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三個方面來探討“癡呆”用語在衛(wèi)輝方言中的不同說法,并對這些說法調查比較,對它們的特殊使用進行舉例闡釋,進而得出一定的評價性認識。
[關鍵詞] 癡呆 名詞性 動詞性 形容詞性
在衛(wèi)輝方言中,“癡呆”用語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從功能上來說主要分為3類:1.名詞性詞或短語,2.動詞性詞或短語,3.形容詞性詞或短語。詳細分析如下:
一、關于名詞性“癡呆”用語
筆者對衛(wèi)輝市6個鄉(xiāng)(鎮(zhèn))的342人進行了調查:獅豹頭鄉(xiāng)(60人)、池山鄉(xiāng)(55人)、安都鄉(xiāng)(57人)、唐莊鎮(zhèn)(61人)、后河鎮(zhèn)(56人)、李源屯鎮(zhèn)(53人)。其中主要有二百五、傻的、傻貨、憨貨、懵兒貨、沒棱貨等說法,這幾種說法在使用上略有區(qū)別,主要是由于使用習慣所致。但在使用頻率上,基本上保持平衡,具體列表如下:
由上可知,在名詞性“癡呆”用語的說法中,使用“傻的”的最多占20%,使用“憨貨”的最少占14%,但總的來說,各種說法基本持平。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相互通用而不影響別人的理解。
1.二百五
此說法在衛(wèi)輝方言中有三個義項:
1)指純粹的不明事理之人。
[例] a.他是個二百五,沒有誰家的閨女肯嫁給他。
b.快看,二百五跑來了。
2)諷刺做蠢事的人。
[例] a.東門里的媳婦真是個二百五,竟把自家的東西送人。
b.咱家出了個二百五,當面罵自家人,真是讓人笑話。
3)對一些誠實的人善意的嗔怪,也用“二百五”來表示。
[例] a.二百五咦,媽媽不怪你。
b.過來,二百五,奶奶給你做糕糕吃。
2.傻的
此說法在衛(wèi)輝方言中也有三個義項:
1)指純粹的不明事理之人。
[例] a.村東頭常常有一個傻的坐在那兒笑。
b.全鄉(xiāng)共有十六個傻的,都在救濟之列。
2)諷刺做蠢事的人。
[例]a.他真是個傻的,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亂做。
b.傻的呀,你不能總讓別人沾光,自己吃虧。
3)對一些誠實的人的善意的嗔怪,也用“傻”來表示。
[例] a.傻的,不是那樣做的,來,讓奶奶幫你做。
b.小明,我的小傻的,給我拿把椅子過來。
3.傻貨、憨貨、懵兒貨、沒棱貨
以上四種說法在衛(wèi)輝方言中的使用頻率略低于前兩種。在表達意義上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前文所列的第一個義項——純粹的不明事理之人,“傻貨、憨貨、懵兒貨”,偶爾還使用,但極平凡;“沒棱貨”沒有此義項。它們主要的義項集中在前文所列的第二個義項——諷刺做蠢事的人。第三個義項——對一些誠實的人的善意的嗔怪,“傻貨、憨貨、懵兒貨”偶爾也還使用,但“沒棱貨”同樣沒有這個義項。所以它只有第二個義項?,F分別舉例如下:
[例] a.傻貨!應該朝東走。
b.劉巧兒真是憨貨一個,出門戴綠帽子。
c.俺這兒只要聰明人,不要懵兒貨。
d.你才是個沒棱貨了,沒瞧見別人欺負到咱頭上了嗎?
