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博羅
身體里的玫瑰
性是生長于我們體內的玫瑰,幽香隱秘,搖曳多姿。透過那枝葉紛披的枝杈,我們會窺探到它嬌羞的、含露的花蕊。性是人之七情六欲中最絢爛的部分,它那具有規(guī)律性和時序性的花蕾,閃爍著血液一般的原初的色澤,并且被銳利的尖刺緊緊圍護。勞倫斯說:“生命之所在,使用權是性欲之所在。”可見性絕非沿襲至今的傳統(tǒng)或習慣,而是諸如吃喝拉撒睡一樣不可或缺的生之本能。
然而在中國,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性一直是作為丑陋、骯臟的字眼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對性與欲的理解與探究一直是諱莫如深的事情,甚至到了談性色變的程度。好象每一個成年男女對性都漠然置之,或者淡然處之,有時竟然公開嗤之以鼻,唯此方顯英雄本色,才是君子風度,才是節(jié)婦烈女……可見性是與蠅營狗茍劃等號的。對性的追求就是不顧廉恥!歷史上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和潘金蓮,刻在骨牌上的春宮圖,流傳在民歌野調中的偷情歡愛葷段子下三濫等等……人們在嬉笑怒罵中充分體會到了無拘無束的性的歡娛和快活。這是千百年來隱覓在正史下最真實的那部分,也是對板著面孔的道德說教的最有趣的調侃。
雄孔雀展開那身美麗的羽毛迷醉雌孔雀,以滿足它繁殖的欲望:然而為什么雌孔雀不展開它那身美麗羽毛,迷醉雄孔雀,來滿足“她”那繁殖的欲望呢?這是自然界的秘密,也是性的秘密。按照經典的說法,當今世界主要有三種性觀念:其一是以生殖為惟一合法理由的規(guī)范,持此觀點的人大都有較深的宗教信仰,把性欲看作自我放縱和罪惡。其二是認為性乃愛的需要,二者是緊密相聯的統(tǒng)一體,而無愛之性則是不道德的。其三認為性是一種娛樂,性僅僅是人生其它快樂的來源之一。(這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生在西方世界中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刻的革命的碩果。)但無論如何,性是人類最根本的,不可或缺的那部分。“雖然那隱藏在他羽翼中的劍刃會傷害你們……雖然他的聲音會擊碎你們的夢魂,如北風吹荒了你們的花園……愛……也將釘你們在十字架上,栽培你們,修剪你們……”(紀伯倫)
從理論上講,性欲與愛是渾然一體的,宛如火堆與火。這是人類做為人本身構成的完美性學,亦是我們對性愛的夢想。但是性之需求往往起出了愛的限界,致使性成為純感官刺激,成為享樂主義的游戲。這是罪孽在肉體上的肆虐,是私欲的膨脹,是對愛的公然踐踏。當玩火者得到了灰燼,當靈魂因為背叛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那個臉色蒼白的可憐蟲就會一邊自虐一邊懺悔:上天,寬恕我吧!我老了,饒了我吧……于是,一切又恢復到從前。
所以在民間,性是性生活的軸心,愛則成為陽春白雪。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某領導到鄉(xiāng)村視察村民們的業(yè)余生活,當領導問那村長,業(yè)余你們都有搞些什么娛樂活動時,村長正兒八經地回答:除了打打麻將,就是跑跑破鞋。足見在布衣百姓眼里,娛樂即性。而到上世紀了八十年代末,隨著西方性文化觀念的“侵入”,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極度匱乏,古老的東方古國的人們對性生活的“開放搞活”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公開嫖娼和賣淫成為可能,性成為生意最火爆的賣點,對性欲的享受也成為最輕易與尋常的游戲。連花齡少女也在談論性,連花甲老婦也在做性器修補術,一時間這種猩紅嬌艷的玫瑰洶涌開放,幾致泛濫。
國人的性觀念需要調整與規(guī)范,需要上升到新型的,能夠適應新世紀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道德范疇,這是需要時間的,也是需要一個引導過程。但性學專家們不能不承認,當下人們的性觀念有了一個認識上的飛躍,這是一種進步。對于某些家庭和某些人來說,他們必將領受那玫瑰之刺的銳痛。
