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海
【摘要】不少中國古詩人是捕捉滄桑和荒殘的能手,他們好用“斷”、“荒”一類的字眼,由此形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特別的美——滄桑美與荒殘美。
【關(guān)鍵詞】詩詞;滄桑;荒殘;美學
不少中國古詩人是捕捉滄桑和荒殘的能手,他們好用斷、荒、殘、昏、枯、斜、衰、故、空、破、冷這些字眼。
“細雨殘鐘荒驛夢,斜陽衰草故人墳?!边@是一首代表滄桑與荒殘的哀歌。詩人的孤獨創(chuàng)造了滄桑,詩人的寂寞渲染了荒殘;詩歌又營造了孤獨,又渲染了寂寞,使孤獨的滄桑具有了哲理,使寂寞的荒殘凸顯了境界。有多深的滄桑就有多深的哲理,有多深的荒殘就有多深的境界。這種滄桑有著對人類的悲憫,這種荒殘有著對自然的緬懷。
關(guān)于滄桑美與荒殘美,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古詩詞中諸如殘鴉、殘照、殘月、殘夜、殘酒、斷弦、斷雁、孤燈、蓑草、落花、冷月、故國、枯木……這些意象不是簡單的寫實,而是刻意的寫虛,虛是詩詞中的藝術(shù)境界,在“虛”的空間里有著詩人對生活的真切感受,或者是深沉的感受。這些意象不僅是表現(xiàn)一般意義上的實景,而且是表現(xiàn)具有普遍意義情感的象征,是超越了時空的所有人的共同命運,只不過是從詩人的身上流露出來,讓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可以從“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中去感受王績用田園牧歌式的秋天慰藉傷感的心情;我們也可以從“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去感受王昌齡寂寞的惆悵……
這些意象其實是詩人情感的象征,也讓我們聯(lián)想到詩人們猶如一莖白發(fā)的蘆葦,猶自靜立于殘陽里悵然地守望,看衰草落花,盼斷雁飛過,并在殘夜里孤燈前,端一盞殘酒,收藏自己的心跡。他們或是拾一地殘零的落花,釀成一種慰藉,將自己變成“紅瘦”的單純,去牽掛那份傷感;他們或是登臨一座高山,將仁者的情懷寄予崇高的孤云,將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聲聲悲嘆,隨斷雁高飛;他們或掃一季殘落的滄桑的秋葉,焚燒成某種渴望,冬眠在熱血奔涌的心里,等待春芽破土的時分。
滄桑與荒殘是生命文化交織了燦爛與頹廢,融進了盛開與凋謝之后的狀態(tài)。詩人們將人生旅途中的種種平庸與高貴、簡單與復(fù)雜、幸福與傷痛……一切的一切化解消散并融進這種姿態(tài)中,最后在徹悟之余走向澄明高潔。亦如夏花絢麗向秋葉靜美的邁進,更是向冬日無愈的回歸。無論是從半月的殘缺里萌發(fā)的對生命的無奈,還是在枯木前產(chǎn)生的逢春的欣喜,詩人們都會執(zhí)著于生命的信念,破碎與殘斷在他們眼中交織成生命的滄桑景致,雖然傷害了詩人們從夢醒時分便開始蔓延的緬懷生命的情懷,但他們透過滄桑的背影,瞥見了世間圓滿的結(jié)局,他們透過荒殘的身軀,窺見了人生崇高的完美。他們將生活中零零落落沉淀下來的朵朵花瓣、片片枯葉折疊在心里,揮灑進飽含激情的文字,抒寫成滄桑和荒殘美。落花是最優(yōu)美的詩歌;枯葉是最動人的文章。這種從現(xiàn)實到理想的沉思,散發(fā)的是無言的智慧,成為詩人心底永遠的問候。
殘陽下的游子,孤舟上的漁父,斷雁里的婦人,枯草邊的老翁……每一種滄桑,每一幕荒殘都能引起我們心靈的顫動,同情無限,感慨不已。這是不約而同的心靈契合,這是無聲無語的情感溝通。
人類需要這種契合,人類需要這種溝通。
沒有滄桑,生命不會走向成熟;沒有荒殘,生命不會走向完結(jié)。滄桑與荒殘沉淀出生命的內(nèi)涵,歸結(jié)了生命的自然屬性,就像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均為自然現(xiàn)象一樣。滄桑是成熟之后的菩提,荒殘是崇高之余的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