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
關(guān)于公共汽車上的“讓座”的話題早就老掉牙了,不過也可以老調(diào)新彈。
這位青年長得有點歪瓜裂棗,一看便是不好說話不太懂事的主兒。他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刈?,對顫巍巍站在自己面前的老太太無動于衷,甚至都沒有不好意思,他并不像別人閉著眼睛裝睡,表情很是泰然。但是這個座位是他的,讓與不讓,別人無權(quán)過問。
兩三站后,老太太終于開口了:“小伙子,咱們商量下啊,我,有點兒站不住了,能不能讓我坐一會兒?”青年倒是二話沒說,馬上站起來。老太太坐下了,嘴里千恩萬謝:“謝謝呀,小伙子,我實在是……”青年做了個“不必再說”的手勢,居然很瀟灑。
如果有人當(dāng)場義正詞嚴(yán)地指責(zé)這個青年冷漠無情,喪失了傳統(tǒng)美德,命令他立即讓座,估計他不但不會起來,釀成一場血案也說不定;如果老太太帶著怨氣指桑罵槐,估計青年頂大的克制是置之不理;如果老太太過分倔強(qiáng),估計沒人知道她快堅持不住了的苦衷;就這么合情合理的幾句話,起到了“上綱上線”起不到的效果。
能簡單就不要復(fù)雜,最自然的就是最合情理的;和風(fēng)細(xì)雨永遠(yuǎn)比暴風(fēng)驟雨來得溫情;出門在外總把“感謝”掛在嘴邊上也絕對吃不了虧。
扶助
遠(yuǎn)遠(yuǎn)看到一個人摔倒在地,好長時間爬不起來,三三兩兩的人從她身邊走過,卻沒有人去扶起她。走近發(fā)現(xiàn),她大概60歲左右,勉強(qiáng)算是老人了。
“會不會讓她賴上”的后果也在我腦子里迅速閃過,這樣的事情聽到太多了,簡直成了個斬釘截鐵的因果關(guān)系,冷漠變得合情合理。
大概摔得猝不及防,她的包甩出去老遠(yuǎn),這是個建筑工地,地上鋪著高低不平的氈子,如果有人趁火打劫拿走她的包,如果包里有許多錢……
我先把她的包撿起來,然后扶起她。
她的腿腳沒摔壞,起來試著活動幾下,也就能走了。她一連聲地謝我,沮喪地說:“今天真倒霉呀,早晨丟了自行車,晚上又讓這破氈子絆倒……”我簡單地安慰了她幾句,慶幸自己沒想得太多,以后也不要想得太多才好。
“恩將仇報”是有的,但比例只是百分之一,其實很難遇到。為了避免1個上當(dāng)?shù)臋C(jī)會,犧牲99個只要舉手之勞就能得到幫人的愉悅的機(jī)會,實在是劃不來。
各類媒體在報道一些“恩將仇報”事例之后,能不能再加上幾句話呢?
乞丐
等車的時候,有一個女乞丐向大家伸出了手,我看了煩,隨大流兒避開了。女乞丐沒有討到錢,就走到一邊,靠著電線桿站著。
車遲遲不來,我的心倒平靜了,就打量起女乞丐來,她大約50歲,穿得還不壞,相貌也不壞,臉上有一種落寞的表情,這哀而不怨的落寞讓我心里一動,翻翻錢包,一張100元的,兩張10元的,4張角票,我把角票抻出來,走過去遞給她。她接了,一個微笑,一聲謝謝,那表情居然有點默契。接著,她轉(zhuǎn)身,向馬路那邊走去,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我看了半天才確定,她裝了半條假腿!
我又掏錢包,把那兩張10元的抻出來,車水馬龍卻已經(jīng)模糊了她的身影,我等的車也來了,我上車,卻還是想著她的表情和身影,這個錢到底沒送出來,算是我欠她的。
“概念”的東西只能讓人勉強(qiáng)采取行動,如果有人對我說:“有錢而不幫助別人是可恥的,”這個還可以接受,但是“你幫助了別人,就不會下地獄?!钡恼f法就帶點脅迫的味道,被勸說方聽了一定氣急敗壞。
似乎只有“真感情”和“真感覺”才能讓人心甘情愿地做事情,不介意什么回報。
掛件
那天在肯德基,正吃半截兒呢,一個20歲左右的姑娘仿佛從地里鉆出來一樣,拿出一個木頭做的“福娃”掛件給我看,用手比劃:“5塊錢?!?/p>
我說:“謝謝,不要?!?/p>
那姑娘又拿出一份蓋了紅印的證明來,大概意思是“福娃”是殘疾人自己做的,用來募捐,解決殘疾人的各種問題。我掏出5塊錢,收下那個掛件,那姑娘對我豎起了大姆指。
姑娘對鄰座的“掛件”募捐沒有成功,心理上受了點打擊吧,沒有繼續(xù)對其他人嘗試,很快走出去了。
回來細(xì)看,那紅色“掛件”做得精致可愛,是個值得保存的紀(jì)念品。
我贊賞這種利落簡潔的募捐方式,也喜歡那“豎起大拇指”的無言嘉獎,以后有機(jī)會依然愿意支持。
好多人認(rèn)為慈善募捐不能考慮“自尊”實在是個誤區(qū),把“施舍與被施舍”變成“支持與被支持”是個首要問題,否則誰有那么強(qiáng)韌的自尊心,被日復(fù)一日地消減而樂此不彼呢。
一篇文章里,標(biāo)題很重要。
拍照
“保護(hù)古樹,請勿攀登”——寫得清楚明白,但沒有一點說服力;古樹搭了支撐,軟繩圍繞,以保護(hù)其老朽肢體,但得不到憐憫;好多人該爬照樣爬,為了什么?為拍照。
如果是想與古樹合影,完全可以站在樹下;如果想體現(xiàn)自己的攀爬技術(shù),完全可以找一棵年輕點的樹;那么,是為了美感?
爬樹的人看起來很年輕,18—20歲,爬得興高采烈,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
曾經(jīng)到過云南的“玉龍雪山”,那里古樹參天,間或也橫著幾棵倒下的樹,雖遍體枯槁,但枝杈完整,看得出來是壽終正寢老死的,無論是活樹還是死樹,都沒人動,那種莊嚴(yán)肅穆的美感簡直無法形容,不由得對此地的山民也添了幾分敬重。
我不知道怎樣理解“文明”這個詞兒,北京香山這棵碩果僅存的古樹,每天不知被多少年輕人上上下下地蹂躪,那樣拍出來的照片很好看么?
據(jù)說我們一些國人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也忙著嘻嘻哈哈地拍照,被他國參觀者噓聲制止:“不要打擾死難者。”
雖然痛恨教條,但是還得承認(rèn):素質(zhì)教育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