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年人“老得只剩下記憶”,我原先還不愿承認,不承認“只剩下記憶”,也就是不承認自己“老”了,因為從年輕時就看不慣“倚老賣老”,總覺得說自己老了,在中國這個提倡敬老的國度,便有讓車上別的乘客給你讓座之嫌。后來為了實事求是,承認已經老了,寫過一篇《告別中年》,卻讓家人嘲笑:“今天才告別,你以為昨天還是中年哪?”轉念一想,朱自清先生詩有“中年便易傷哀樂,老境何當計短長”之句,正是告別中年的宣言,但他那時才四十多五十不到,相比之下,難免“裝嫩”之譏,慚愧了。
還是實證有說服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翻翻這幾年寫的東西,竟多是老人話舊,無非幾十年來的個人記憶,有的沾點說史的邊,也是屬于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不免想起唐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不過我不是宮女,因而說不了宮廷舊事,平時不好交游,什么都淺嘗輒止,記性也越來越差了,憶舊只是一鱗半爪,說史更是邊角余料。雖可讀,未必“好看”。人說,張中行先生晚年寫的《負暄三話》,那樣就很好嘛!那可比不得。張老先生學貫中西,厚積薄發(fā),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所“負”的,跟他是同樣的“暄”,然而我連“獻曝”都不敢說,這個詞語已經演化成“出謀獻策”的謙詞,你讓我給誰“出謀獻策”?還是改說“獻芹”吧,一把沒有厚味的芹菜,愛吃的買來嘗嘗,不愛吃的掉頭而去就是了。
為了避免同自己過去的書重復,變成“炒冷飯”,此集主要選取了2003年來所作。按照中國舊例以虛歲計年,我在2002年壬午已是七十。過去的畫家有題“八十以后作”,“九十以后作”的,我這集子里的文章也可叫做“七十以后作”,不過現在活到七十并不稀奇,故不帶炫示之義,標志而已。編輯時發(fā)現前兩年也有幾篇與歷史記憶相關的,一并收了進來。
人在時間中總有一個落腳點??磥?,春秋鼎盛的中年、壯年,當然是結結實實地立足于現在,繼往而又開來;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自然是一腳在現在,一腳邁向未來;而一入老境,一腳還在現世,一腳卻無疑拖在過去了。
其實,我的寫作從面向現實,到更多地回眸(如今人們愛用這個詞,以代“回首”“回顧”“回頭看”,我卻總是由此想到《長恨歌》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啞然失笑;時風是不可抗拒的,在這里姑且也隨俗“回眸”),信不信由你,是受了年輕人的影響?!?0后”回憶上山下鄉(xiāng)早就讀得多了,“70后”回憶他們小時候玩些什么游戲,也津津有味,那時“80后”還未崛起,我想,我們這些“30后” 、 “20后”,是不是也可以憶憶舊了?不然一旦“就木”(不,應該是“就火”),豈不真的應了“往事如煙”那讖言,讓所有往事的記憶通通化為青煙嗎?
不同年紀的人,各憶其舊,是正常的。我這里寫的,想來須中年以后人會感到一些興趣。主要也是可以同他們的個人記憶印證一下,而不會有其他的效果。我不信什么“經驗”之說,以我有限的經驗,極少人能從別人的身上,從別人的記憶、別人的經歷,得到經驗和教訓(這是老說法,經驗指成功的先例,教訓指失敗的鏡鑒,后來大概厭煩“教訓”二字,改說“正面經驗”和“反面經驗”了,如同命名所謂“反面教員”一樣)。我看到的,是學壞容易學好難,帝王家的教育是最充分最規(guī)范的教育了吧,你看歷朝歷代的帝王,是不是把過去的“反面經驗”當“正面經驗”接受的多,以致一個一個走向敗亡?
從書本上學歷史是一回事,拿書本跟現實生活對照著學,又是一回事,書本各種各樣,其中的一類叫做教科書。更是不可不信,不可盡信——其實又何嘗限于教科書,什么書不是如此?
我這本書,更不例外,謹供參考,以至供批判,誰若說是“青少年不宜”,亦無不可。
因為我以為,供青少年讀的書,總還是要朝氣蓬勃,鼓舞人進取,而不是消極退卻,不是讓人做“兩腳書櫥”或盲目跟風隨大流,而要習于獨立思考,善于懷疑,敢于批判,寧可有一點偏激,萬不要四平八穩(wěn)……許多年前,我雖因性格和家教,總是回避矛盾,少攻多守,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倒也曾有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候;碰了釘子,又沉默許多年后,一度重拾舊筆,便又躍躍欲試,然而,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精神的老去,無意中感到了“說理疲勞”,對自己全神貫注又仿佛舌敝唇焦的嘵嘵不休,終究有什么實效,從困惑而至失望。結果一是寫得漸少,每每本有了些寫點什么的念頭,跟著就被自己給打斷了;二是即便寫出,筆下銳氣盡失,棱角磨光,成了些可說可不說的廢話。不免自哂,用五十年代的話說,很像是我最不以為然的“革命意志衰退”——我會不會變成當時的“典型”如劉世吾、馬士元一流人物啊?
電腦打字時出現的聯想詞組,都是程序設計所有,能使人省不少事,但我所用的軟件,“一”字后的頭一個聯想是“一落千丈”,“日”字后頭是“日暮途窮”……一不留神就跑出來;我并非一個忌諱多多的人,但對無意間帶出來的這類成語,三天兩頭碰到,還是萌生不快。我想,設計這套程序的軟件工程師,未必年紀很大,但心情一定不好,才會在潛意識支配下首先想到這么些不吉利的詞語,表現了濃厚的暮氣。想想我近來在文字中也不止一次出現什么“垂垂老矣”一類老氣橫秋的話,對人對己都是不良暗示。今后必須注意,別放任一己的暮氣去侵犯讀者,實在老化,就不如擱筆了吧。
看這前記,是不是也夠暮氣沉沉的了?
【選自邵燕祥著《教科書外看歷史》 花城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