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一詩中有一處詩句似不妥:“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句與上下文文意和屈原的思想感情不太合拍。流傳下來的先秦典籍,有所錯簡,在所難免。本文試從內(nèi)容寫法、屈原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等對此作些探討。
一
《涉江》是《九章》中一首,為屈原流放途中所作,記述其渡江南下,由鄂渚入溆浦時心情,表達自己對時俗的憤慨和不管遭受多大的打擊,也必將堅持理想絕不改變的決心。全詩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寫詩人志行高潔、抱負不凡而無人可知,因而被流放;第二部分寫流放旅途和依戀故都的心情,端直而行、不懼辟遠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寫放逐的惡劣的環(huán)境和不變心從俗、愿承受苦難的決心;第四部分引述遭遇不幸的古代忠直之士以為范,重申自己哪怕是死也將董道不豫、重昏終身的態(tài)度;第五部分總結(jié)全詩,寫對黑暗現(xiàn)實憤懣的控訴和自己懷信佗傺吾將行兮的意志。全詩高漲著一種堅持理想、執(zhí)著堅貞的感情,態(tài)度鮮明。
二
接輿、桑扈和伍子胥、比干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人。接輿諷勸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乃消極避世之士。桑扈其人見《莊子》、《論語》,亦前代隱士。伍子胥為春秋時吳國大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并擊破楚國。吳王夫差時,因反對接受越國的求和和伐齊,被夫差賜死。比干是商代末代君王紂王的叔父,屢次勸諫紂王停止暴行,被紂王殘害,受剁成肉醬的酷刑。伍、比二人均為忠臣。
如果《涉江》原詩確是這樣寫的:“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舉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則屈原將以接、桑、伍、比并為忠賢典范,為自己“舉前世而皆然兮”所認定要作為自己的榜樣。從屈原的人生態(tài)度、忠君愛國的感情、堅持理想的情操來看,接輿、桑扈輩非其行為的典范十分明顯,證之以其詩亦然。原“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等等。長沙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畫上一男子駕龍御風,氣宇軒昂,高冠長袍,腰佩寶劍。郭沫若同志贊日:“仿佛三閭再世?!鼻敳粫矚g像接輿那樣剃著一個光頭,像桑扈那樣裸其身的。因為接、桑是以其獨特的外在表現(xiàn)表示對世俗的鄙棄,是對“入世”的放棄;屈原則是以其超拔于俗的“好修”的外在表現(xiàn)表示對理想的追求和堅持,屈原與他們分別是外在修養(yǎng)上的兩個極端。
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候”,被“王怒而疏”以后,作《離騷》表達的是自己的對祖國的熱愛,對理想的積極追求和對反動勢力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要“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懷王被秦扣囚,原“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希望懷王能回來,“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希望自己也許還能用于王以興楚國。這又豈是接、桑隱輩所能同日而語的。如果原以接、桑為其人生的榜樣,就不會出言“吾又何怨乎今人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而應(yīng)該怡然自樂地去隱居,如漁父般莞爾而笑,如后世陶淵明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原在《離騷》中反復(fù)表達自己對理想的積極追求和對反動腐敗勢力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說九死不悔體、解未變;在《思美人》中申言“欲變節(jié)而從俗兮,女鬼易初而屈志”、“寧隱閔而壽考兮,何變易之可為”;在《懷沙》中表示“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等,這些都非去做隱者所有的思想感情。
不以隱者為范的意思在《漁父》中表達得更加清楚?!稘O父》即使非屈原作,但“此賦……當作于楚人,原文以移、波、酉離為韻,尚是先秦古韻,可作為研究屈原的材料。漁父其人不管有否,從篇中其言行可以看出其言行至少形象是代表隱士的,言與世推移,莞爾而笑,歌滄浪之水,完全乃一副全身遠害、和光同塵、與世無爭形象?!蓖跻荨墩戮鋽ⅰ贰扒胖鹪诮嬷g,憂愁嘆吟,儀容變易。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逐相應(yīng)答”。以漁父自然“怪”屈子,可見漁父也是以屈原為非其類者。最后漁父逐去不復(fù)與言,可見他知屈原乃“孺子不可教也”。屈原對漁父的與世推移,何不深思高舉的勸說的回答是明明確確的:“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以屈原之意,聽從漁父,無異于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這是屈原所斷然不取法的。既然《漁父》中不以隱者漁父之見為是,知《涉江》中必不以接、桑輩為范。所以《涉江》中原說“旦余濟乎江湘”,走向流放之處所去。
