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鳳 李 靜
河鱸廣泛分布于歐洲及亞洲北部冷溫帶,在我國僅產(chǎn)于新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流域。此魚肉嫩味鮮,是歐亞北部冷溫帶的重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為提高養(yǎng)殖戶的收入、改善養(yǎng)殖結構,我們于2005~2006 年開展了河鱸的引進與池塘養(yǎng)殖試驗,成效顯著,平均每667 平方米(1 畝)池塘純利潤達6000 元?,F(xiàn)將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生活習性河鱸屬鱸形目,鱸科,鱸屬,俗稱五道黑,因其體側有5 條較寬的橫跨體背的斑帶而得名。河鱸喜棲息于渾濁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深水區(qū),適宜生長的水溫為0~35℃,最佳生長水溫為15~25℃。在池塘養(yǎng)殖中喜歡棲身于沙質或沙泥質不渾濁的靜水環(huán)境中,活動于中下水層。水的溶氧量要求在1.5 毫克/升以上。該魚性情兇猛,以肉食為主,仔魚以浮游動物為食,體長達10 厘米以上時,常以其他小魚為主食,當飼料不足時,會出現(xiàn)自相殘殺現(xiàn)象。
池塘條件池深4 米,池底平坦,淤泥較少,保水性能好,進排水方便。排水口比常規(guī)池塘要大,以便于及時排水降溫。配備機井一口,每池配備3 千瓦增氧機1 臺及20 厘米潛水泵1 臺。
技術措施(1)準備工作。魚種放養(yǎng)前15 天,即5 月初,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60 千克化漿全池潑灑。清塘后6~7 天,加注新水至1 米深水位,每667 平方米堆放發(fā)酵好的雞糞400 千克,以肥水。同時,在池塘四周種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蘆。(2)餌料投喂。第1 年的養(yǎng)殖前期,將收購的野雜魚絞成肉泥,分成8個點堆放在池四周,每天投喂3 次。經(jīng)過1 個月的馴化,最后集中在餌料臺上投喂。第1年的養(yǎng)殖后期及第2年,投喂從市場上收購的野雜魚。投喂前,先將餌料魚用清水洗凈,再用濃度為20 毫克/ 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 分鐘或用濃度為5% 的食鹽水浸泡5~10 分鐘,然后將餌料魚絞碎后投喂。隨著河鱸的生長,餌料可直接投喂,每次投喂量以魚1小時內吃完為度,投喂量為河鱸體重的2%。投喂時要有耐心,當拋出的餌料吃完后,再拋下一次,直到池魚不再激烈爭食為止。投喂上午、下午各進行1次,要根據(jù)魚的攝食、活動狀況及天氣變化情況靈活掌握。(3)水溫調控。河鱸屬冷溫帶魚類,養(yǎng)殖成敗的關鍵是水溫。養(yǎng)殖前期每星期加注1 次新水,每次加水20~25厘米。高溫季節(jié),池塘水位保持在3.5米以上,并每天加水6小時左右,使水循環(huán)流動以降低水溫,使水溫保持在25℃以下。每天開增氧機1~2 小時。(4)病害防治。防病參照四大家魚的管理方法,重點做好水質管理與餌料消毒工作,平均每15~20 天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體1次。保證投喂的餌料均為鮮活餌料,且要做好餌料的消毒工作。養(yǎng)殖中發(fā)現(xiàn)魚有腐皮病,可按0.3毫克/千克的用量,將二氧化氯對水后全池潑灑。(5)日常管理。觀察魚群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保持水的透明度在30 厘米左右。天氣炎熱時勤加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嚴格防止農(nóng)藥、有害物質等流入池中,幼魚對農(nóng)藥極為敏感,極少劑量即可造成全池魚苗死亡,必須十分注意。及時用生石灰和富氯等消毒水體,以達到防病之目的。(張懷鳳李靜郯城縣漁業(yè)技術推廣站郵編: 276100 作者電話: 0539-62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