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達
在臺灣云林虎尾的稻田中,坐落著一家毛巾工廠。走進300坪(約990平方米)大的廠房,生產在線工人重復做著三種簡單工作:裁切、車邊和包裝,但是生產線產出的,一下子是巧克力蛋糕,一下子是白色奶油蛋糕;其實這些看起來很漂亮的蛋糕,都是一條條的毛巾!
這家好家庭毛巾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一家只有31位員工的小企業(yè),從3萬元(新臺幣,下同)資本、兩三臺機器的家庭工廠開始,一做就是26年。沒有人會想到,在已經沒落的毛巾產業(yè)中,“好家庭”竟然能靠著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去年創(chuàng)下達1.3億元業(yè)績,比前年成長四成,年產量高達500噸。
云林虎尾曾是臺灣有名的“毛巾窟”,只要是跟毛巾有關的衛(wèi)星工廠,20分鐘內一定找得到。但是自從大陸毛巾產業(yè)崛起,“毛巾窟”里的兩百家工廠,搬的搬,走的走。
“好家庭”負責人張旭初,是毛巾產業(yè)的老兵,初中畢業(yè)就在云林紡織工廠工作。毛巾是紡織業(yè)里最普通、進入門坎最低的產品,只要兩臺機器:一臺負責裁開毛巾布,一臺車邊,一般人家的客廳,就能變身毛巾工廠。但是,這個最簡單的生意,卻也是最難做的生意。
到底有多難做?不但價格戰(zhàn)激烈,甚至只要有一家倒店、低價倒貨,“我就好幾個月接不到單。”張旭初說。自從大陸工廠加入戰(zhàn)局后,“毛巾窟”的毛巾廠從10年前的兩百家,一路驟減到48家,而臺灣本島毛巾自制率僅剩8%。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其它公司做不下去的市場,這家公司卻能在臺灣越做越大?轉型力克傾銷推出少量多樣的訂制品
走進產品展示間,答案清晰起來。展示間里,就像是各種品牌的大集合,墻面上掛著捷安特、BenQ等品牌為營銷而設計的運動毛巾;也有現(xiàn)在最熱門的,一條要價1000多元的洋基隊運動毛巾,都是由他們制造。
展示間旁,設計人員正忙著制圖,向客戶提出下一款新毛巾的樣本。“好家庭”早已從大量制造,轉向替臺灣市場設計少量多樣的流行毛巾商品?!坝喼苹a品收入,占我們營收的30%?!睆埿癯醴治?。
10年前,張旭初發(fā)現(xiàn)毛巾開始成為個人化的商品,“同樣的毛巾,印上流行的圖案,就能賣得比較好,產品周轉率就會提高?!庇谑?,他跟通路商聯(lián)手合作,一起觀察市場上流行哪些圖案,一方面壓低庫存,一方面緊抓流行、彈性生產,沖高銷售額。
光看到機會還不夠,生產個性化的商品,抓住流行的時間點很重要。要印制不同的圖案,他還需要染整廠、提花工廠的配合。他的方法就是和其它工廠建立策略聯(lián)盟。
這個方法讓他可以快速響應顧客需求,但要維持聯(lián)盟良好的合作關系,就要懂得讓利。張旭初會把成本結構攤給對方看,“在我們的合作關系里,公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p>
找到新的商業(yè)模式和合作廠商后,張旭初開始進攻各大品牌的毛巾禮品市場。他的第一個大客戶是臺新銀行。當時臺新銀行要送一條印有可愛貓咪圖案的毛巾給客戶當刷卡禮,誰能在毛巾上印出貓咪身上柔和的觸感,誰就能拿到訂單?!肮獯驑泳痛蛄?4次?!彼f,最后訂單也讓他接到手軟。
“我的核心能力在于整合?!睆埿癯跽f。當客戶想要生產符合品牌形象的毛巾商品時,不但“好家庭”的設計人員可以立即提案,張旭初也能立刻幫客戶指出什么樣的花色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其它毛巾大廠雖然有規(guī)模,但同樣一條毛巾,可能要一個月才能做得出來。“好家庭”每接到一張訂單,只要對手2/3的時間就能完工,關鍵在于張旭初會找出最省時的排程,聯(lián)合五六家小廠一起生產。
營銷取代制造做好不做大的生存之道
3年前,張旭初更進一步利用創(chuàng)新設計,替“好家庭”加值。
當時禮品公司覺得,光印圖案的產品已經太普通,希望“好家庭”做出一款表達幸福感覺的特殊產品。張旭初想到,海外有把毛巾包裝成蛋糕的特殊商品,何不用蛋糕來表達幸福的感覺。
這是臺灣沒人做過的事,他得自己整合印刷廠、包裝廠,研究用什么紙當內襯,才能讓毛巾展現(xiàn)出蛋糕一樣挺立的質感?什么顏色的材質,才能讓人一眼就覺得幸福?“光研究怎么折毛巾,就花了好幾個月?!彼f。
這時,“好家庭”的價值已經不是單純的毛巾制造商了。研發(fā)完成后,這款產品的單價,比同樣的產品貴上兩倍,同樣的一塊方巾,市價頂多69元,毛巾蛋糕卻能賣到199元,接近3倍的價格。而且銷售量迅速攀升,只花一年時間,蛋糕毛巾就占“好家庭”營業(yè)額的兩成。
不過度投資,是“好家庭”能在臺灣生存的關鍵原因。他們沒有花幾千萬投資設備,而是當產業(yè)環(huán)境改變時,隨時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加上規(guī)模小,反而讓他們成為大象踩不死的螞蟻,而且越活越好。
“我們只想做好,不想做大?!睆埿癯跽f,他的例子證明,規(guī)模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認清自己的特色,累積出和別人不同的核心能力,即使再難做出差異的產業(yè),都有存活,甚至壯大的機會。
(摘自《商業(yè)周刊》)
(責任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