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在動態(tài)交遇之“際”的意義上,才能對《易傳》“三材之道”作出準確的理解。 在以往的知解式理解中,道成為異在于人自身的自在法則,它陷入與《易傳》自身整體的矛 盾之中。實質上,《易傳》的道是經由人自身的活動而切近于人自身,并在天、地、人相遇 的能動性活動中生成的。在相遇的活動中,生成了屬人的世界及其道,此世界及其道的本質 ,在于它以人為其中正之心。
關鍵詞 天人之際 三材之道 中正之心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7)04-0020-07
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問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注:司馬遷,《 報任安書》,見《漢書?司馬遷傳》,中華書局,1997年,第2735頁。)所謂 天人之際,今天我們常用“天人關系”來取代,而由于“關系”的靜態(tài)性質,常常使得對天 人之“際”進行真實 的理解失去了可能性。從字義上看,所謂“際(際)”,《說文》解為“際 ,壁會也?!倍斡癫米⒄f:“兩墻相合之縫也。引申之,凡兩合皆曰際。際取壁之兩合,猶 間取門之兩合也?!对?菀柳》鄭箋:‘瘵,接也?!酥^假瘵為。”(注: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見中華書局《說文解字四種》,1998年,第528頁。)就此而 言,所謂“際”包含有“縫隙”、“邊界”、“相遇”、“交會”、“之間”、“中間”等 等意義。因此,天人之際更為寬泛而合適的理解應該是天人之間在動態(tài)的意義上,彼此交會 而有的縫隙、交界 。從“際”本身交會、交接的動態(tài)意義出發(fā),天人之間可能具有的合理關系才能得到揭示。 《易傳》所謂道,作為“三材之道”,正好顯示了天人之間基于彼此相動而有的關聯(lián),它給 出了古代哲學關于天人之間彼此最為真實的關聯(lián)。
一、對《易傳》之道作外在知解式把握的困境
對于《易傳》的理解,迄今仍然大多籠罩在知解式眼光之下。知解式眼光的一般手法,是以 “知”而“解開”天人為二。作為知性世界觀的基礎,知解式眼光常常將世界本身看作客觀 的,具有異在于人的客觀性與法則性或規(guī)律性(此即廣義的天)。在這個意義上,知性世界 觀本質上是一個靜悄悄的世界觀。在對世界進行知解式把握的同時,知性世界觀在世界的對 岸設置了一個同樣靜悄悄的人類能力(或者是心靈、知性等等或者是別的什么名目,也即與 天相對的人),以為心靈或知性同樣靜悄悄地觀看對面的世界,并將如此靜觀而獲得的世界 的本質和法則引用于人自身。雖然知解性領悟所有的知性世界觀,并不是完全將人看作純粹 靜態(tài)的物事(它有時在認知角度上也強調人的所謂能動性),但就其先行將世界(天)和人 心(人)看作彼此割裂并立乃至對立的兩項這一根本性特征而言,其實質就是“靜”的世界 觀。在知解性眼光下,《易傳》的道首先被理解為自在世界(天)的某種自在法則,人不過 將之引而歸向自身。在《易傳》對道的言說中,某些話語被孤立地加以理解,而被視為知性世界觀的例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注:《系辭上》,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80年(如無特別注明,本文引文均出 自該書,以下僅注明《易傳》篇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注:《乾?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注:《坤?象傳》。)
看起來,《易傳》的如此言說將作為自在的天地世界所有的法則,視為人世的決定性根據(jù), 或者說人道的天道根據(jù)。由此,似乎是天地之乾坤尊卑,決定了人世的男女尊卑;天運行之 健進本質,決定了人(君子)的“自強不息”精神;地運行的柔順本質,決定了人(君子) 的“寬厚容忍”精神。自在天地的自在法則對于人世的決定,既是其必然,也決定其當然。 在這樣的視角下,《易傳》的道被視為人世存在的外在合理性根據(jù),或說人存在的合理性根 據(jù)只在于自覺地“效法”一個原本外在于自身的客觀法則。(注: 這樣的理解,以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為例,具有典型性。