從《涉江》所表現(xiàn)的屈原的思想感情發(fā)展來看,先是堅持高潔志行,遠就重華,不與眾小為伍,不為人知,寧愿踏向流亡的處所而濟湘江;接著是乘鄂渚,步馬山皋,邸車方林,乘船上沅,夕宿辰陽,走了一程又一程,流放之途遠而又遠,但原平靜而堅定,“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溆浦從詩中看乃其流放處所,環(huán)境惡劣,原不為所懼,“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決心承受苦難。至此,原之感情已趨高潮,為什么自己被流放至這惡劣的地方,“幽獨處乎山中”,原發(fā)出沉重而憤懣的議論,“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感情已發(fā)展到白熱化,表現(xiàn)了極度的憤慨,表示哪怕像伍子、比干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面對可能的犧牲,“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原之思想感情發(fā)展到此極高潮,絕不會以接桑輩般退隱為念,而是勇往直前,一如《離騷》中所表示的九死未悔體解未變,哪里會選擇全身遠害和光同塵的人生道路。
同時可見,隱士類與“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是不同轍不協(xié)調(diào)的,從文義上講是缺乏聯(lián)系的,所謂“舉前世而皆然兮”也只是就伍、比類忠臣而言,是不包括接、桑輩在內(nèi)的。那么從寫法上看,“接”句于此實無必要,它與忠不用兮沒有聯(lián)系,與前世而皆然兮沒有聯(lián)系,與余將董道不豫也沒有聯(lián)系,只是“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之有聯(lián)系。同樣道理,“接”句與上段未句“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也缺乏聯(lián)系,上段寫險惡的環(huán)境不能改變自己,而寫到下一段如伍、比忠臣而死亦較自然,必不寫到去隱居?!敖印本湓诖藢嵏窀癫蝗?。
三
從上述可知,接、桑亦如漁父,見屈原當亦“怪”之,使接與屈原同世而遇,當亦如歌過孔子以勸屈原“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接、桑輩雖知原之為“鳳兮”,但是是無法理解“鳳兮”屈原的志高行潔、堅持理想的精神的,他們不會明白屈原的“余心其端直”、“不能變心而從俗”、“董道而不豫”。
既然接、桑非知屈原之輩,屈原在篇中有兩處提到非知己的地方,一為“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一為“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從非知屈原的角度看,從寫法文義聯(lián)系看,“接”句當在“世”句旁或者在“哀”句旁,這兩句均在篇中第一部分,“接”句原籍亦在篇中之第一部分。
屈原“余幼既好此奇服兮”,以陸離長鋏、崔嵬切云象征了自己的志行高潔,“世溷濁”與屈原這種自修的外在美相對成文,“世溷濁”即楚國溷濁,楚國政治溷濁,政壇上是些鄭袖、靳尚、子蘭一類的人物,這些人不過是一群“燕雀烏鵲”,是“腥臊”之屬,他們是排斥屈原這種“鸞鳥鳳凰”的,是排斥屈原這種品行芳香高潔的忠賢之士的;楚國的溷濁不可能是普通的士人所造成的,乃這些缺乏才能缺乏高潔志行的人而致的。那么接、桑輩不是“世溷濁”中的人物,非鄭、靳一類,“接”句不宜在此前與志行高潔外在美相對成文,也不宜在此與后“莫余知”相附著,換句話說,屈原在這里筆鋒所向是鄭、靳等輩,非接、桑輩,鄭、靳等輩是無法知道屈原乃鸞鳥鳳凰的。故“接”句不宜在“世”句旁。
而“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之南夷,指的是楚國的人甚或江南的人。楚熊渠、熊通都自稱“我蠻夷也”,楚相對于周為南,南夷即楚國人,陳子展先生謂“哀國人莫我知也”。又屈原流向江南,《秦本紀》:楚人反我江南;《正義》曰:黔陽郡反歸楚,饒宗頤《楚辭地理考》:“楚江南,自楚悼王時吳起平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然仍屬南蠻,號稱難治,惟其在楚為遐壤,于是以為黜臣竄逐之所”。王逸《章句》:遷屈原于江南(《離騷序》);屈原在此說“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即等于說哀江南的人莫我知也。接、桑亦南人。接、桑輩知孔丘為“鳳兮”,一樣應(yīng)知屈原亦“鸞鳥鳳凰”,但他們是不能理解屈原堅持理想的決心的,所以漁父勸與世推移,他們不能理解屈原寧可被放流,也不會放棄理想學他們隱于野。看來“接”句與“哀”句聯(lián)系較為密切,應(yīng)傍“哀”句,即如說:接輿髡首避仕而隱,桑扈裸行而隱,可憐這些人沒有誰能了解我啊,我難道會改變自己而去隱居嗎?接下去便是“旦余濟乎江湘”,如言:我哪里會改變自己的志行,只有也只愿走向流放之處所去。又前文原“與重華游兮瑤之圃”,亦象征其政治理想,冀有作為,以振楚國,言“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這種政治理想,隱士們又怎會理解呢?“接”句于此逆接與重華之意,從反面引古人以明志,作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注腳。接下去的“旦”句轉(zhuǎn)而引啟下文。如果“接”句在“哀”句后,則辭意不暢,亦不便引啟下文。
綜上所述,從文義寫法、屈原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看,“接”句為錯簡,其原籍應(yīng)在“哀”句前。
(周子儀,湖南懷化工業(yè)學校)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