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同時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些建議再一次強調了閱讀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并且給語文教師指明了解決這一課題的關鍵,就是要處理好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協(xié)調合作的關系。然而,閱讀教學耗時多,師生花費的精力也多,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卻不盡如人意,其重要原因是閱讀教學大多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未曾處理好以上三個方面的關系。如果我們對影響三者協(xié)調合作的因素作一些系統(tǒng)的研究,采取相應的措施,也許就會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更加科學化。
影響閱讀教學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為在這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就是語言環(huán)境和閱讀主體的主觀態(tài)度,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語言環(huán)境
語言環(huán)境又稱語境。在閱讀活動中,當我們遇到理解障礙時,就要借助于語境來推斷話語的正確含義。就廣義而言,語境的種類很多,目前各家的分歧還很大,本文說的是文本本身上下文之間的語言語境,即狹義的語境。
實際上,語境不僅包括上下文,還包括語言外部環(huán)境(語用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語用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它們共同組成語言環(huán)境,貫穿于語用活動的全過程,離開了語境,語用活動將會舉步維艱。
語境一般可劃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種類型。也有人又把它分為外顯性和內隱性兩類。內隱性語境包括主體的背景知識、語用所在以及時代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它們在理解過程中呈內隱的形態(tài),不太明顯,也不易為人覺察和把握,它的作用比較間接,但其對理解活動的影響程度比外顯性語境大。外顯性語境包括話語的上下文,具體的話題,語用的時間、地點、場景、語體等因素,它們在理解過程中呈外顯的形態(tài),比較容易把握,對理解的作用也比較直接。不管怎樣,它們都在話語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閱讀活動中,語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解釋,幫助閱讀者從籠統(tǒng)的意義中推斷出具體信息,從字面意義推斷出話語的言外之意,從歧義句中獲取準確的信息等,即幫助讀者正確理解話語的信息內容,領悟話語的豐富內涵。離開了語境,話語的意義根本無法把握。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利用語境去理解話語的意義。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理解的語境策略”。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對篇章來說,主要的語境要素是上下文,即文本所提到的語言語境,對口語來說,除上下文外還有情景,說話人與聽話人的共有知識和經(jīng)驗。這種看法其實有失偏頗。書面篇章實際上是作者和讀者的語言交流,是對話的一種特殊形式,因而在閱讀中,情景、共有知識和參與者的主觀態(tài)度等因素,都是解讀篇章的必要條件。
二、主觀態(tài)度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事實上,同樣一本書,一千個人看就有一千種觀點,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理解活動中,由于學生主觀態(tài)度的不同,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主觀態(tài)度的參與決定了對話語意義理解的豐富性、開放性和不一致性。
所謂“主觀態(tài)度”,是指接受者在理解文本話語時的心境或心理狀態(tài),包括合作態(tài)度、主觀評價兩個方面。
合作態(tài)度是指讀者在理解話語時,無形中受著隱性的合作原則的支配,也就是讀者在閱讀理解中自覺地調動已有的知識庫存來對話語作出合理的理解,盡量與作者的原意保持一致性。一般地說,讀者對作品愈感興趣,合作的態(tài)度就愈積極,這時大腦神經(jīng)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tài),原有的知識庫存被激活,積極參與到理解活動中去,這時候讀者處于良好的理解狀態(tài),茅塞頓開、心領神會,進而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說,合作態(tài)度愈積極,理解的效果就愈佳。
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發(fā)是: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和幫助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理解活動中來,同作者、作品、老師建立良好的協(xié)調合作關系。這樣才能引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他們的知識庫存,達到積極的理解。
主觀評價是指接受者在正常情況下對文本話語意義所作的帶有主觀意向和評價色彩的發(fā)揮或引申,即接受者不僅理解了話語的原有意義,而且他個人還賦予了話語某種新意。由于接受者的知識庫存不同,這種主觀的差異性就很大。如同一部《紅樓夢》,革命家讀到的是反封建,社會學家讀到的是大家庭聚居的弊端,詩人讀到的是才子佳人。
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這種主觀性的評價。對作品的理解不要求一致,要珍視學生各自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制約學生主觀態(tài)度的因素還包括語言接受環(huán)節(jié)的落后、語言生存方面的落后、教育的超前或落后等等,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也是閱讀教學的障礙。
閱讀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閱讀教學當然也是一種社會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學生閱讀理解的主觀態(tài)度必然要受中國當代文化這個大語境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還要了解學生、教師、作者之間在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等方面因素的差異,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資源,設置情景,以指導和幫助學生縮小這些差異,激發(fā)他們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實現(xiàn)學生、教師、作者和文本之間的協(xié)調與合作。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如果充分地考慮到上述兩大因素,其它問題將會迎忍而解,閱讀教學將會更加科學,更加有效。
(吳泰芹,貴州遵義縣龍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