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yuǎn)的祭文名作,蘇軾曾評價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笨梢娝哂袕?qiáng)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此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下面就這篇文章的抒情特點做一些簡要的分析。
1.抒情與敘事緊密結(jié)合
從身份講,十二郎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也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豐功偉績。作者也認(rèn)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只選擇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如敘家常,娓娓道來,作者的感情正是在這種絮絮叨叨的訴說中表達(dá)得曲折入微。從全文思路看,作者先寫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兩人從小都成孤兒,相依為伴,雖然未寫具體的悲苦經(jīng)歷,但卻可以想見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扶養(yǎng)兩個孩子的艱辛,因此兩人雖為叔侄而實乃患難兄弟,悲戚之情、痛惜之意,在敘述中從筆端汩汩流出。然后寫自己為謀生,宦海沉浮,聚少離多:“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佐徐州……汝又果不來”。自己雖多次努力想實現(xiàn)“相守以死”的愿望而終不可得,最后一次相離竟成永訣,鑄成千古遺恨,追悔之情溢于言表。接下來又寫十二郎的死因和死期,最后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yǎng)遺孤等事。全文悲起悲結(jié),邊訴邊泣,在敘事中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zé)等種種情感,使抒情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讓人讀來不禁眼中發(fā)澀。
2.借助文言虛詞來抒情。
不論在古文或白話文中,虛詞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運用得巧妙,往往使文章別具風(fēng)采。如文中第四段開頭寫“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連用三個“而”字,寫出自己的身體衰微,以此來反襯出十二郎壯年而死的可悲,同時也寫出家族人丁不興、后人難繼的凄涼。再如第五段一開始連用三個疑問句“嗚呼!其然邪?其夢邪?其傳非其真邪?”引起下文,層層抒發(fā)悲痛之情。句中三個“邪”字,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實,反詰的語氣,有力地強(qiáng)化了作者震驚的程度。然后又連用三個“呼”字、三個“也”字,寫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但又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接下來又用五個“矣”的句子,迫使作者不得不信十二郎之死,寫出自己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無力擺脫悲哀,只好歸咎到天、神、理、壽,表達(dá)對十二郎去世的萬般無奈。
3.運用修辭手法,增強(qiáng)文章感染力。
如第五段寫少而強(qiáng)的十二郎突然死去,這是韓愈始料不及的,當(dāng)?shù)弥渌佬藕螅髡哂尚艑懙揭?,又由疑寫到信,是抒情的一個高潮。作者在此用了排比的手法,字字血,聲聲淚,將哀痛之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再如第四段,作者用反襯的手法,拿自己的年長體衰而存活,反襯十二郎年輕而夭亡,寫出他的死出人意料,讓作者難以置信,痛不欲生。
4.語言樸素,如行云流水。
這篇祭文強(qiáng)烈感情力量,能深刻地感染讀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他結(jié)合一系列往事的追述和自己的感受,傾吐自己無限悲傷,情之所至,字字凄楚,句句真摯,如從肺腑之中自然流出,毫無雕琢的痕跡。全文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而行,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不得不止。這樣全文就形成了一種行云流水般的語言氣勢,像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抓住了讀者。
總之,《祭十二郎文》充分體現(xiàn)了以情動人的特點,也正是因為情,使它具有了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我們從抒情的角度去欣賞、品味它,才能抓住文章的關(guān)鍵所在,才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收獲。
(楊友春,河北玉田一中)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