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惟揚早晨出門去上學(xué),等電梯時,樓道的窗戶里投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他無意中往外一看,金色的陽光照射在約兩公里外正在施工的“鳥巢”上?!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一直想要拍攝奧運主場館,這里不正是拍攝“鳥巢”的最佳地點嗎?
2006年3月18日,武惟揚把照相機(jī)用三腳架固定好,長焦鏡頭一推,剛剛開始有點輪廓的“鳥巢”突然呈現(xiàn)在眼前,他第一次有了一種“奧運就在家門口”的感覺。從那天開始,武惟揚開始隔三岔五地對著“鳥巢”拍上一張,一年多來從不間斷。在他的鏡頭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先有了粗大的混凝土結(jié)構(gòu),再一點點搭起了鋼筋鐵骨,漸漸長大,周邊的環(huán)境也在變,以前那些低矮的平房現(xiàn)在都沒有了。
四百多張照片,像一本日記一樣記錄下“鳥巢”成長過程中每一點細(xì)微的變化。而“武惟揚拍‘鳥巢’”這件事也像一個傳奇一樣不脛而走。許多同學(xué)專程到他家,透過樓道的窗子看看“鳥巢”,有的還開玩笑地說,這就是在傳說中的樓道看傳說中的“鳥巢”。不知不覺,奧運便這樣滲透到生活之中。
拍攝還在繼續(xù)。武惟揚說,他準(zhǔn)備一直拍到2008年8月8日,那一天,他將從早上的第一縷晨曦打在鳥巢上面開始一直拍,拍到太陽落山,拍到奧運會開幕,而圣火點燃的那一刻,他將完成整個系列的最后一張照片。
“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北京奧運的這一段歷史沒有成為空白?!蔽湮P說。
記錄這一段歷史的,并不只有武惟揚一個人。他的很多同學(xué)也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jī),捕捉這個城市邁向奧運的一個個足印。
有一次,攝影老師焦嘉生帶領(lǐng)同學(xué)們?nèi)スさ厣吓摹傍B巢”,同學(xué)們嘁哩喀喳按了半天快門后,完成了拍攝任務(wù)。焦老師帶著大家往回走,走著走著,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一回頭,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吳博遠(yuǎn)仍然站在那里拍照?!澳阍谂氖裁??”焦老師問?!翱矗 眳遣┻h(yuǎn)說,“這么巨大的‘鳥巢’上,站著幾個小小的人。”原來,那是“鳥巢”的建設(shè)者,吳博遠(yuǎn)在鏡頭中捕捉到了這一幕,這一幕也深深感動了他:那些平凡的勞動者,用默默無聞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如此偉大的工程?。ㄕ掌堅诒疚恼遥?br/> 今年春天,北京的一萬兩千多名市民參加了為慶祝奧運會倒計時500天的春季長跑。小攝影師們早早地扛著器材來到了天安門,為了拍出好照片,他們必須跟著擁擠的人群一起跑。蘆曉桐是個瘦弱的男生,跑的時候腳被人狠狠地踩了一下,但他還是咬著牙一瘸一拐地往前沖。拍完以后,蘆曉桐看自己的腳,已經(jīng)腫得老高了。“為了奧運會,大家都在跑,”曉桐半開玩笑地說,“我怎么能半途而廢呢?”
在這些同學(xué)眼里,北京奧運不只是個事件,更是一個過程,“當(dāng)我們把照片擱在一塊兒時,就相當(dāng)于把時間拼湊起來。”在相機(jī)鏡頭這“第三只眼”里,北京在一天天變化,而用這“第三只眼”看世界的少年們,也在一天天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