對《乾?象傳》,孔 穎達疏說:“‘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故云‘天行健 ’。此謂天之自然之象?!右宰詮姴幌ⅰ艘匀耸路ㄌ焖?,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 ,自強勉力,不有止息?!保ā吨芤渍x》,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頁。)。它解 釋《坤?象傳》說:“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保ㄍ埃?7頁)《正義》中象傳的 其他解釋,基本都是如此。但《小過》的象傳具有不同之處(見下文)。)
然而,天人彼此“外在”且人必須效法天的觀念,一方面需要預設天的本體論地位,另一方面則需對外在說造成的二者之間的鴻溝進行彌合。在這兩方面,知性世界觀都陷入困境。對 天的本體論預設,只能陷入思辨的構造之中;而對鴻溝進行彌合的努力,卻只能依賴于所謂 知性的機巧——它為自身設定一個鴻溝以使自身通過跨越鴻溝而實現(xiàn)自身。
即在《易傳》自身的話語系統(tǒng)之中,人世存在對于天道法則的如此“外在”地效法而引用于 自身,也顯露出抵牾實情?!缎∵^?象傳》說:
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小過》卦之卦象是下艮上震,艮為山,震為雷,故說山上有雷。高亨解釋認為,《小過》 “《象傳》乃以山比賢人,以雷比刑,以山上有雷比刑罰加于賢人。刑罰加于賢人因賢人有 小錯誤也,是以卦名曰《小過》。君子觀此卦象及卦名,從而謹言慎行,力求無過,其所過 者,只是行過乎恭,居喪過乎哀,用財過于儉而已。行過于恭,則失之諂媚;居喪過于哀, 則失之毀身;用財過于儉,則失之吝嗇,亦皆是小錯誤。然而不為有罪,不致觸刑,所以君 子敢為之?!保ㄗⅲ焊吆?,《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80年,第485頁。 )高亨對于卦象(艮山震雷)的解釋使用了引申層次的蘊意(視為刑罰加于 賢人),《周易正義》則直接就卦象的直觀意義來說:“雷之所出,不出于地。今出于山上 ,過其本所,故曰‘小過’。小人過差,失在慢易奢侈,故君子矯之,以行過乎恭,喪過乎 哀,用過乎儉也?!保ㄗⅲ骸吨芤渍x》,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6頁 。)這里顯露出上述知解式“效法”觀念在詮釋上的困境:如果用同樣的觀念來詮釋 《小過》之《象傳》,它對于《小過》卦的解釋就不能與它對《易傳》整體的解釋一致。
就高亨的解釋來看,他使用引申意義來界定卦象本身,實則已經是用在世效法行為替代了卦 象的自在意義,他的解釋以卦象之警醒于過錯而示范效法的行為主體免于過錯,但行為主體 最終仍不可避免地陷入行為過錯,如此過錯依然只能歸于對自在法則的效法或其許可;而《 周易正義》的解釋,則直接將卦象所彰顯的自在法則視為“過錯”,將行為主體的過錯直接 看作對自在法則之過錯的效法,不過其中加入了基于不同行為主體彼此區(qū)分意義上辯證(君 子矯正小人之過錯而陷入過錯)。無疑,兩者都是在“知性世界觀”意義上的自相矛盾(注:與《小過》卦相關的是《大過》卦,對其《象傳》,高亨的解釋以大過為 大過錯,以為《大過》“澤滅木”之卦象本身即是大過失,以喻王朝被民所傾覆,君子在此 處境下守節(jié)隱居(《周易大傳今注》第268頁);《周易正義》則將“大過”解釋為“極大 的超越”,行為主體(君子)于世道衰難之際,效法如此之超越而獨立不群(《周易正義》 第126頁)。與對《小過》之《象傳》的解釋相比,《周易正義》的效法意義更為明顯,而 高亨的“效法”意義似乎被湮沒。)。
因此,知性世界觀對《易傳》之道作為人世存在法則的理解,由于其理論上先行預設世界及 其法則與人異在的困境,從而不能對《易傳》進行自洽的完整而一致的詮釋,因此也就不能 切中對《易傳》的真實理解。
二、《易傳》之道基于人的活動而切近于自身