布
海始終是一塊顫抖不已的布。而天空之中,則是一小塊飄揚拂動的旗幟。當土地以其斑斕、厚重的尺幅鋪展在人們的腳下,是廣闊無邊的布匹獻出了它的恩賜。陽光,花色,質地……最開初的棉花和麻的氣息青澀而濕潤,特別類似于汗的咸堿與鐮的鋒刃。但布無貴賤。布的精致與粗糙來源于人的內心,是人對肉體的負擔,所以一架紡車和一臺機器的區(qū)別絕非頻率或速度的差異,也不是階級與時代的劃分。布是線的集結,是文明的光芒。更多的時候,布亦是美對大眾的打量。當鳥兒的羽衣劃過天空,或野獸的斑紋閃現于山谷巖林,對布的奢求就帶有一絲殘忍的血腥味了。但布總歸是仁慈的,相對于人類的身體而言,布大面積的包裹使我們的羞恥心乃至罪惡感得以緩解與救赦。我們不說,抑或我們驚訝、感嘆、贊賞、搗毀……我們看到了一個用布包裝起來的皇帝和帝國成為歷史的畫卷,這是布對真實的嘲諷,是線篡改過的寓言,是一個赤身裸體者對往昔的眺望。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講,再深的河也無法把一匹布漂洗得容顏盡失面目全非。
而剪刀則能使布成就自己,就像被皮尺丈量過的布已不再是布(人們稱之為衣裳)。我們看到一個人在路上行走,其實是欣賞一塊布在半空中的飄移,這種情景特別類似于云彩在湖泊中投下的美妙倒影,也類似于花孔雀展示它那斑爛耀眼的羽毛……因此,布的格言依然是——模仿,是身體的雛形,是對性和自然的百般約束。當它以唯美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當布用印染的圖案使心靈陷入迷亂,什么也不能把躲在布里的茍且偷安者從睡夢中喚醒。相對于一個愛布成癖者來講,布是他的另一種皮膚。對布的夢想,挑剔,渴望擁有與炫耀賣弄,使一部分人成為布的奴仆。
棺材
棺材是死者的房舍,活人的記憶,是亡魂遨游天穹的航船。在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民間墓葬文明的傳統(tǒng)中,它是盛殮死亡的唯一,是形式與方法的金縷玉衣。但如今它是化飾在死者臉上的一抹晨曦,一道月影,幾段干柴烈火式的嗩吶悲調。而在北方丘陵群中的村落或幻覺鄉(xiāng)鎮(zhèn)里,它仍然是逶迤地行進在荒涼原野上的送葬隊列——披麻戴孝的親子們手執(zhí)靈幡兒,滿目疲倦,與陰陽先生空洞的叮囑形成對比,只是他們的眼瞳中浮現著同樣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神色。但杠夫們的腳步是沉重的,棺柩板材的厚實標志著未亡人的家境之殷實和孝道之虔誠,這是不能有稍許怠慢的。古人對棺材賦予種種神秘色彩的規(guī)則和說法,在今天仍然使普通百姓們奉若神明,以至于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口中喃喃呼喚的僅僅是:兒呵,給我準備一口材吧……是的,連偉人都不能免俗的長眠之物,在倡導火化的焚尸爐前,勢必更為通靈,所以在古人千奇百怪的墓穴中,不僅把那遨游之舟——棺材埋入地下,還往往也把它們置于懸崖絕壁的高處(“誰把死舉得那么高?”《懸棺》湯養(yǎng)宗詩句),來承受風霜雪雨和高天風云的激賞。這是更加接近自然的死亡觀,也是將易朽的肉體竭力追隨四散飛揚的靈魂的努力。而地下墓室的陰冷仍在持續(xù),暗藏的機關和殯葬的俑器旁的奴隸們仍在窒息前的夜色中閃露星光——從始皇到孫中山,從愷撒到林肯,從古老的黃河文明到雅典神廟、尼羅河畔的大金字塔、法老的木乃伊,化做塵土的殘垣斷壁,陽光下無比明亮的塔碑以及最后一座皇家陵園前那石像上的陰影與氣息……它們是地下石棺的光線的折射,是那位長壽的哲學家的
