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名師人生》欄目編輯同志的約稿電話,仔細思考“名師人生”這四個字,我又有些后悔答應撰寫這篇稿子。我反問自己:你是名師嗎?你名于何處?如果姑且先算個“名師”,那么,你僅僅20來年的從教經(jīng)歷,與那些從教幾十年的前輩相比,又怎么稱得上“人生”二字呢?是啊,從教近20年,盡管已經(jīng)成為特級教師,但是隨著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和體悟,我感到無論對于教育事業(yè),還是對于語文教學工作,我只是剛剛跨入門檻,我只是行走到了對事業(yè)與專業(yè)追求的一個新的起點上?!叭松倍?,對于目前的我來說太大了,我只能寫一寫自己的“成長追求”。
做有志之師
39年前,我出生在北京的偏遠農(nóng)村。15歲時考入為郊區(qū)縣代培教師的北京回民學校民族師范班。畢業(yè)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留在了實習的北京小學。是這樣一所名校,是這樣一塊沃土,把我從一名普通教師培養(yǎng)為特級教師。也許有人會問:你是不是從小就喜歡當教師?是不是受了哪位老師的影響從而樹立了當教師的志向?說實話,當初我最樸素的想法就是考入師范后可以免學雜費,國家還發(fā)給伙食補助,而且從此可以“農(nóng)轉(zhuǎn)非”。這樣的待遇對于一個農(nóng)村孩子來說已經(jīng)很具吸引力了。至于從事神圣的教師工作、樹立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志向,是一點想法都沒有。
立志做好教育工作是當教師以后,是教育實踐使我產(chǎn)生了“莫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1988年我參加工作時,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待遇都還很低,小學男教師少得可憐,更是被人看不起。不是有那么句老話嘛:“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庇浀梦覄倓偣ぷ鞑痪茫幸晃患议L見到我,一個勁兒地說:“你們天天哄這幫孩子,真是不容易?!甭犞@個“哄”字,望著他異樣的笑,我什么也沒說,卻一下子明白了導致小學教師社會地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沒有“專業(yè)的形象”,只是做大家都能做的“哄”小孩子的事。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工作,讓人們知道,教師不是哄孩子的職業(yè),而是一門需要不斷研究的專業(yè)。
教育工作絕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做得了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葉圣陶不都是所謂的“孩子王”嗎?但是,他們是真正的教育家。我身為一名教師,為什么不能向他們學習,也把教育教學工作干好呢?拿語文教學來說,從教育理論到教學實踐,有那么多的問題需要去研究,決不能做一個一輩子就只教書本上知識的教書匠,而一定要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樹,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我立下了這樣的志向,有了這樣的追求。
如果說生活、事業(yè)的航船是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航行的話,那么志向就是彼岸高山上的燈塔與航標,它可以讓人搏擊風浪,永不放棄。志向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毅力,給人以執(zhí)著的精神。正是立下了這樣的志向,多年以來,我從沒有改變過自己的追求,反而隨著我對教育工作的認識、理解,這種志向、這種信念更加強烈。正是有了這種志向,社會上幾次下海經(jīng)商的熱潮沒有動搖我干教育工作的決心;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志向,十幾年來,我把自己的崗位作為研究的平臺,不斷地反思、改進、創(chuàng)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志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不斷地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方法,弘揚新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志向,在與家長坦誠的溝通中,他們了解了我的教育思想,感受到我是在真誠地關(guān)心他的孩子、研究他的孩子、幫助他的孩子,并從他們孩子老師的身上看到了教育的生機、活力,看到了新時代的教師的新形象;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志向,我更加遠離了“實惠主義”的急功近利的手段,沉穩(wěn)心境,研究育人的方法。
沒有志向的教師,只能靠短暫的激情提高工作的質(zhì)量;而樹立志向的教師,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將使他在腳踏實地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提升工作的價值。
做育人之師
教師最根本的工作是什么?這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思考的問題。我們許多教師每天都在勤勤懇懇地工作,勤懇得顧不上再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學”、“什么是教師”這些看似簡單而又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
而我呢?當我有一天在艱難地處理完學生的問題的時候,當我有一天疲倦地整理好判完的作業(yè)本的時候,當我有一天自己都不滿意課堂教學的時候,我沉靜下來,認真地、重新思考“教師”這兩個字……
對于“教師”、“教學”、“教育”我一直思考到了今天。近20年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與失敗教訓告訴我:沒有剝離教育的教學;教學工作的根本在于育人;教師是引領(lǐng)學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如果我們把每天的工作全部定位在那一張試卷上,如果我們的眼睛只盯著書本上那點知識,不把育人作為價值追求,那么就永遠成不了“明”師。