化解如上困境的一個可能性在于,放棄靜態(tài)而孤立地卦象釋義,而注目于卦象本身對于人的 切近本質,亦即注目于它作為世界和人之間二者動態(tài)關聯(lián)(“際”)的表征,而不是看成對 一個作為異在的他者或者說純粹在人之外的自在世界的靜觀式映射。作為對二者彼此相動關 聯(lián)的表征,易之卦象、爻辭等等不是單純對外在于自身的對象世界的被動摹寫,而是對涵攝 人自身活動以及活動之所挾帶的相應伴隨項(與人同在的物)的觀念再現(xiàn)。因為,自在世界 與人的關系,不是一個先行被設定為彼此分裂的靜態(tài)對峙,而首先是共在于同一個動態(tài)的接 合、交接的“際”。對于這樣一個二者同在的動態(tài)之“際”,“錯人而思天則失物之情”(注:見《荀子?天論》,楊NEF52注曰:“物之生雖在天,成之則在人也 。此皆言理平豐富,在人所為,不在天也。若廢人而妄思天,雖勞心苦思,猶無益也。”( 《荀子集解》下,王先謙撰,中華書局,1997年,第317-318頁。)“錯人而思天”,意 味著將人與天割裂置放兩端而抽象地思考天;如此則必然“失物之情”,即是指失去物的實 情;實則,失去物的實情,同樣失去了人自身的實情。)——亦即用知解式眼光將人 撇開之后來玄想自在的天,就必然滑離開了天(世界)與人的真實性?;氐教欤ㄗ栽谥锘?世界)與人的真實,就必須立足于二者相涵一體的那個“際”,立足于二者彼此切近一體處 。
理解《易》的卦象,孤立地對每一卦或其中每一爻,當然可以給出多種理解,但是,即就六 十四卦整體而言,從其所昭示的法則變化來看,這些法則首要的特征在于它們都彰顯于不同 的特定境域之中。由于境域的變化,法則自身也得到多樣性顯現(xiàn)。卦象所彰顯的法則的多樣 性變化,首先不是自在世界自身及其自在法則的變化,而是讓其顯現(xiàn)得以可能的顯現(xiàn)場域的 變化使然。這個顯現(xiàn)的場域,也就是基于世界與人同在一體的動態(tài)的“際”。在此“際”, 世界及其道與人近在咫尺,切近一體。
卦象所象征的世界及其道于人的切近本性,蘊涵在伏羲作八卦的言說中: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 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③《易傳?系辭下》。 )表面上,“仰”和“俯”以及“遠”取諸物等似乎都暗示了所仰俯對象以及所遠取對象的“ 遠”,似乎作為對象,它們相距遙遙。但是,實質地看,仰觀俯察與近取遠取之所以可能的 根源倒在于,人必須切近于所觀察與所取的對象,如果沒有此一切近,觀察與攝取根本就不 可能。在對伏羲制作八卦的后續(xù)詮說中,《易傳》以神龍制作耒耜關聯(lián)《益》卦、創(chuàng)造貿易 市場關聯(lián)《噬嗑》卦,以黃帝、堯、舜制衣裳關聯(lián)《乾》《坤》卦、制作舟船槳櫓關聯(lián)《渙 》卦、馴牛馬為用關聯(lián)《隨》卦乃至于以后世圣人建造房屋關聯(lián)《大壯》卦、作棺槨關聯(lián)《大hDorLZlV8YOJbpbu0GH1VQ==過》、制作書契關聯(lián)《NEF53?!坟?mark style="display:none;">VTQJ2jZIrEBSeICjAiTEAA==等等,這整個的過程,其最為基本的蘊意,顯然 是以人自身制作活動及其制作物的演變,來關聯(lián)卦象所象征的世界及其法則呈現(xiàn)的變化。沒 有人類制作活動及其制作物本身的演進,世界及其法則就不可能有呈現(xiàn)樣態(tài)的多樣性演進。 《易傳》明確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為道也累遷。”③不遠即切近于人,人本質上就是制作活動的主體,與主體的制作活動 相適應而道體現(xiàn)出變遷。這樣的視野,即是從動態(tài)之“際”而看世界與人,而動態(tài)之“際” 使得世界及其法則與人處在一體之中。或簡言之,道與人一體。
對于世界及其法則與人的一體同在于“際”而非彼此懸隔,《易傳》表達為道對于人的“簡 易親久”: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 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兑讉?系辭上》。)
這里乾坤即指《易傳》的乾坤之道,或道。所謂“簡易”,其反面就是“繁難”。無論對道 的知(知曉)、從(遵從)、親(親依)、功(成就)還是道的久(永恒性)、大(絕對性 ),都是相對于作為主體的人而言的。道相對于人而言的“簡易”而非“繁難”,如上文所 述說的,當且僅當?shù)啦⒎桥c人鴻溝相距時才有可能。否則,道作為鴻溝對岸世界的法則,人 在此岸就根本無以知曉、從遵循,更遑論知而親依之、從而成就之。因此,對岸遙遙的道就 不可能是人在世行為活動依據(jù)的永恒之道(久),不是作為人世活動合理性的絕對性根據(jù)( 大)。 通常的解釋中,是以前文所說的知解式眼光為基礎的,比如《周易正義》解釋此處“易簡 ”說:“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乾坤既有此性,人則易可仿 效也?!