嗎?
(伊一摘自《北京青年報》 200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