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姚曉梅
“村里發(fā)通知啦,晚上8點遠程教育頻道里有西紅柿種植的講座,一會早點回家,可別耽誤了看?!?007年5月的一個下午,忙碌在上瓦房村田間地頭的村民相互傳達著當晚的講座預告。喀喇沁旗遠程教育頻道開通一年多來,旗遠程辦共制作播出了1000多分鐘的“鄉(xiāng)土課件”。這些原汁原味的“土”教材有效促進了農業(yè)科技與生產實踐的對接,成為農民兄弟心中閃光的品牌。
把準農民需要這根脈
地處蒙、遼、冀三省交界的喀喇沁旗,農業(yè)人口占總人口的70%,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為培育新型農民、改變落后面貌,各級黨組織積極行動,聘請技術人員、專家深入農村進行培訓,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前兩年,錦山鎮(zhèn)扁擔溝村黨支部特意從山東請來青椒種植專家為村里的種植戶上課,但因為居住分散,又恰逢農忙時節(jié),到場聽課的農民就只有十幾個人。“從準備課題、聯系專家到正式培訓整整忙活了一個多月,結果卻事倍功半,咋能不叫人心灰意冷?!笨粗淅淝迩宓恼n堂,扁擔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春明只能無奈地打著唉聲。
像扁擔溝村發(fā)生的這種情況同樣困擾著旗里的很多鄉(xiāng)村,要幫助農民學用科技就必須另辟蹊徑。2005年12月,喀喇沁旗被赤峰市確定為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單位。旗遠程辦在調研時了解到: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時間受限,組織集中培訓存在難度;另一方面農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單純聽課往往記不住重點。找到了癥結還要對癥下藥。旗遠程辦專門在電視臺開通了自己的頻道,從衛(wèi)星上下載節(jié)目循環(huán)播放。這樣全旗95%的農戶坐在家中就可以學到政策、法律、科技和衛(wèi)生等方面的知識,遠程教育通過電視媒介打通了培訓農民的新渠道。
新生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總會暴露出新的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發(fā)現并解決。遠程教育頻道開通不久,有農民反映道:“遠程教育頻道上播的內容倒是不錯,可是有些農技常識跟咱本地的情況不太一樣,看了也用不上啊!”一席話提醒了遠程辦的工作人員,從衛(wèi)星上直接下載的節(jié)目,尤其是農業(yè)實用科技方面的內容,與本旗的氣候環(huán)境、土壤條件和種植品種很難達到協調。怎么才能找到真正適合本地區(qū)實際的課件資源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遠程辦的同志在王爺府鎮(zhèn)萬壽菊種植大戶王世榮的花地里,看到附近的花農正圍著王世榮討教種植色素萬壽菊的“秘方”。農民們自發(fā)學習的場面,觸動了遠程辦同志的靈感,全旗有那么多科技致富能手和行業(yè)帶頭人,能不能充分調動這些現有資源,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于是一個由本旗的科技人員、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結合地區(qū)實際對具體的種養(yǎng)殖知識進行講解,然后制作成“鄉(xiāng)土課件”的思路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喀喇沁旗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旗,制作“鄉(xiāng)土課件”并非易事。人力、物力、財力的匱乏,對資源優(yōu)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效能的最大化,旗遠程辦選準兩個著力點:即立足解決農民的生產實際困難和配合地區(qū)階段性工作的開展,從整合部門培訓資源制作、農民群眾“點菜”制作和結合大型活動制作三個方面入手,開發(fā)“鄉(xiāng)土課件”。
