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民先生《唐明皇與楊貴妃》一文(載《文匯報》2008年8月11日第7版“筆會”),以雜文筆法,對楊妃之“恨”做了精到的詮釋,頗給人啟迪。然在文獻史料的理解上,卻不盡如人意。
其曰:“馬嵬坡附近的一個老婦存有楊貴妃死時的繡鞋一只,過往行人看上一眼,要付‘百錢’,老婦因此‘前后獲利極多,媼因至富?!咸蟠蟮亍l(fā)’了一把。”并注出處日,唐李肇撰《唐國史補》。
《唐國史補》原文為:
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只。相傳過客每一借翫,必須百錢,前后獲利極多,媼因至富。
“錦勒一只”,陳先生釋作“繡鞋”,恐不妥。
“靿”(yào),據(jù)《漢語大字典》,乃靴,襪筒兒?!端鍟肪硪欢吨镜谄摺ざY儀七》曰:“長靿韈,畋獵豫游則服之?!贝酥腹┽鳙C、出游時所穿的長筒靴。五代馬縞撰《中華古今注》卷中《襪》曰:“至隋煬帝宮人,織成五色立鳳朱錦襪勒?!蹦酥赣型插\襪。唐代詩人,一般都認為店媼所收乃錦襪。如劉禹錫《馬嵬行》詩謂:“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jié)。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全唐詩》卷三八)后代題詠或著述中,也不乏見,如宋曾原一《賦楊妃韈》、元楊維楨《楊妃襪》等。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四○五《寶六·奇物》收有《楊妃襪》一條,即據(jù)《唐國史補》,也理解為襪。
宋王橋撰《野客叢書》卷二二《楊妃襪事》則云:
李肇《國史補》注言:楊妃死于馬嵬梨樹下,店媼得錦襪一只,過客傳玩,每出百錢,由此致富?!缎谶z錄》又載:高力士于妃子臨刑,遺一襪取而懷之,后玄宗夢妃子云云,詢力士曰:“妃子受禍時遺一襪,汝收乎?”力士因進之。玄宗作《妃子所遺羅襪銘》,有曰:“羅襪羅襪,香塵生不絕。”二說雖不同,皆言妃子有遺襪事。仆始疑其附會,因讀劉禹錫《馬嵬行》有曰:“履綦無復(fù)有,文組光未滅?!蹦酥?dāng)時果有是事,甚合《國史補》注之說。
直至當(dāng)今專門從事古代服飾研究的學(xué)者,也認為“楊貴妃生前就喜歡穿著彩錦之襪”,并引用出土文物證明?!疤拼鷭D女在當(dāng)時確實穿著錦襪”。(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再說,即使是靴,也不會是繡鞋,古時尚儉,所著之履,無非是以絢、純、繶飾之。至唐,也不過是“以彩帛縵成高頭及平頭小花草履”(《唐會要》卷三一《雜錄》),女子之履,履頭高翹。至于繡花鞋,乃晚近之事??梢姡愂纤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