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郭怡紅
美國國會圖書館,是我們向往已久的地方。
2008年中國新年前夕,我們從紐約驅(qū)車五個小時,抵達首都華盛頓。
同過去相比,華盛頓多了幾分“戰(zhàn)時”的緊張氣氛,很多道路禁止通行。白宮一帶行政區(qū)的周邊街道和政府建筑旁,布滿了各式現(xiàn)代化路障,隨處可見荷槍實彈的軍警在巡邏和檢查過往車輛。顯然這都是911之后反恐的舉措,深感美國面臨著世界上最嚴峻的恐怖襲擊的威脅。DC的人對此習以為常,可從紐約來的我們?nèi)愿械叫┰S不習慣。
享譽世界的知識寶庫
宏偉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位于國會大廈對面,由三座各以一位美國總統(tǒng)名字命名的精美建筑組成。它們是1897年落成的湯瑪斯·杰弗遜大廈、1939年落成的約翰·亞當斯大廈和1983年落成的詹姆斯·麥迪森大廈。藏書量高達13400萬冊,每年為200萬讀者和大批的參觀者提供服務。
國會圖書館規(guī)模宏大歷史悠久,是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它是美國國會的直屬機構(gòu)之一,擁有三重身份:美國的國會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家版權局。
1800年4月24日,亞當斯總統(tǒng)簽署法案,撥款5000美元購置國會所需的圖書及設備。雖然當時規(guī)模很小,只有740冊圖書以及三張地圖。但雛形的國會圖書館誕生了。
一般認為杰弗遜總統(tǒng)是國會圖書館的創(chuàng)始人。1802年1月,這位有遠見的政治家簽署了界定國會圖書館任務與職能的法案,并由總統(tǒng)任命館長。1814年,國會大廈連同圖書館被英軍焚毀。后來,杰弗遜總統(tǒng)建議重建國會圖書館,并將自己的6487冊私人藏書,以23950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圖書館,于是國會圖書館重新有了圖書收藏。今天這批書籍已經(jīng)成了“鎮(zhèn)館之寶”。
杰弗遜的這批書籍五花八門各類都有,有人提出國會圖書館主要供政府官員使用,收藏的都是政治方面的書籍,不該收藏像百科全書那樣的書籍。而杰弗遜認為,民主來源于知識,作為立法者,需要任何一門學科的廣泛知識。一個政治家必須了解所有的領域,而不僅是政治方面,他建議以后的收藏要包括各個領域的圖書。此后,國會圖書館就遵照這樣的宗旨,大量收藏世界各國各門類的圖書資料了。
1914年起。圖書館還成立了法律、教育、公共福利、環(huán)境與自然科學、外交和貿(mào)易與國防等五個研究室。
國會圖書館現(xiàn)有17個部門,包括按媒體特點劃分的電影多媒體部、地圖部、圖片部、音樂部等,按地區(qū)和語言劃分的亞洲部、非洲和中東部、拉丁美洲部、東歐部等;有28個寬闊華麗的閱覽室,包括國會議員的專用閱覽室。全館有4000多位工作人員,僅在麥迪森大廈為國會服務的就有700人。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00多位華裔專家分布在各個部門,過去他們多來自臺灣香港,今天已有半數(shù)來自內(nèi)地。所有員工和專家都屬于聯(lián)邦政府的雇員。
國會議員要討論事情,圖書館工作人員就要為他們整理材料,做背景報告,議員們根據(jù)這些在國會提出議案。有些議案甚至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替他們起稿。
國會圖書館的經(jīng)費來自聯(lián)邦政府的撥款,也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2000年建館200周年時,它收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款:來自麥迪森委員會主席約翰·克魯斯的6000萬美元。
國會圖書館的收藏非常豐富,收藏有最古老印刷的古登堡圣經(jīng)等世界級珍品。僅地圖部的收藏就達2000萬件,是世界上最多的。全館每年還要增加200萬件新收藏。作為版權局,美國每件出版物都要向這贈送兩本,僅此項每年就增加60萬種圖書。它還大量購進各國的電子版圖書和資料庫等,收藏日臻全面。
國會圖書館既向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提供服務,也免費開放給全世界所有普通讀者。美國公民用駕駛執(zhí)照,外國公民用護照,做個簡單登記,就可獲得兩年有效的會員證。憑此證就能自由出入國會圖書館各閱覽室,使用這的圖書資料。
國會圖書館建立起資料庫,圖書資料經(jīng)電子掃描等技術手段,放在它的網(wǎng)站上,供讀者無償使用。
引人入勝的中文收藏
國會圖書館有一個著名的亞洲部,尤其是它的中文組,在美國乃至世界都頗有地位。它的中文收藏除中國以外,在世界排名第一。著名的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文收藏,也僅為它的2/3。
亞洲部在杰弗遜大廈內(nèi),創(chuàng)立于1928年,被譽為“國會圖書館的寶藏”,設有中文、日文、韓文和東南亞四個部門。
