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峰
她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女孩子,由于童年正趕上“文革”,父母被下放到鄉(xiāng)下,陪著她的只有外婆一人。她沒有兄弟姐妹,沒上過幼兒園,沒有玩伴兒,她能做的就是整天呆在一個封閉的大院子里自娛自樂。這給了她一個壓抑的童年,而無形中也培養(yǎng)了她獨立的個性。
她從小就向往在沙漠旅行,茫茫戈壁成了她夢想的天堂。大三的那個暑假,女孩與同班的兩個男孩一起踏上西去敦煌的列車。一天黃昏,趁男孩們出去買東西,她借來一支手電筒,懷揣一把尖刀,頭裹一塊圍巾,毅然向沙漠走去。她像一只終于沖出了囚籠的小鳥,邊走邊唱,歡快至極。夜幕降臨,四周漆黑一片,天寒如冰,她衣裳不足御寒,牙齒不住發(fā)顫。她用尖刀從四周挖來一堆鋒利且堅硬的蕨類植物,用圍巾引火,燃起一小堆火取暖,渾然不覺身外的恐怖。兩個男同學循光找到女孩,見她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異常惱怒。一個說:“你不怕渴死?”“你不怕凍死?”另一個說:“你不怕沙漠豺狼?”“你不怕沙漠平移?”女孩無畏地說:“我不怕,我有手電?!笔蛛娔艿钟裁次kU?兩個人都有些糊涂,但兩個男孩被她幼稚的想法逗樂了。
大學畢業(yè)后,她走進陌生的單位大門,事事不順,情緒低落,又像回到了被囚禁的童年時光,因此意志消沉得像換了一個人。不久,她收到兩封掛號信,拆開一看,一封寄自海南,整張白紙上只有一句話:“我不怕,我有手電?!绷硪环饧淖约~約,只有一幅畫:漆黑的夜空,一束手電光刺向高遠。
驀地,女孩發(fā)覺多年前的那道手電光照亮了她的心空,她忽然明白手電是干什么用的了。這個手電就是她的勇敢和信念。長大之后的她懂得了這個社會有很多潛規(guī)則,有了無奈和無助。這時的她才發(fā)現,她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成長,她之所以意志消沉,是因為她的內心膽怯了。
于是,她從此拾起了夢想,相信夢想就是奇跡的前提,開始振作起來,勇敢地趟過歲月的險灘,振奮前行。多少年后,女孩博士畢業(yè),開始為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中國報道”、“環(huán)球”等欄目做撰稿人,并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和“新聞調查”等欄目做策劃,成為一位幕后受歡迎的策劃人。
2006年“十一”,她終于從幕后走向了熒屏,在“百家講壇”講解《論語》、《莊子》,超出想象,她竟然一下子紅火起來了,其名字可謂家喻戶曉。
她就是于丹,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在一次面對記者采訪時,身穿一套粉黃色職業(yè)套裝的于丹,留著一頭精神的黑色短發(fā),頸間有一抹米黃色的絲巾,一雙明亮的眼睛自信而堅定。她給觀眾講起人生最難忘的一段經歷,就是上面的那個小故事。末了,她這樣總結自己的成長:人在年輕時不一定要積累經驗、積累很多向現實妥協(xié)的原則;人要積累的,可能就是勇敢、荒唐和夢想。
是的,人需要積累的就是夢想。因為夢想是成功的最大動力,因為夢想是平凡生命里最美的亮色。一個人可以沒權沒錢,但卻不能沒有夢想,這是人生旅程中的深刻銘記。丟開懦弱和做作,拋去消沉和煩躁,累積起每一個向上的夢想,迎接飛翔的爆發(fā)。
編輯提點:于丹講《論語》、《莊子》的時候,總愛用一些雋永的人生故事作注腳,其實,她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注腳。于丹的“功成名就”引來不少爭議,甚至是非議,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易中天到于丹,他們的成功確實有不少需要反思和研究的地方;但是作為個人,他們的成功卻有著不可置疑的必然性。而多思考后者,對我們的成長和成熟,應該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