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要素,歷來對中國的文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許多文人的身上都交織著這兩種思想,深刻影響著他們的仕宦和文學創(chuàng)作。儒家思想要人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而道家思想?yún)s要人避世退隱,消極無為,致使歷代的文人在仕與隱之間不斷地作著權衡選擇,有時令他們非常矛盾。
王績,字無功,是隋末大儒王通季弟。大業(yè)中,舉孝廉,除秘書正字,后以疾還,除揚州六合縣丞,隋末游河北,還龍門。武德中詔征六合縣丞,待詔門下省,貞觀初罷歸,貞觀中以家貧赴選,授太樂丞,未滿一年再歸田,老死鄉(xiāng)閭。王績深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王績的父親好儒學,他的三兄王通“是當時的大儒,學問極其淵博”,所以自小他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積極的入世精神,“學而優(yōu)則仕”的經(jīng)世之志。但同時我們還應知道王績的父親還好陰陽歷數(shù),二兄王度頗好老莊,這也不能不對他產(chǎn)生影響。因此王績的身上始終交織著兩種思想——儒家和道家思想。這兩種思想集中在王績身上,使他經(jīng)常在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與道家消極隱逸的思想之間猶疑徘徊。這兩種幾乎對立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不斷消長起伏。當仕途順利時,他的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儒家思想便占據(jù)上風,處于主導地位。這時他就“欲為風鵬云龍”,“明經(jīng)思待詔,學劍覓封侯”;當仕途蹭蹬、時局昏昧動蕩時,道家遁世隱逸思想成為思想的主導方面,他會從老莊的哲學中覓取慰藉,尋求精神的避難所?!爸心攴陠蕘y,非復昔追求”,“才高位下,免責而已”,“ 吾自揆審矣,必不能自致臺輔,恭宣大道”,“貞觀初,仲貞父太原府君(王凝)為監(jiān)察御史,彈侯君集,事連長孫太尉,由是獲罪,時杜淹為御史大夫,密奏仲父直言非辜,于是太尉與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從這些引言可以看到仕途的蹭蹬,宦海的浮沉,特別是官場的政治斗爭,使他對儒家思想產(chǎn)生懷疑和動搖。他的三次出仕經(jīng)歷使他認識了當時的政治形勢,也認清了統(tǒng)治者,他痛斥統(tǒng)治者“明治若不足,昏暴長有余”;他抨擊官場“無處不營營”,揭露統(tǒng)治集團“昏主作式,刑罰不中,饞淫罔極”;他憤慨統(tǒng)治者“網(wǎng)羅高懸”。他對當時社會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對仕途失望了,無奈之下,他最終選擇了遠離官場,選擇了遠禍全身的田園山林,選擇了“有道于己無功于時”。但即使選擇了道家的隱逸無為,王績并沒有忘懷儒家的經(jīng)世濟用,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始終矛盾著。
王績的許多詩歌都表現(xiàn)了他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矛盾交織。他的《古意六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古意六首》類似于阮籍的《詠懷》詩以及后來陳子昂的《感遇》詩、張九齡的《感遇》詩,六首詩全部用了比興手法,托物以詠懷言志。且看《古意六首》第一首:
幽人在何所,紫巖有仙躅。月下橫寶琴,此外將安欲。
材抽嶧山干,徽點昆丘玉。漆抱蛟龍唇,絲纏鳳凰足。
前彈廣陵罷,后以明光續(xù)。百金買一聲,千金傳一曲。
世無鐘子期,誰知心所屬。
詩人以寶琴自喻,寶琴“材抽嶧山干,徽點昆丘玉。漆抱蛟龍唇,絲纏鳳凰足”,可見材質(zhì)優(yōu)異,裝飾華美,這儼然象征了詩人的才華。用這樣的寶琴彈奏著《廣陵散》和《楚明光》這樣的高雅名曲,無奈曲高和寡,自己雖是俞伯牙,奈何世無鐘子期。世無知音之嘆,不正是詩人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幽憤嗎?此詩曲折隱晦地表達了對使用人才的統(tǒng)治者的不滿,反映了詩人積極用世,渴望統(tǒng)治者欣賞的儒士心態(tài)?!豆乓饬住菲涠疲?/p>
竹生大夏溪,蒼蒼富奇質(zhì)。綠葉吟風勁,翠莖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鹓鸞食其實。寧知軒轅后,更有伶?zhèn)惓觥?/p>
刀斧俄見尋,根株坐相失。裁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雖自傷,無心復招疾。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