我曾教過一個學生,他是個聰明的男孩子,母親是日語教師,父親是德語翻譯。他一直崇拜的國家是日本,還給自己起了個日本名字。他既不認同自己的祖國,也不認同自己的同學。同學們不太喜歡他,他也不喜歡與同學來往。針對他的這種情況,我找他談話,他就是認定日本什么都比中國好。我想這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guān),也與他的年齡有關(guān)。怎么辦?一味地訓斥嗎?不行。我接班后沒幾天,他媽媽鄭重地告訴我,從我教的第一天起,他就喜歡我講課,每天回家都滔滔不絕地模仿我怎樣教學。我就抓住他這一點來拉近與他的感情。他本來就喜歡看書,后來在我的影響、鼓勵下,又喜歡上作文。暑假,他把所讀的成吉思汗的歷史故事書編成了“電視連續(xù)劇本”。有一次,我講《草船借箭》,最后的板書是一首詩,很吸引學生們,他更是喜歡。第二天,他竟應和了一首詩,把成吉思汗的故事也編成了古詩。聽到我的稱贊,他得意極了。憑借這些契機,我和他聊歷史,聊祖國燦爛的文化,講日本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并告訴他日本的文字是從我們中國的文字發(fā)展而來的。漸漸地,他改變了自己幼稚而又不正確的認識,思想上有了進步,和同學們的關(guān)系也融洽了。
一個語文教師,決不是簡單教寫幾個字、讀幾篇文章,而是應當傳承祖國燦爛的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做一個引領(lǐng)學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讓學生因你的教學感到校園生活是那么快樂,讓學生因你的教學感到祖國語言是那樣充滿魅力。這是一種教學價值與教育境界的追求。
2001年的元旦,我收到了一封以前的畢業(yè)生的來信,她告訴我她沒能考進名牌重點大學,而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她曾經(jīng)失落過。但她最終決心用“做有骨氣的人”的話勉勵自己,要走好今后的路。這使我回想起當年的一些往事:那時我發(fā)現(xiàn)她很愛讀文學方面的書籍,便送她一本《朱自清散文選》,還在扉頁寫上了勉勵的話語:“做有骨氣的人。”誰想,這么長時間了她還記得。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師育人的力量所在吧。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感到,無論你是哪個學科的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都要把“尊重”二字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育人的重要前提。因為,“尊重”更是愛的春風,它能夠昭蘇萬物。我認同這樣的說法:教育不是在塑造泥偶,不是在加工機器,不是在訓練駿馬,而是在影響人的靈魂。因此在工作中,我尊重學生,了解他們,研究他們,洞悉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使教育工作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有一個男孩子,由于種種原因,從來不服從班主任教育,總是跟班主任對著干。我接班后不久,按照他給的地址去家訪。在寒冷的黑夜里,頂著刺骨的北風,我找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找到他的家。第二天,我耐心詢問他是怎么回事,結(jié)果他說給我的是一個假地址,理由是:一要考驗我有沒有耐心,二是他的媽媽正犯心臟病,怕老師告狀加重了媽媽的病情。我沒有嚴厲地批評他,而是和藹地說:“給老師假地址是不應該的。你用這個方法考驗老師,不知道老師是不是合格?你媽媽有病,你應該如實告訴我,老師會妥善安排的。不過,從這件事也可看出,你是很愛你媽媽的。只是對老師的信任和愛還不夠。”聽著我真誠的話語,他感受到了老師那顆坦誠、火熱的心,慚愧地低下了頭。由于我經(jīng)受住了“考驗”,這個學生逐漸有了很大的進步。后來,他把真實的地址寫給了我,主動邀請我家訪。正是我把教師的心貼在學生的心上,正是我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人來對待,滿腔熱情地愛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才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一個成熟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力避過于學科本位的傾向,語文教師不要只想“語文”,數(shù)學教師只想“數(shù)學”,必須首先想到“育人”。那些一門心思教知識而全然目中無人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一名語文教師必須站在育人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
做專業(yè)之師
教育實踐講究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其質(zhì)量的生長點之一就是“研究”。我想,小學教師之所以社會地位低,與自身的工作模式有關(guān)。為什么許多人看不起這個工作,就因為你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證明了它的層次低,缺乏專業(yè)研究的特征。重復過去,重復經(jīng)驗,重復自己,是許多教師容易走的道路。
面對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對發(fā)展的時代,面對變化的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經(jīng)驗,往往在教育對象面前顯得軟弱無力。一句話,教育需要不斷更新的經(jīng)驗,需要研究型教師。沒有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沒有日常的教學研究,沒有不斷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學工作就會失去生命的活力。
我很慶幸成長在北京小學。它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中一直倡導教師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把研究、解決問題作為質(zhì)量的生長點?!皫еn題走進教室”,這是學校的一貫要求。
“帶著課題走進教室”,就意味著每一天都有新的創(chuàng)造起點。
記得有一年,我接了一個四年級班,通過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很發(fā)憷寫作文,在學生眼中作文是語文的堡壘,作文是折磨人的學習內(nèi)容,甚至作文是教師懲罰學生的手段。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作文內(nèi)容假大空也就不足為怪。
我給學生布置第一篇作文時,朱曉陽的眉頭皺成了疙瘩,賭氣地趴在桌子上一字不寫。我走到他面前,他可憐巴巴地求我:“老師,您干脆讓我抄幾遍課文吧!我真不會寫。”
“就寫寫你的暑假生活吧?!蔽艺f。
“沒生活?!?/p>
“怎么沒生活呢?”