保ā吨芤渍x》,頁259)它將自在之道設定為易簡,以擔保主體效法的易簡,使 效法得以可能。但是,它沒有看到,如果道是離人而自在的,即在人的對岸,根本不可能有 易簡。在程頤的《易說》中,延續(xù)著如此思路:“乾當始物,坤當成物。乾坤之道,易簡而 已。乾始物之道易,坤成物之能簡。平易,故人易知;簡直,故人能易從。易知則可親就而 奉順;易從則可取法而成功。”(《二程集》卷下,中華書局,2004年,頁1207。)反過來說,人所能易簡而親依遵從的道、作為人由之以有成就的道、作為人在世合理性根 據(jù)的永恒與絕對之道,就是顯現(xiàn)于人的親依遵從活動之中。這樣的親依遵從乃至成就活動, 與《易傳》所言制作八卦根據(jù)的主體性器物制作活動,乃是同一個活動。由此,道與人的切近關聯(lián),具有兩個方面的意蘊。一方面,人類作為主體的制作活動及其制 作物的演進,決定著人類活動所需遵循的道或法則的呈現(xiàn)樣式和內容;另一方面,經由人的 制作活動而呈現(xiàn)的道或法則,為人所親依遵循,是人存在的合理性根據(jù)。兩個方面統(tǒng)一于同 一個活生生的動態(tài)之“際”,是同一個動態(tài)之“際”的兩個方面。如果忽略這個動態(tài)之“際 ”的根源性,就會將它們彼此割裂開來,相應地也就會預設一個與人無關的自在或先在之道 ,反過來作為這個動態(tài)之“際”的基礎或擔保。
如此以動態(tài)之“際”為根源來看道與人的切近關聯(lián)時,《易傳》之道就不單單是人類制作活 動的顯現(xiàn),而是制作活動本身參與到了道的生成之中。對此,《易傳》解釋卦之“爻”和“ 象”說:“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雹邸兑讉?系辭下》)卦之爻和象及其表征的道,是對“此”而非“彼”的再現(xiàn),它 意味著一切與人切近而為人所親依遵從的道,其于人而有的切近 性,都必然是由人的主體性活動參與其生成的。這是從動態(tài)之“際”出發(fā)來審視天人關聯(lián)的 合乎邏輯的結論。
三、《易傳》之道是人作為能動者而使天地與自身相遇而生成之道
從動態(tài)之“際”來看世界及其法則(或簡言之,道)與人的更為深層的關聯(lián),必須深入 地來審視“際”本身之“動”。在《易傳》里,“際”之動是通過爻位的構成和變化來體現(xiàn) 的?!白儭被颉皠印笔恰兑住返母?,因此《易經》常常被稱為“變經”。而《易》之“變 ”或“動”,首先是指天、地、人(三材)之間的相偕共處,亦即天、地、人三者接合之“ 際”?!兑讉?系辭》將天、地、人相與之“際”所蘊涵的道,稱為“三材之道”或“三極 之道”: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③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⑦《易傳?系辭上》。
《易傳》所說的道,兼為“天之道”、“地之道”和“人之道”,故為“三材之道”或“三 極之道”。(注: 三極和三材(或三才)蘊意基本一致,但略有差異:“三極,上中下也。極,中也,皆其 時中也。三才,以物言也;三極,以位言也?!保ā兑渍f》,《二程集》卷下,中華書局, 2004年,頁1207。)三材,指天地人三物;三極,則指卦上中下的三位。)《易傳》 認為,《易》的每一卦都由六個爻構成,其中最上兩爻表象天,最下兩爻表象地,中間兩爻 表象人(注:王夫之說:“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 《周易內傳?系辭上傳》,《船山全書》卷一,岳鹿書社,1998年,頁515。))。爻 自身有陰陽的變化,通過爻位的不同變化與組合,來象征世界和人世之道。因此,《易傳》 所謂道,作為六爻整體組合所象征的法則,本身不單單是天之道,也不單單是地之道或人之 道;但又可以說,它既是天之道,又是地之道和人之道。簡言之,六爻之“變”不是天地自 在之變,而是人處身其中的變;而作為六爻變化整體所表征的“道”,相應地也就并非單純 自在天地世界之道,而是人融身天地之間一起與與天地相偕共處而變之道。
更深入地看,六爻構成的卦象整體,無論每一爻的陰陽性質變化如何,總是以居中兩爻 表征人。它意味著,《易》之所謂道,是人具于天地之“中間”與天地一起變動之道。而人 的“居間”或“居中”,使天地人相與之“際”的實情呈露出來:居間或居中的人,是天 地和人所構成的整體世界的動的根源?!兑讉鳌氛f: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⑦