二、關于動詞性詞或短語
筆者所調查的342人中,主要有傻、不夠數、差點兒、不透氣兒等說法。這幾種說法盡管使用上略有差別,但主要是由于使用習慣所致。在使用頻率上,基本上保持平衡,具體列表如下:
由上可知,在動詞性“癡呆”用語的說法中,使用“傻”的最多占28%,使用“不透氣兒”的最少占22%,但總的說來,各種說法基本持平。大部分情況下,可以互相通用而不影響別人的理解。
1.傻
“傻”在衛(wèi)輝方言中的使用頻率最高,占28%,作動詞用時,其后常跟助詞“了”作標記,后邊還要加上賓語。
[例] a.傻了你了!自己的事不做,去幫別人做。
b.傻了他個能人了,也不瞧瞧自己吃幾個饃,喝幾碗湯。
2.不夠數、差點兒、不透氣兒
這三種說法在衛(wèi)輝方言中使用頻率也較高,分別占24%、26%、22%,它們主要有兩種使用方法:
1)一般直接作謂語,在意義表達程度上,比“傻”略輕,但表現問題更形象。
[例] a.別跟他一般見識,他不夠數。
b.西頭劉家的閨女差點兒,但不愁找不到婆家。
c.小蘭長到十八歲了還不透氣兒,真把她媽氣壞了。
2)在這三種說法前加適當的程度副詞修飾,加重語氣。
a.他實在不夠數。
b.他確實差點兒。
c.他的確不透氣兒。
三、形容詞性的詞或短語
筆者所調查的342人中,主要有傻、癡、呆、傻里傻氣、呆頭呆腦等說法。這幾種說法在使用上有一定差別,有使用習慣的原因,也有受外來語的影響,使用頻率具體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使用“傻”的最多,占25%,“癡”占23%,“呆”占22%,但“傻里傻氣”和“呆頭呆腦”明顯低于前三種說法,分別只占16%和14%,可見在衛(wèi)輝方言中人們的口頭用語的差別。但在意義上其實大同小異,并不影響人們日常的理解。
1.傻、癡、呆
“傻”“癡”“呆”在衛(wèi)輝方言中作形容詞用時,有以下四種表達方法:
1)“傻”“癡”“呆”后跟助動詞“了”作標志,后邊必須加上適當的補語。
[例] a.他傻了很了。
b.他癡了很了。
c.他呆了很了。
(在普通話中,分別是在“傻”“癡”“呆”后加“得”)
2)“傻”“癡”“呆”后加補語“死了”,以加重語氣。
[例] a.老張傻死了。
b.老張癡死了。
c.老張呆死了。
3)“傻”“癡”“呆”前加副詞“太”修飾,并在最后附上助詞“了”。
[例] a.老王太傻了。
b.老王太癡了。
c.老王太呆了。
4)“傻”、“癡”、“呆”前加其他適當的副詞修飾,其后不用附加助詞“了”。
[例] a.老李確實傻。
b.老李確實癡。
c.老李確實呆。
2.傻里傻氣呆頭呆腦
這兩種說法也有四種表達方法:
1)“傻里傻氣”“呆頭呆腦”后跟助詞“了”時,“了”后必須再加上補語。(這種說法較少)
[例] a.他傻里傻氣了很了。
b.他呆頭呆腦了很了。
2)直接在“傻里傻氣”“呆頭呆腦”后加補語“死了”。(這種說法更少)
[例] a.他傻里傻氣了死了。
b.他呆頭呆腦了死了。
3)“傻里傻氣”“呆頭呆腦”前加副詞“太”修飾,并在其后附上“了”。(這種說法最多)
[例] a.老劉太傻里傻氣了。
b.老劉太呆頭呆腦了。
4)“傻里傻氣”“呆頭呆腦”后加上其他適當的程度副詞修飾,其后不用附加助詞“了”。(使用人數較多)
[例] a.老李的卻傻里傻氣。
b.老李的確呆頭呆腦。
以上是衛(wèi)輝方言中關于“癡呆”用語的調查情況及特殊使用。在三類情況中,每類都有幾種說法。使用比例也各不相同,同時與普通話中的個別用法也作了適當對比。筆者作這方面的調查與研究主要在于對衛(wèi)輝方言作進一步的分析,也為普通話在衛(wèi)輝地區(qū)的推廣出點兒力、做點兒貢獻。從大的方面來說,也是為整個方言的研究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楊潤陸、周一民編著《現代漢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年10月
[2] 石安石著《語義論》[M] 商務印書館 1993年5月
[3] 湘君著《北方口語簡釋》[M] 南方通俗出版社 1954年6月
(李煥道,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