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千古,有口皆碑。記得小時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只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我很感動,為孟子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羨慕不已。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孟母當年的行為開始感到費解。因為人類喜歡群居,想找一個“近賢人,遠小人”的圈子,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200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明朝陳繼儒所著《小窗幽記》第26篇,讓我頗感興趣。文曰:“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币馑际蔷蛹也灰欢ǚ且x擇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非要避開品德不好或者是和自己關系不好的朋友。只有能夠自我把持的人,才能從惡鄰和損友身上汲取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是啊,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孟母可以以惡鄰為標本,讓孟子引以為戒,將來做一個別人的好鄰居;孟母還可以以自己之善為鏡子,來感化惡鄰,既為孟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又讓世界上多了一個好人。孟母偏偏沒有選擇這個一舉多得的善舉,而是以有“自私”之嫌的行為,不計成本、不嫌麻煩地帶著孟子搬了三次家。
毫無疑問,孟子每和母親換一個新環(huán)境,他都得在適應新的人際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作出時間和情感上的付出,這難道不影響他的學業(yè)嗎?其實,如果孟母當年不搬家的話,也許孟子會在自身修養(yǎng)和對壞人的定力把持上愈加爐火純青,使自己變得更加偉大。因為一個人的好和壞不是絕對的,無論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還是“蓮出于淤泥而不染”,都證明了擇精去糟與“師其長,避其短”的重要性。
萬物相競,適者生存。在具體的生活中,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注定會和我們相伴終生。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我們不可能像孟母一樣一味地靠躲避就能化險為夷,而更多的時候是需要我們冷靜地面對困難,勇敢地迎著困難,頑強地去克服困難。我們既要適應好人,做一個好人,也要學會改變壞人,起碼要學會保護自己。
孟母不遷又如何?面對已經成才、成名的孟子,我們無法證明和否定其母的選擇,但是,孟母只擔心惡鄰帶壞兒子,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好”也許會帶“好”鄰居,令人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