亞洲部的中文收藏始于清朝同治年間。1850年根據(jù)中美圖書交換協(xié)定,同治皇帝贈送給國會圖書館10套書、共933種。今天它的中文收藏超過100萬件,古代善本達5萬多冊。還有4000多種6萬余冊的中國地方志,其中100多本為海內(nèi)外孤本。還收藏了大量藏文、滿文甚至東巴文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獻。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教授抗戰(zhàn)期間在中國收集的5000余種當時的各種資料,也保存在此。
如今,國會圖書館每年都從中國內(nèi)地和臺港澳地區(qū)采購15000冊圖書、2400種期刊、50種報紙,不斷充實中文資料。
亞洲部的讀者,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134%,2006年比2005年增加10%,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他們做過一個調(diào)查,75%的在美國研究中國問題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都使用過這里的中文資料。
可不能輕易不能小看來這的金發(fā)碧眼的美國人,他們很多人中文好得不得了,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大公報》、《文匯報》,甚至可以流利地閱讀古書的文言文。
亞洲部有個多方位的發(fā)展規(guī)劃。比如現(xiàn)在同臺灣中央圖書館合作,把古籍全部掃描。他們已在這工作了三年,掃描了700多部,先做的都是中國內(nèi)地和臺灣都沒有的世界性孤本。
亞洲部收藏了很多珍貴中文古籍。像永樂大典,已知全世界僅存400本,這就有43本。
他們還有一部《妙法蓮華經(jīng)》,出自杭州雷峰塔,是公元975年用中國的古法印出來的。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發(fā)現(xiàn)了這部在塔里壓了千年的佛經(jīng),這是館里收藏的最早的中文古籍。當時的館長買回來后,進行了很好的修補,放在一個盒子里。此外還收藏了多部珍貴的敦煌寫經(jīng)。
但亞洲部收藏最多的不是中文書籍,而是日文的。這是因為二戰(zhàn)后美國占領了日本,為了審判日本戰(zhàn)犯,需要收集資料,美軍在日本收集和沒收了很多書籍資料,后來大多運到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僅這一項就高達60多萬冊。
亞洲部還存檔有兩類非常珍貴的資料:日本731部隊二戰(zhàn)期間在中國東北做人體實驗的原始資料和照片以及日本研制原子彈的資料。
書海中的故事
在國會圖書館不計其數(shù)的中文收藏中,交織著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美國有個傳教士在中國教書傳教20多年。他有個收集中國古地圖和地方志的嗜好。他在退休后回到美國,找到國會圖書館館長,說自己有很多中國的古地圖和地方志,想送給國會圖書館。館長馬上回答,我們不僅愿意接受,還要成立一個中文組,請你來做第一任中文組組長。這個人一下就做了20多年的中文組組長,他的中文名字叫韓慕玉。后來,他的兒子當上了美國駐中國的大使。
上世紀20年代,美國農(nóng)業(yè)部有個專家斯明戈,他認為中國同美國的環(huán)境氣候很相似,中國有很多好的植物美國卻沒有。他就跑到中國去,發(fā)現(xiàn)在地方志里記載了很多中國的植物和農(nóng)作物,他就把一些物種介紹到美國。今天佛羅里達州和加州盛產(chǎn)的柑橘,就是當年他從中國引進的。斯明戈同國會圖書館館長的關系很好,他把收集的中國地方志送給圖書館,后來圖書館就專門委托他幫助在中國買地方志。
如今,國會圖書館與中國圖書界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與合作。現(xiàn)在每年用30萬美元在中國采購書籍。還買了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gòu)的資料庫,像清華大學7000種中國期刊雜志的資料庫以及中國科技情報所80萬學術論文的資料庫。
中國國家圖書館每年向世界百家大圖書館贈送百套大陸精品圖書,而國會圖書館得到的贈送則是上千種中國內(nèi)地的精選書籍。
亞洲部還協(xié)助中國藝術研究院與美國民俗中心建立合作,參與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發(fā)掘保護。
國會圖書館大量參與社會活動。亞洲部每月都要舉辦兩次以上的文化活動。最近一次是邀請中國專家研討孔子學說在當代的意義。
專訪結(jié)束前,我們遵照建議,去麥迪森大廈的讀者登記處各自辦理了一份國會圖書館會員證。僅僅十分鐘,不花一分錢,就得到了自由進入這個文化圣殿的權利。
海外星云 200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