2007年6月,乃林鎮(zhèn)農民李曉華打來求助電話:“我家養(yǎng)的幾口母豬最近不愛吃食,總打蔫,請你們幫幫我?!狈畔码娫?,旗遠程辦立即決定就夏季生豬的飼養(yǎng)管理制作一部課件。隨后遠程辦的同志聯系到旗畜牧局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徐壽延,請他到農戶家中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參與課件錄制。在老鄉(xiāng)家的豬舍里,三十多度的高溫讓人汗流浹背,有時為了清楚地捕捉一個畫面,遠程辦的邵建鵬甚至就半跪在臭烘烘的泥水里進行拍攝。在場的老鄉(xiāng)不住稱贊:“這小伙子可真不怕苦。”《母豬暑期管理》這部課件在全旗播放后為很多生豬飼養(yǎng)戶解了燃眉之急,獲益的農民高興萬分:“‘鄉(xiāng)土課件是遠程辦給咱送來的及時雨啊?!?/p>
“鄉(xiāng)土課件”不僅要讓農民群眾解渴,更要為全旗大型活動助力。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之初,旗里的很多縣鄉(xiāng)在組織黨員學習培訓時理不清頭緒。“反映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的報道很多,但就是針對性不強。”很多黨員都道出了這樣的心聲。為此,旗遠程辦結合全旗開展的“讓我感動的人”評選活動,制作了“十大感動人物系列報道”課件。這組鼓舞人心的鄉(xiāng)土課件在旗遠程教育頻道播出后,很快在全旗掀起了“學習先進典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熱潮。對此,美林鎮(zhèn)黨委書記張佳軍深有感觸:“看了旗里專門制作的《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輔導講座》、《春風化雨潤心田》、《高揚的旗幟》等幾個專題課件,黨員們的思想統一了,目標明確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p>
換湯更要換藥
遠程教育頻道的開通為喀喇沁旗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生機。王爺府鎮(zhèn)大西溝門村黨支部書記馬金龍說:“電視里播放的課件生動、直觀,農民看了印象深刻,生產也確實用得上?,F在的農閑季節(jié),黨員群眾打麻將、喝小酒的基本看不見了,都在家里看這個頻道的節(jié)目?!?/p>
形式創(chuàng)新呼喚著內容升級。在服務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旗遠程辦積極挖掘新題材,不斷拓寬與各部門的合作領域,使“鄉(xiāng)土課件”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咂炝謽I(yè)資源豐富,旺業(yè)甸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馬鞍山自然風景區(qū)都坐落于此,冬春的防火任務十分艱巨,而傳統的貼標語、發(fā)宣傳單等方式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針對這一情況,旗遠程教育頻道特別在火災多發(fā)季節(jié)安排播出了幾部護林防火的課件。山火瞬間吞噬掉上百畝森林和周圍村莊的鏡頭強烈地震撼著林區(qū)附近的村民,更喚起了大家的防火意識。他們不僅在進山時注意用火安全,還自愿組織起護林防火宣傳隊,當起了義務宣傳員。美林營林區(qū)的護林員王海東高興地說:“這片子可真管用,組織大伙看一遍,比我天天嘮叨強百倍?!?/p>
“鄉(xiāng)土課件”通俗易懂、細處著眼,在推動工作方面屢有新意。過去喀喇沁旗農牧業(yè)局搞培訓都是采取直接進村講課的方式,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組織群眾難,全旗培訓一遍實際受訓的就只有三四千人,效果很不理想。遠程教育頻道開通后,通過整合培訓資源,旗農牧業(yè)局與遠程辦聯合把當年的培訓內容制成課件在遠程教育頻道播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培訓效果。農牧業(yè)局副局長楊延民介紹說:“原來講一次課三十多人聽,現在制作一部培訓課件可以上萬人循環(huán)學習,還是利用遠程教育頻道播出課件的效果好?!?006年,《沼氣池建設和日常管理技術》課件一經遠程教育頻道播放,立即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注,結果當年全旗就建成沼氣池740座,超額完成了沼氣項目任務。
“鄉(xiāng)土課件”凝結著喀喇沁旗遠教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它如同一場及時的春雨,澆灌出大地豐收的美景,催生著農民致富的喜悅。
(作者為喀喇沁旗委組織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