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記不得是誰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有辦法創(chuàng)造未來,你其實也可以復制過去?!?/p>
逝者如斯,過去是不可能復制的。但是,從歷史中尋找成功的基因,卻可以幫助我們走向美好的明天。
很幸運,2007年10月1日,也就是北京市十一學校建校55華誕的日子,我開始主持這所學校的工作。這是一個規(guī)范、大氣、充滿活力的校園,也是一所始終讓我感動著的學校。走在校園里,我不斷地思考著一個問題:在十一學校,我們應該從哪里開始啟動這艘教育航母?
很顯然,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尋找學校20年來快速發(fā)展的成功基因,將這些基因創(chuàng)造性地復制到十一學校日日壯實的軀體中,就必然會收獲一個同樣美好的未來。
于是,尋找成功基因,成為我在十一學校的第一項修煉。在新的學年里,全校60多位干部和骨干教師,開始了近一個星期的頭腦風暴。
學校為什么會成功?為什么會有如此快速的跨越式發(fā)展?大家不約而同地將一個要素放在了第一位,那就是“校長”。十一學校的成功有許多原因,但是,一個“一心辦學,善于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機遇”的校長在此舉足輕重。在改革發(fā)展的20年里,正是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經(jīng)營中的李金初校長,給十一學校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財富。這樣的分析給了我很大的刺激,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覺地意識到校長如此的責任。同時,面對未來的發(fā)展,人們對校長也充滿了深深的期待。
改革,同樣是十一學校過去成功的基因,從內(nèi)部管理機制到辦學體制,從課堂教學到課程體系,“十一人”崇尚改革,“十一人”希望從改革中獲益,“十一”的改革也造就了“十一”的改革文化。改革無窮期,但改革卻不能僅僅憑熱情和朝氣,改革需要智慧,改革需要高瞻遠矚。未來的“十一”如何把握改革的機遇?如何應對改革的挑戰(zhàn)?如何將改革進行到底?這是擺在我和“十一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幾乎是任何一所學校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十一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就更顯得舉足輕重。實現(xiàn)學??焖侔l(fā)展的背后是高質(zhì)量的支撐,高質(zhì)量的背后,是因為有高素質(zhì)的教師。十一學校的“能者上、庸者退”的用人機制,以促進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評價機制,造就了今天的隊伍。未來的十一學校,面對今日變化了的形勢,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繼承和發(fā)展、堅持并推進,是對我們的考驗,也是能否把教師隊伍帶到一個新的智慧高地的挑戰(zhàn)。
還有,學校的共同價值觀同樣被大家看作學校成功的重要基因。堅持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教師的民主權利,造就學校的主體性文化,成為全校上下共同的價值判斷。未來的十一學校,如何傳承文化、如何塑造文化、如何經(jīng)營文化,同樣任重道遠。
尋找學校的成功基因,給了我們信心,也給了我們壓力和動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確了未來的關鍵成功因素,找到了開始新的征程的方向。有些青春氣盛的管理者,新官上任,總是喜歡“燒三把火”、“踢頭三腳”,對此我們十分理解,卻并不贊同。因為,我們不可忘了一點,尊重歷史、尊重過去,才能真正理性地認清未來。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