居間或居中的人作為主體(君子為代表),通過自身的言行(廣義上亦即人之活動)來使天 地變動,從而有人與天地相偕共處的整體世界的變動。在《易傳》的脈絡里,人的主體性活 動是整個變的動源。天地人相與之“際”本身是一個動變的場域,《易傳》以主體的活動和 行為(言行)為此界域的動源。與天地人相與之際的動變狀態(tài)中人為主體對應的是,此動變 狀態(tài)所蘊涵的法則本身即“道”或“易”卻不是動的主體: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注:《易傳?系辭上 》。)
強調道或易本身的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就否定了它是天地人相與之“際”(作為動態(tài)的場 域)的根源性實體依據(jù),而肯定其是歸屬于天地人相與之“際”(動態(tài)的場域)的法則。因 此,并非人與天地的相偕共處(且人居間)是道的實現(xiàn),而是人與天地的相偕共處(且人居 間)生成了道。易或道本身無思無為而寂然不動,但它可“感通”于天下。
感通的根據(jù)在于,人以自身的活動而讓物(天地之間的所有存在者)呈現(xiàn)在天地人相與之“ 際”。在此“際”中,一切呈現(xiàn)的物本質上都是一個“時物”: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注:《易傳?系辭下》。)
六爻相雜而動,人居其“中間”。人的活動決定著天地萬物的到場,總是呈現(xiàn)于具體的境域 之中,并與人自身當下活動的性質牽連得到其規(guī)定?!吨芤渍x》解釋說:“物,事也。一 卦之中,六爻交相雜錯,唯各會其時,唯各主其事。若《屯》卦初九‘盤桓利貞居’,是居 貞之時,有居貞之事。六二,‘屯如NEF54如’,是乘陽屯NEF54之時,是有屯NE F54之事也。略舉一例,余爻皆仿此?!保ㄗⅲ骸吨芤渍x》,頁316。以事釋物本身就已經將純粹自在的物攝歸于人的活動整體之中,而突出事物到場的“時” 的性質,則是強調隨著主體活動的歷史性展開,事物也具有歷史性呈現(xiàn)。
在此,事物到場呈現(xiàn)的歷史性表明,易或道之經由“感通”而遍及于天下萬物,不是說易或 道作為實體,自身活動而貫穿于萬物,而是說人的活動使萬物到場之“際”,活動之道貫穿 于一切于此“際”呈現(xiàn)之物。萬物到場呈現(xiàn)于其中之“際”,在天地之間。從自然物象來看 ,天在上,地在下,作為萬物到場呈現(xiàn)之“間”,基于天地二者的動態(tài)接合之“際”。二者 的接合,則是天從其上而往下,地從其下而往上:
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注:《謙?彖傳》。)
天之由上而下行,地之由下而上行,共趨于“中”、“間”,而此“中”或“間”是人之所 在。中間的人,以言行活動動天地,使天地趨近而來。天地的接合,使人通過自身活動使天 地相遇于自身。因此,感通的意義不是天地自在相感交通,而是人使之相感而通;感通不是 道,但感通有其道,或者說感通中有道。感通使一切物之到場呈現(xiàn)成為可能,故一切物就為 感通所有之道遍在。天地經由人而感通,或者說天地經由人而相遇,此感通或相遇作為動態(tài) 的接合過程,本身生成自身之道。
《易傳?泰卦?象》曰:“天地交,泰?!薄吨芤渍x》說:“泰者,物大通之時也?!薄吨芤渍x》,頁66。)泰卦的卦象是天在下,地在上,或者說地在 天上,它表示彼此進入對方,亦即二者相接合。天地相接合,萬物如其自身而到場、顯現(xiàn)。 《泰?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碧斓刂唤?,即是上下之交接 ;二者共同指向其“中”與“間”,故說其志同。天地萬物之趨向于“中”“間”,是居中 或居間的人之活動 的二重性使然:一方面,人的活動之能動性招引天地萬物使之來;一方面,活動自身讓度出 位置,使到來之天地萬物能居于此際。《易傳?咸卦?彖》曰:“咸,感也?!薄兑讉?咸 卦?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毕特缘呢韵笫囚尴聝渡希逓樯?,兌為澤 。感即使物相接(注:此處所說“虛以受人”的人,包括人和物而言。《周易正 義》說:“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收納于物,無所遺棄,以 此感人,莫不皆應?!保ā吨芤渍x》,頁140)),但物之彼此接合需一個空間,這 個空間必須為感自身所給予或讓度。咸卦之下卦為山,意指著向上的行或動;而向上的動之 中恰好讓度出一個承受的空域,即山上之澤;咸卦之上卦為澤,即意指著由上而下行者可以 遇合由下而上行者的空域。
