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增
那是那回走過那家時裝店時,忽地,我被櫥窗里塑料模特身上穿著的那套女式黑色時裝吸引了,就下意識地駐足看了兩眼——也就兩眼,絕不再多,想不到竟被里面的人發(fā)現了,就走出了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極熱情地請我進去。我說我只是覺得這套衣服很有特點,并不是想買。她說不買沒關系,請進。請進。真的僅僅是因了盛情難卻,卻之不恭,我就只好隨她進去了。
“先生,您真的很有眼力,這套衣服是剛剛從法國進來的,整個天津也就這么一套?!?/p>
“喔?!?/p>
“您打算給誰買?”
哦?我不是說過了并不是想買嗎?她怎么……這就粘上了?我有點兒不悅,但面對那種看起來非常禮貌非常真誠的眼神兒,又實在不好發(fā)作,便順水推舟地說:“我想……也許我的女兒……”
“您的女兒?哦,她一定非常漂亮!而且高貴!那她穿上這套衣服可太合適了!”
哦,天哪,她竟然有坡就爬起來了!
接著,不等我說話,她竟然又這樣地問了:“她今年多大了?”
壞了,我還退不回去了,竟跟著她胡說八道了起來:“哦?哦……她……二十……八了?!?/p>
“二十八?哦,太好了!她身高多少?”
“身高……一米……六七。”
“喔,天哪,這套衣服簡直就是給她訂做的!她穿上這套衣服……”
結果是,我以我做不了主需要女兒親自試穿為由逃出了那家時裝店。我走到街上時,那位女士還熱情不減地送我到門口并且叮囑道:“您可一定帶她來呀。這套衣服,我給您保留到今天晚上我們閉店。您可千萬別錯過了呀!”
就此,我發(fā)現了某種熱情的可怕。套用人家用過的句式,就叫做遭遇熱情罷。
至于平時所遭遇的熱情,那就更多了。
比方說逛音像店。有一回,我走進了一家音像店,打算隨便看看。誰知自從我走進店門,一位中年女士便如影相隨,寸步不離,還喋喋不休地向我推薦那些俗不可耐的什么盤。開始,我為了尊重她的熱情,還只好“唔唔”著胡亂點頭。想不到她竟好似得了鼓勵,愈發(fā)熱情得忘乎所以了,竟然把那種盤一張張地拿了下來給我看。我終于是忍無可忍了,只好板起臉來對她說:“對不起,您可不可以讓我自己看?因為您不知道我喜歡什么!”聽了我的話,她的臉似乎紅了一紅,尷尬地笑了一笑,止了推薦。
我以為我的身邊總算可以清靜了,便接著看下去。誰知她卻僅僅是止了推薦,如影相隨依舊,寸步不離也依舊……幾分鐘后,我的耐性終于被她的熱情燃燒凈盡,忍不住焦躁了起來:“你老跟著我干什么?是怕我偷你們東西嗎?”
最最可氣的還有藥店。進了藥店,你買了你要買的藥得趕快走,你要是還想隨便轉轉,一不留神,就會有人靠上來,神秘兮兮地問:“來點兒補腎的嗎?”
……
真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記得三十年前媒體上搞過社會調查,結論是服務性行業(yè)最為冷漠。是的,當年的冷漠是因為大鍋飯,沒有了熱情,沒獎金,不漲工資,只是受累;而今呢,因了與鈔票掛鉤,忽然都熱情了起來,顯然是錢催的。
應該說,熱情總是要比冷漠好,但熱情得讓你渾身難受,不得不盡快逃開,這熱情也就涉嫌恐怖了。
比方說,還有一次,我被那人熱情得竟然險些暈了過去。
那是有一天,我騎了自行車走在一條寬闊的馬路上,忽然聽見有人喊我過去。扭過頭去看時,我看見馬路對過,正有一位中年男子在向我熱情地招手。這人,我不認識呀?他叫我有什么事?我想一定是人家認識我而我不認識人家,那我可一定得過去,否則,就又要被人罵為傲慢了。
躲過了十幾輛汽車,好不容易過到了馬路對面。還不等我說話,那人竟從身后取出了一把理發(fā)推子,笑嘻嘻地問:“剃頭嗎?”
【選自《今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