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玲
過去,所有“移動”的概念都是負面的,例如“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F在,移動代表機會。移動者隨時在尋找最有利的時空,把自己“投資”在最有效益的地方。全球化時代,“移動力”就是競爭力。
2007年春,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請來自政界、企業(yè)界與學界的專家,熱烈地在華盛頓舉行關系下個一百年美國國力的會議——修改美國從幼兒園到中學的課程。這將是美國百年來幅度最大的一次教改。他們的目標很清楚:減少美國的“全球文盲”。所謂“全球文盲”,當然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為了讓美國學生未來具有在全世界移動的競爭力。
“全球移動”勢不可擋
哈佛大學從2002年開始第五次課程改革,歷時4年完成。最重要的改變是,一、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讓學生增加專業(yè)上跨領域移動學習的機會;二、增加必修的國際公共課程,讓學生成為全球公民而不只是美國人。
小學生準備的是10年后的未來,大學生準備的是三四年后的未來,但兩個改革重點卻相同。原因無他,全球移動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但美國人還沒準備好。
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CEO麥克·埃斯科指出了問題所在。他說,企業(yè)所需員工是“具備全球貿易素養(yǎng),對外國文化敏感,嫻熟他國語言”,而這些正好不是美國人的優(yōu)點。美國選修外語的高中生還不到一半,社科也過于關注本國歷史。
成為全球公民的能力,被稱之為現代的“大能力”,若不具備,就注定要在未來工作與機會的競爭上成為弱勢者??纯催@個驚人數字:據聯合國1990年統(tǒng)計,全球共有1.5億人離開了自己的母國,在其他國家生活與工作,比日本的人口還多;2005年,這個人數達到1.91億,相當于日本加上四小龍人口的總和。
高層人才成遷徙主力
農業(yè)社會強調安土重遷,安居樂業(yè),所有移動的概念都是負面的,例如“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F在,移動代表機會。移動的頻率增高,速度加快,方向多元化,移動者隨時在尋找最有利的時空,把自己“投資”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根據聯合國的統(tǒng)計,多國籍人士在過去10年超過5000萬人,遠遠超過1950年到1990年4個10年的總和。不過最重要的移動推手是企業(yè)。根據“全球移動研究中心”2006年1月所發(fā)表的研究報告,受訪的跨國企業(yè)中,92%預期該公司的“短期外派”人數將增長;兩至三年的一般外派將維持與現在相當的水準;而預期“通勤式移動”(指長年移動)人數將增長的有69%。就地區(qū)而言,外派到中國大陸的人數增長率最快,總數也居全球第三。
追求更高薪水,躋身世界中產階級
世界銀行最新發(fā)表的一篇論文預測,10年后,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將出現一群所謂的“世界中產階級”,其實就是一批具備跨國移動能力的白領精英。他們的薪資將比同輩多出至少一半,平均資產將多出一倍,雖然不是富豪,卻能在全世界都過著優(yōu)質生活。
不過,不要以為會說外語就代表有移動力。全球最大的人力顧問公司美世咨詢研究顯示,“移動力”還包含5大隱性能力:主動融入當地社會、認同多元文化、心態(tài)開放、情緒穩(wěn)定、保有彈性。
能橫向移動才能向上移動
全球移動的能力,的確已成為許多大企業(yè)升遷中高層主管的條件。事實上,在歐洲、美洲、亞洲等大型跨國公司,都已把人才的“移動能量”當作重要目標,致力培養(yǎng)員工能夠理解、駕馭多元文化的素養(yǎng)。
福特汽車金融(中國)公司總裁胡裕翔表示,身為總公司“亞太地區(qū)人事委員會”一員,他評估某人是否適合升任地區(qū)總經理時,會看他有沒有在其他國家歷練過,“這已經變成必備因素”。他說,只有離開過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到別的國家、文化中“浸染過”,才能跳脫熟悉的觀點,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事情。
突破心理疆界,大膽移動出去
根據國際外派服務公司一項長達16年的調查發(fā)現,第一次外派的人當中,因為“個人適應不良”而提早離開的比率高達67%,“能力不足”的比率也高達59%。這背后代表的正是移動能力,例如彈性、跨文化溝通力等。然而外派者若是已有一次以上的經驗,則適應不良的比率會大幅下降至39%,“家人不適應”下降至43%。
近來被眾多外資企業(yè)視為投資中國寶典的《China CEO》作者費爾南茨從中得到的結論是:移動本身就會累積移動能力,尤其是那些專業(yè)外的能力。
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作者弗里德曼寫道:過去,希望自己是生活在紐約的平凡人;現在,希望自己是生活在中國的天才。你的移動勇氣有多強,你的舞臺就有多大。
(紫蘇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