“暑假天天呆在家里,哪也沒去,所以也沒碰上誰掉到水里,沒法救人。這怎么寫??!”
我忍不住笑了,他竟然認為寫暑假生活就是寫做好事、寫英勇救人。原來學生把作文與生活割裂開了。
于是,我把調(diào)動學生作文興趣、提高作文能力作為研究的課題,從激發(fā)作文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入手,使學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
一周的課就要結(jié)束了,周五放學時學生問我留不留周記或大作文,他們說最好別留!“那好,今天不留作文,也不留別的作業(yè),老師只是特別想知道你們上了一周語文課的感受,還有希望我今后怎么教語文、怎么留家庭作業(yè)??墒菚r間來不及了,你們回去能不能給我寫封信,把心里話說出來?”學生說行。結(jié)果周一都交上來了,連朱曉陽都寫了幾句希望的話。其實,這就是一次作文練習,只是不動聲色,消除了習作者的心理障礙。它幫我摸到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許多真實情況。
在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要寫得好一定要有一種沖動,一種傾吐的欲望,否則,就會生編硬套。我開始尋找契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春天來了,學生們提出要去春游。我便在語文課上引導學生描繪初春的美景,用古詩頌春,以歌聲贊春。學生情緒高漲了,我借機向?qū)W生發(fā)問:“誰能說說春游的好處?”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正在學生說得興高采烈時,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學生說:“這么大好的時光別荒廢了。現(xiàn)在外出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要珍惜春光,多讀幾篇課文,多學點知識多好啊!因此,我決定今年我們班不去春游了,繼續(xù)上課。”話音未落,班里已像炸開了鍋,許多學生站起來表示堅決反對,有的漲紅了臉和我辯理,有的表示下課后要找校長反映情況,還有的干脆說要把情況反映給教育局。我說:“這樣吧,你能不能給我寫封信,講講道理,讓我改變這個決定。誰寫得好誰就為全班立了大功。”學生馬上表示:“好,就這么辦?!?/p>
教室里安靜下來了,刷刷的寫字聲如同嘩嘩流淌的溪流令人心醉。田曉曄下課了也不休息,一氣呵成,寫了一封一千多字的長信,語言委婉,對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他同學也寫出了情理相融的好“作文”。課題研究,給了我教學的智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研究語文、教學語文19年,“不重復過去”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則。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應隨時間、環(huán)境、學生等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調(diào)整,乃至動大手術(shù),絕不“克隆”、“復制”。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上公開課,我都要讓自己的備課體現(xiàn)出對學生、教材、教學理論的最新認識。也正是不斷的研究,我享受了教學的樂趣,并從中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語文教師整天在做的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拿朗讀來說,我喜歡朗誦,在教學中就發(fā)揮這一特長,用聲情并茂的朗誦吸引學生。《小英雄雨來》這篇小說很長,但我朗誦時,學生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時而屏住呼吸,時而發(fā)出笑聲,他們對兇狠的鬼子恨之入骨,對機智的小英雄無比敬佩。這就是教師基本功的魅力。
最近,我在許多研究課上看到,語文教師板書不但不漂亮,而且速度很慢,甚至寫錯別字;還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的朗讀平平,語言也沒有魅力……有些教師鉆研教材總不能深入,因為他自己就讀不深入,總在教學參考書上繞來繞去。這樣的教師怎么能培養(yǎng)好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做一名專業(yè)型的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也要求不能停止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語文教師應該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如蜜蜂采蜜,廣泛涉獵,什么言語教學論、什么語感教學論等等,都應學習,特別是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理論更值得細細咀嚼、吸納。只有豐厚了理論素養(yǎng),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較好地把握語文教學改革的時代脈搏,不至于跟“風”跑?!爸螌W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要達到這樣的專業(yè)境界,沒有理論功底,就沒有實踐的“底氣”。
思考成長的歷程,我感到,雖已從事教學近20年,今天還做了副校長的工作,然而自己仍是剛剛起步,對教育的追求永遠沒有終點。對我說來,頭等重要的還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向語文老前輩學,向同行學,向?qū)W生學,向書本學,向社會學,向?qū)嵺`學。宋人張載《詠芭蕉》詩這樣寫道:“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人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長新知?!蔽以敢源伺c語文教師共勉,增添新知,與時俱進,向著更高的目標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李明新,1968年出生,現(xiàn)任北京市北京小學副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市“五四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學科帶頭人,曾被授予美國華裔陳香梅校長獎章,獲全國首屆小學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出版了《追求實與活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活力說》、《建構(gòu)主體性課堂教學》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