上下相遇于中間,可以說彼此“際遇”于“空域”。《易傳》之道作為“際遇”于“域”之 道,是此“際遇”自身生成的,而相遇中的能動者是人。換言之,人作為主體使天地萬物相 遇而生成著道。
四、天、地、人三相遇而有之世界及其道以人為中正之心
如上而言,泰卦卦象天在下、地在上所意味的天地相通交接,是人的活動讓度使然。而 按象之本來意指,天本在上,地本在下。天地之本然,無所謂相通交接,只有經由主體性活 動而實現(xiàn)天地換位,即天行而往下,地行而往上,天地才能真正交通接合,這是泰卦的意蘊 所在。如果天地二者不通過趨近于“中”“間”而實現(xiàn)換位,天持守其自身之上而不下行, 地持有其自身下而不上行,那就無所謂“通”,反而是通的反面,即閉塞。
相比較而言,在《易傳》,《泰》卦是天地彼此換位而有萬物之交通,《否》卦則是天地各 守其位而萬物閉塞。《否?象》曰:“天地不交,否?!薄斗?彖》曰:“天地不交,而萬 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薄斗瘛坟载韵笫翘煸谏?、地在下,它表示天地各持 守其本然之位。《易傳》因之以為二者未有交通,故萬物不能到場、呈現(xiàn)?!疤煜聼o邦”的 “邦”,可以一般性地理解為作為類主體的人的居住境域,亦即人經由自身主動性活動而使 物到來、顯現(xiàn)的界域。天不下,地不上,天地不同趨于“中”“間”則閉塞而無“邦”、無 萬物;天地共同趨近于“中”“間”,由人活動的讓度而彼此換位,則通暢而有“邦”、 有萬物?!吨芤渍x》說:“天地若各亢所處,不相交遇,則萬品庶物,無由彰顯。”《周易正義》,頁184。)“通”還是“塞”,取決于人的活動;有人的主體性活動,則有天地通達而萬物到來構成“ 邦”;沒有人的主體性活動,則天地閉塞而無萬物到來以構成“邦”。此“邦”,系于活動 的人或人的活動?!吨t?彖》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碧煜露叀爸小?, 地上而近“間”,人乃天地之“中”“間”;在此“中”“間”,天下行而地上行,二者彼 此進入對方而實現(xiàn)天在地下或地在天上;居“中”“間”的人由自身主體性活動,讓天地換 位而構成屬己的世界;人居“中”“間”而打開、構成一個屬己的世界,人就是這個世界的 主人或主體。
換言之,人的主體性活動使天地萬物到來并構成一個屬人的世界。因此,這個世界的本質的 貞定,系于主體性活動自身與此世界及其道的關聯(lián)。一方面,道和世界是人作為主體與天地 相遇而生成的,離開天地萬物,無以為世界及其道;另一方面,人又是相遇的能動者,自在 的天地及萬物雖然不是人之所造,但天地萬物之成為這個世界中的顯現(xiàn)到場者,卻是人自身 主動的讓度與創(chuàng)造使然。因此,人就在如此世界及其道的生成與本質中取得某種特別的位置 ,《易傳》稱為“中正”: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注:《NEF51?彖傳》 。)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注:《同人?彖 傳》。)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注:《觀?彖傳》。)
“天下”之所以能大“行”,首先是天能下而行。天能下而行,即是天地相遇而萬物都得到 彰顯,而天地萬物得到彰顯必須“遇中正”。此所謂中正,就是“居間”或“居中”、作為 主體的人(注:在《易傳》的象數(shù)解釋中,《NEF51》卦九二爻為陽爻,為 剛,居下卦之中位;九五為陽爻,為剛,居上卦之中位。兩者合言之,故說“剛遇中正”。 參見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頁376。本文不取象數(shù)解釋。)。因此,所謂天地萬物“ 遇中正”,也就是天地人相遇必須天、地、人各守其當然之位,亦即天下地上而遇于人之中 正的本然處所。否則,天地不趨向“中正”,不與中正 相遇,天下之萬物就不能普遍得到彰顯。天下大行或說萬物彰顯,亦即一個文明世界的生成 ,而“文明”根源于“中正”之人以其本質因應天地之到來與相遇;同時,天地萬物之進入 文明,一定意義上也是主體性的投射或觀,在文明之中,以天地萬物之本然樣子而觀之,首 先必須是人持守其“中正”。在《易傳》看來,天地人相遇而有的世界及其道,以人為“中 正”。換句話說,由天地人三相遇而有的世界及其道,其真實的本質,維系于人在其中的中 正本質。
