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陽
下雨打傘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打著傘走路還可以,可干活卻不方便。穿著雨衣的話,可就方便多了。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用棕絲編織的蓑衣,這可能是最早的雨衣。那現(xiàn)在這種用橡膠制作雨衣的方法是誰發(fā)明的,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橡膠雨衣的發(fā)明者是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工人,他的名字叫馬辛托什。1823年,馬辛托什到一家制橡皮擦的工廠做工。當時,生產(chǎn)橡皮擦的工序非常簡單:把從南美運來的生橡膠,倒在大鍋里熬煮,等熔化后再加入一些漂白劑漂白,然后倒在制橡皮擦的模型中,等它冷卻下來就凝結(jié)成一塊塊橡皮擦了。
有一天,馬辛托什正端起一大盆熔化的橡膠汁,往一大排模型里澆灌,一不小心,腳底下滑了一下。他急忙穩(wěn)住身子,好在膠汁沒打翻,雖然僥幸沒被燙傷,但衣服前胸灑滿了橡膠漿。無奈,他只得用手去抹灑在衣服上的橡膠液,企圖把它擦掉。可是,衣服上的橡膠液粘得牢牢實實的,根本擦不掉。由于這一天的工作特別忙,他便沒有去換衣服。
下班的時候天色已晚,馬辛托什沒有換衣服就匆匆離開了工廠?;丶业穆飞希鋈幌缕鸫笥陙?。傾盆大雨將馬辛托什淋成了落湯雞?;氐郊遥s緊更換衣服。就在這時他發(fā)現(xiàn),被橡膠汁澆過的地方,竟然沒有被雨水濕透。這真是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善于捕捉靈感的馬辛托什抓住了這個機會,他聯(lián)想到:如果在衣服上有意澆上一層橡膠液,不是可以做到滴水不入了嗎?
馬辛托什立即動手試制理想中的防水雨衣。可是在衣服上涂橡膠很難涂勻。將膠液涂在布上,再做衣服。這樣做也還是不行,橡膠很容易被蹭掉。經(jīng)過一番研究,馬辛托什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兩層布,先在一層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把另一層布覆蓋上去。這樣,布面上看不到橡膠了。他用這種夾橡膠的雙層布料做成大衣,先在自己身上試穿,覺得相當舒適。下雨天,他特地穿著它到曠野里轉(zhuǎn)了一圈,回到家里脫下來一看,里面的衣服一點也沒濕。他高興極了,于是,立即跑到專利局去申請專利。
接著,馬辛托什便籌措資金,想辦廠生產(chǎn)自己發(fā)明的防雨衣。一個精明的資本家看中了這個有利可圖的新發(fā)明,便出資支持了他。這樣,世界上第一家雨衣工廠在蘇格蘭誕生了。
橡膠雨衣投放市場后,十分受歡迎。馬辛托什成了雨衣的發(fā)明人,以后經(jīng)過不斷改進,市面上出現(xiàn)了許多新穎的雨衣,像塑料雨衣、尼龍涂塑雨衣等,但馬辛托什最初發(fā)明橡膠雨衣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人們并沒有忘記他的功勞,大家都把雨衣稱作“馬辛托什”。直到現(xiàn)在,“雨衣”這個詞在英語里仍叫作“mackmtosh”,即馬辛托什。
【相關(guān)鏈接】
馬辛托什發(fā)明的雨衣受到了大眾的好評和歡迎,這引起了英國冶金學家帕克斯的注意,他研究起這種特殊的衣服來。帕克斯感到,涂了橡膠的衣服雖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觀,也不舒服。他決定對這種衣服作一番改進。沒想到,這一番改進竟花費了十幾年的工夫。到1884年,帕克斯才發(fā)明了用二硫化碳做溶劑,溶解橡膠,制取防水用品的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