一句箴言的翻版,是一座存在過幾千年的偉大,瑰麗的城市的縮影,也是一本散發(fā)著霉味的史書的封底部分——生活在科技時代的人們的驚訝與贊嘆。不是嗎?大多數正在生活的人對生的要求何其簡單、將就,而對死則極盡其奢華,這是人對生命理念的一種悖論。生的麻木和死的警醒,往往又被更加荒謬的生存麻木所替代。所以生命會愈加被漠視,而死亡則愈加被推崇、通靈,成為凌駕于鮮活肉體之上的神兆?!安豢勺プ∩环牛灰焉暈樨敭a”。這是佛祖、耶穌等已經反復指點給人們的途經,可惜大部分人并不能懂得和理解。正如西方哲人所說:死亡就是不在,而死亡在時,我們就不在了(《向死而生》,貝克勒編著)。也訴人們畏懼的根本原因是垂死之前的苦難與疼痛,抑或是我的朋友西川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害怕暴露那丑陋的尸體。但火焰和棺柩解決了這一切,時間將在漫漫無期中使一切恢復原樣。當你在樹叢中看到枝頭一只破殼而出的丑陋的蟲子慢慢抖索開身體,在微風與陽光下慢慢長出一雙美麗的翅膀,然后快意地一閃,就變作一只追花攝粉的蝴蝶,你的心就會驀然輕松起來。
鸚鵡之死
夜半小解時,一開燈,看見緊貼暖氣邊的鳥籠里,那只嬌小的虎皮鸚鵡的尸體,硬梆梆泊在籠角,心下不免一緊,麻溜撒完尿,回到臥室,見妻子睡得正酣,便悄悄躺下了。
我不忍這時候驚動妻子。還是讓她做個好夢罷。而我,卻在顛來倒去之后,異常艱難地睡死,并且做起亂七八糟的噩夢。夢中一只骯臟的死鸚鵡用一只空洞洞的白眼珠懾住我,又揚起尖利的喙狠命向我啄來,我一驚,大叫一聲醒了過來。
死去的鸚鵡生病已然有幾日了。先是寂寂的不吃食兒,后來便扎撒著翅膀蹲在那兒,渾身顫抖,一忽兒一忽兒地打蔫兒。同籠子里的那只老鸚鵡見到主人過來探望,便用可憐兮兮的凄切的眼神,瞅瞅主人,又瞅瞅小鸚鵡,意思是說:你快救救它吧,瞧它多可憐……
我妻子便張羅著給它喂藥,這是源于多年的喂鳥經驗的。她判定它是患了感冒,就打算喂它安乃近,先把藥片用紙包上,然后用鐵錘砸成粉末。我給她打下手,待她把藥粉研好了,我便膽戰(zhàn)心驚地打開籠門,小心翼翼伸手去捉生病的鸚鵡。
鸚鵡的嘴巴確實厲害,鋒利,有勁,如果不小心被它啄一下,輕則青紫,重則流血。因為我有過這種痛苦的經歷,所以手一挨近這個綠毛小妖怪,便心慌膽寒,抖抖索索起來。
幸虧它正在病中,勁兒小,即便也毫不留情地啄了我一口,卻因我皮老筋硬,幸未受傷。
我扒開它的堅喙,妻子趕緊喂進苦味的白色藥粉,我們都覺得它羽毛不整,且輕了許多。
但愿它能挺過這一劫,妻子默默祈禱。
生病的是只年青小鸚鵡,養(yǎng)了大約二年多。而跟它配對的老鸚鵡,我們養(yǎng)了至少十余年了。
它像只老精靈,很懂事,喂它青菜、水果時,它會快樂地頷首致意,有時還會在橫桿上跳起令人眼花繚亂的碎步舞曲,那姿勢簡直優(yōu)美極啦。
我喜歡把手貼著鐵籠的縫隙探進去,讓老鸚鵡輕輕地以嘴“嗑”那么一兩下,那種美妙——那種人與動物之間情感交融的美妙真是難以言表,難以描述,像一首美麗的田園謠曲,像清亮亮的溪水淌過干凈的心房……
我以為這必是世界上最圣潔最和諧的圖畫。
我不知道一只鳥的壽命有多長,但這只伴隨了我們一家十年的鸚鵡,必然屬于我們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朝朝暮暮,風風雨雨,我們經歷過的它也見證過,它所歌唱過的我們也都聆聽過,這就夠了。
算起來,我們在十年之間共給這只老鸚鵡匹配過三位伴侶,都因各種病疾先后故去。我說,這老家伙命硬,克夫,像我大舅(我大舅先后娶過三個老婆,都不同癥狀病死,村里人說他命硬,當然是一種迷信說法了。)但這只老鸚鵡越老越懂事,越老吟唱得越動聽,確是生命中一道獨特的光彩。
有好幾次,我看到老鸚鵡并排站在生病的小鸚鵡身邊,盡力用一只翅膀頂扶住那只身子發(fā)熱,打蔫兒顫抖的伴侶,它是生怕體弱發(fā)虛的小鸚鵡頭昏掉下橫桿摔傷死去呵……
我驚詫于一只小小生命的靈性,我也被動物之間的這種天性悲憫的感情所震動,我覺得自然界中的萬物皆有神靈,而動物們之間的這種靈魂依托,比之于人,更令我們感動和敬畏。
我悄悄地埋葬了死去鸚鵡的尸體。我想,等開春時,冰消雪融,百花吐艷,萬物都欣欣然生獲陽光般的青春時,我將再去鳥市,為那只喪失愛侶的老鸚鵡娶回一只漂亮可愛的小小新娘,以便使它黯淡的生活,生獲光輝。這也是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與那只老鸚鵡相伴相依的漫漶歲月里,我不止一次寫下詩篇來感念上蒼賜我的福分,下面我錄取一首,來做為這篇拙文的結尾罷。
綠鸚鵡
這翠綠色的鸚鵡多么像
口吃的燈盞!看呵
它咕咕咕咕地叫出了它的光芒
——婉轉的華彩的斷章
在陰影里,在更加漫長的白晝中
它叫著叫著,它叫來了盛裝自由的
囚牢,來妝點我們的生活
吹熄這盞燈!趁鸚鵡沉睡時
……
責任編輯:陳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