作為世界及其道的中正本質,人也就是此世界和道的心?!稄?彖傳》曰:“《復》,其見 天地之心乎。”《周易正義》王弼注說:“復者,返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保ㄗⅲ骸吨芤渍x》,頁112。) 復作為運動中的返回,其返之所回,即是運動整體的本體所在。如上所述,在天、地、人的 動態(tài)際遇中,人正是相遇活動不斷趨向的中、間或本體。王弼將“本”視為“無”,認為天 地以無為心:“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也。故動息 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也。”《周易正義》解釋說:“天 地養(yǎng)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蓖?。)天、地、人之相遇,是瞬息萬變雷動風行之動,但在此動變之中 ,人卻保持著靜而無為,正因 為此靜與無,天地與萬物才能到來、彰顯,才能作為異類而俱存——亦即物在到來、顯現(xiàn)之 際自為而自生。因此,所謂“靜”與“無”,即是使天地萬物能如其自身而到場顯現(xiàn)的主體 性根據(jù)。如果主體自身在相遇之中充盈而有,則它就不能讓天地與萬物相遇并顯現(xiàn)于自身。 因此,《周易正義》將無視為本、視為心,其本質含義正是前文所說主體在使天地來相遇過 程的“讓度”。
《說文解字》說:“人心,土臧也”(注:“也”根據(j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加 。)。心的本質作為“讓度”,恰恰意味著能讓天地乃 至萬物“藏于自身”。心讓度而天地萬物藏于自身,就是心在與天地萬物相遇之際,讓天地 和萬物如其自身那樣彰顯。天地萬物如其自身而顯現(xiàn)于心,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如上文 所說,心使異類與自身一起存在(異類俱存),也就是說天地萬物作為與心具有本質差異性 的物事而勾連于心;另一方面,作為與心異類的天地萬物在顯現(xiàn)于心之際,心能如其自身而 顯露物之自身。就后一方面而言,《易傳》說:“夫‘易’彰往而察來,顯微而闡幽。”(注:《易?系辭下》。)就其本質而言,彰察、顯闡都是去蔽而得光明 的意思。在天、地、人相遇的動態(tài)之“際”,心(人)讓度而天地萬物如其自身而現(xiàn)象,即 是其彰顯。天地萬物的彰顯,正因為心的讓度,而持守為真實無妄:
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動而健,剛中而應。(《無妄?彖傳》)
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無妄?象傳》)
心為主于內,作為主體和本體的統(tǒng)一,持守著自身剛健的本質,則萬物之到來顯現(xiàn),就是“ 無妄”的真實(物與無妄)。
在真實無妄中,作為主體的人,是世界及其道之心。它不是脫離、疏遠天地和萬物的孤零的 精神性實體,而是與天地和萬物在活生生的不斷相遇之中彼此勾連而在;但它又不是湮沒自 身于漆黑異類之中的蠢笨不靈的物事,而是在相遇過程中照亮、主持相遇而成的世界及其道 的主體和本體。
參考書目:[1]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7年。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1998年。
?。?]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80年。
?。?]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5]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97年。
?。?] 程頤、程顥,《二程集》,中華書局,2004年。
?。?] 王夫之,《船山全書》卷一,岳鹿書社,1998年。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劉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