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人格,對于提高學生人格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中學語文中文學科教學實際,談談如何發(fā)揮文學課情感教育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道德人格的問題。
一、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切入點
目前,中學語文教材精選了部分我國先秦以來優(yōu)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具有豐厚的人文內(nèi)涵,特別是作品中蘊涵的濃郁、深沉而境界高遠的道德情感,為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此作為教書育人,提升學生道德人格境界的切入點。理由有三:
(一)從人性情感因素看,人是極富道德情感的。中華民族是極重道德情義的民族,千百年來,我們的人民為道德情感所濡養(yǎng),所震撼,也為道德情感所規(guī)范、所制約,無論憂樂天下的仁人志士,還是思盡匹夫之責的大眾百姓,在群體道德情感的浸潤中,大都養(yǎng)成了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這足以給我們的人格教育以深刻的啟示。
(二)從文學與人的關系看,文學是“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這里,古人不僅認識到了文學的傳情達意作用,而且強調(diào)了文學所表達的情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別,有“為教”功能。大凡富有強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學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學家心血的結晶,學習這樣的文學作品,對于喚起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懷,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極為有利的。
(三)從人格教育的方式看,最佳方式莫過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學中抓住文學作品情與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深刻領悟、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分析體味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道德理念,特別是文學形象體現(xiàn)出來的美好道德品質,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情感育人、升華人格的關鍵。
二、發(fā)揮文學課情感教育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人格
(一)正確認識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會價值。文學是主情的,讀者在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每每與作者筆下的形象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文學具有很強的情感化人功能。然而,情有高下、正邪之分,沉溺個人悲歡離合之情感,與為人民大眾利益,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各種情感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前者多為個人自然情感,后者為社會情感,社會情感因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具有廣闊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而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我們稱之為社會道德情感,它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在文學課教學中,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其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會價值,用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服學生,把人格教育落到實處。
(二)正確認識道德情感特征,把握情感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情感是作家道德情感的流露,也是作家所代表的民族道德情感的反映。它有著深厚的道德基礎,更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創(chuàng)作中,將抒情與言志,個體情感與社會功利性緊密結合,于人情中見天理,做到記人敘事蘊含情,寫景狀物暗示情,情為道德的載體,將中華民族的美好道德精神和作家自身進德修業(yè)、修辭其誠的美好品質展現(xiàn)給現(xiàn)實生活中的讀者,對社會施以德教,是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心愿,也是文學道德情感的重要特征。根據(jù)這一特征,文學課的教學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把學習文學作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人格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五千年來的民族精神在21世紀青年學子頭腦中扎下根。
(三)科學解讀,深情育人。在文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深刻地解讀文學作品,使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成為接受道德情感教育、升華人格的過程,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實踐證明,惟有科學而深刻地解讀文學作品,才可以使文學課道德情感育人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根據(jù)不同類型的作品,從語言文字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深刻探究道德情感內(nèi)涵,使學生在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時時處處強烈感受到文學作品中道德情感的存在,溶于情感的浸潤之中,情不自禁地去吟誦,浮想聯(lián)翩,感悟人生,得到靈魂的慰藉和洗禮。為此我們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要遵循文學自身的特點,遵從解讀的規(guī)律,拓展解讀域間,讓學生透過情感表達的纖維根系,深吸文學作品的道德情感養(yǎng)料,以滋養(yǎng)自己的人格心田。譬如在杜甫《石壕吏》教學中,可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直至句子的韻律、語氣等,感悟詩人對人民的熱愛、同情和對統(tǒng)治者的憎恨,尤其是感悟“老婦”人在國難當頭,毅然奔赴前線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心靈受到震顫。
第二,根據(jù)學生情感特點、讀書心態(tài),運用情感育人原理,引導學生科學讀書,深刻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學中以道德情感育人,培養(yǎng)學生高尚人格,關鍵在調(diào)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應將情感育人原理納入師生共同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從調(diào)整學生讀書心態(tài)入手,采取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收到好的育人效果。具體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開展讀書明理教育,使學生認識學習文學對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積極意義,明確讀書的目的。其次,把讀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讀書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溝通,指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尋求道德情感信息,用心體驗作品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學生這種自讀書的收益比接受教師的分析講解間接體會感情更大。再次,開展情境教學,教師以情喚情。在文學課教學中,教師是架在作品和學生中間的橋梁,當文學作品情感含蓄,蘊藉深沉,難以解讀,或學生自身因解讀知識不足,閱歷不豐,閱讀不得法等造成情感自悟障礙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多種電教手段的運用,并配以深刻恰當?shù)刂v解,場景、教具的設置等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可使學生較準確清楚地感悟到作品內(nèi)含的真摯情感。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中,無論范讀、講解,還是其他指導,教師都要融情于境,用自己的感情喚起作品的深情和學生的深情。最后,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例如教師分析與學生感悟之間、精讀與略讀之間、感悟古人與個人當前情感、道德情感與一般自然情感之間的關系等。相信做到了這些,文學課的道德情感教育就會深入學生心中。
(伊廷菊,費縣第二中學)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