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給予“語文”的解釋可謂多矣,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等。
提到學習語文,以前通常以“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語修邏文”概言之,更有一句傳誦廣泛的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似乎生活有多大,語文學習就多大,可見語文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
祖宗家法:任何問題都應該一分為二的看。
理解一語文,就是“語言”:語,說著的話;文,寫出的話。語文學習,就是訓練和培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從這一點上說“語言,就是生活”。生活,當然不會有秘訣,我贊同歐陽文忠公的一句話:“無他,但手熟耳?!?/p>
因此,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或者說主要工作就是一個字“多”——多見識,多歷練。
多見識,就是多閱讀,即古人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多歷練,就是多動手,葉圣陶先生說:“寫作宜在實踐中練習,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倍嘧觯粌H能使學生寫法上日臻成熟,還能使思想日漸深刻。
當然,“多”是為了最終的“簡”,就是積淀。語文學習,就是魯迅先生的理解: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剩下一小塊!
這“一小塊”,所謂語感,意會,感悟,敏捷,皆由此生。
沒有積淀,你怎會領略“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的妙處;寶玉挨打后,薛寶釵探視,“手里托著一丸藥走進來”,你可曾悟得這一“托”字的春秋筆法?
據(jù)說:一個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語文學習豈可小覷。
理解二既然是“生活”,自然就應該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意味和興趣。
所以,在《鴻門宴》上,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不世出的英雄,不再被我們誤識成“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為天縱大才的蘇東坡所遭遇不平而落下的淚可以盡情揮灑了。讀《項鏈》,我們不再老調(diào)子地“批判虛榮心”;而感到的是對熱愛生活、愛情堅貞的贊頌,對人性之美的贊嘆,是對向往美、追求美并為之付出巨大代價卻無怨無悔的感奮和敬慕。
理解三還是這句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但只是“外延”,語言并不就是生活本身。我曾經(jīng)有一句對前輩不夠恭維的話:“半夜雞叫”的生活可以孕育出“高玉寶”,但絕對培養(yǎng)不出“魯迅”。
語文終究是一門學科,或者說科學,自有其規(guī)律。
要不然,怎會看出“笑”比“哭”好?“首屈一指”“屈指可數(shù)”何“曲”之有?你怎會從“屯如,邅如”讀出“遭遇困境”?;蛘?,“戰(zhàn)勝”“戰(zhàn)敗”將不再立于不敗之地,“關公戰(zhàn)秦瓊”不再成為笑談!
功利一點,高中語文學習的道路上,還有一個任是誰也繞不過去的路標——高考。如果我建議,高中階段,遵循高考語文考試的導向、甚至技巧,矯正自己學習語文的思路,恐怕不會引致太多的非議。
這是不是也可以視作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之一呢?
只有刪繁就簡,才會得到“根基扎實”的三秋樹,才會有“領異標新二月花”。有了“花”,我們就有醞釀“果”的希望,何況,花之美,也本來是我們的熱愛和追求。
(關丙卿山東省淄博市臨淄金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