此詩借竹來書懷言志,描寫具有奇質(zhì)勁節(jié)的青青翠竹遭受“霜霰封其柯,鹓鸞食其實”的打擊和擾掠,含蓄地表達了知識分子的惡劣處境。但更悲慘的是“更有伶?zhèn)惓?。刀斧俄見尋,根株坐相失。裁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竹子因為材質(zhì)的華美最終落得被砍伐的悲慘命運,竹子的有用給自己招來了禍害,所以詩人感嘆:“有用雖自傷,無心復招疾。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睂⒅褡雍蜕缴喜輰Ρ龋麚P老莊的“無用”以遠禍全身的思想,批判了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摧殘。詩人一方面渴望出仕,一方面又擔心出仕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積極入世和消極出世的思想就這樣矛盾著、糾集著。第三首“寶龜”一詩,化用莊子寓言,再次表達了遠離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遠離束縛,遠離官場,遠離危險的思想。
寶龜尺二寸,由來宅深水。浮游五湖內(nèi),宛轉(zhuǎn)三江里。
何不深復深,輕然至溱洧。溱洧源流狹,春秋不濡軌。
漁人遞往還,網(wǎng)罟相縈藟。一朝失運會,刳腸血流死。
豐骨輸廟堂,鮮腴藉籩簋。棄置誰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靈寄明卜,復來欽所履。
詩中先寫寶龜在五湖三江的深水里浮游時的安全與自由自在,接著寫寶龜不慎誤至“溱洧”之水;在“春秋不濡軌”的溱洧里充滿了兇險——“漁人遞往還,網(wǎng)罟相縈藟。一朝失運會,刳腸血流死。 豐骨輸廟堂,鮮腴藉籩簋?!边@些詩句表明了詩人對出仕的憂懼。王績對政治的憂懼是可以理解的,他生活在治日少而亂日多的隋末唐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曾發(fā)出“羅網(wǎng)高懸,去將安所”的慨嘆;他經(jīng)歷了隱五兄王凝犯事而王氏兄弟皆遭連累的政治事件;他知道歷史上許多優(yōu)秀知識分子遭殺戮的事情。想要出仕又害怕出仕,歸隱吧又不甘心,仕與隱矛盾著、沖撞著。第四首借松詠懷,寫獨具才志的松樹雖“寧關匠石顧,豈為王孫折”,不像前面的竹子被砍伐使用,但遠離塵世遁隱世外,盤根巖穴樹葉繁茂,有凌云之志無畏斤斧的松樹最終也隨著歲月的流逝在自然界中“坐共灰塵滅”。詩中流露出王績不甘心順其自然而亡的心理,不甘寂寞,不甘無為無用。這就與前詩主張順應自然,無用無為,知足自樂的道家思想相矛盾。再來看他的第五首:
桂樹何蒼蒼,秋來花更芳。自言歲寒性,不知露與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臨前堂。連拳八九樹,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糾,葉葉還相當。去來雙鴻鵠,棲息兩鴛鴦。
榮蔭誠不厚,斤斧亦勿傷。赤心許君時,此意那可忘。
這首詩借桂樹的芬芳、不畏嚴寒的品性來詠贊桂樹美好的德操。但它只能像“幽人”一樣被埋沒民間,誰之過歟?是“草木有本心,非為美人折”?最后一句透露了詩人微妙的心理,他渴望統(tǒng)治者的賞識與任用——“借赤心許君時,此意那可忘?!薄豆乓狻返诹自俅伪磉_了王績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態(tài):桂樹主
彩鳳欲將歸,提羅出郊訪。羅張大澤已,鳳入重云深。
朝棲昆閬木,夕飲蓬壺漲。問鳳那遠飛,賢君坐相望。
鳳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但使雛卵全,無令矰繳放。
皇臣力牧舉,帝樂簫韶暢。自有來巢時,明年阿閣上。
詩中詩人托鳳抒懷,以鳳自況。一方面借彩鳳高翥遠飛表明自己要決心歸隱,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害怕被統(tǒng)治者網(wǎng)羅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寫“皇臣力牧舉,帝樂簫韶暢。自有來巢時,明年阿閣上”,此四句道出了詩人渴望出現(xiàn)清明盛世,只有這樣的盛世出現(xiàn),自己才會出來做官,才能有一番作為。王績是矛盾的,他也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古意》六首在王績的詩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們集中表現(xiàn)了他詩作“古淡樸野清新”的藝術風格,集中反映了王績?nèi)宓浪枷氲拿芎蜎_撞。這組詩讓我們了解了詩人王績——他一方面有積極入世、渴望為世所用的儒家思想,一方面又有消極出世不為世所用的老莊思想;他富有才華,具有理想,但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只能埋沒他的理想和才華;他偃蹇困頓,陷于憂憤而又無奈的泥濘中難以自拔,只能以酒澆愁;他悒郁苦悶,心境孤寂。他選擇歸隱山林田園是道家思想的勝利,但儒家思想又實在讓他不甘心如此過完一生。正是這種矛盾沖突使我們找到了他為什么學陶淵明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他沒有陶潛為保持真率躬耕固窮而不失怡悅情懷的超然,陶的歸隱田園不得已處在氣節(jié)性情使然,而王的不得已處主要是形勢使然,一內(nèi)一外,便造成了二人田園山水詩的優(yōu)劣之別。陶詩清俊自然,恬適飄逸,每道及田園生活無不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興奮與喜悅,正表明了陶潛對山水田園的執(zhí)著與熱愛,這種情感對那些被外在原因趕到田園中的詩人(陶之后大多如此)來講是很陌生的。所以陶潛雖窮困潦倒卻不失其快樂與率真,而王績詩歌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殷實的鄉(xiāng)間生活與懷才不遇的苦悶,與他身處的山水田園總是隔著一段距離,未能真正融入山水田園。
(朱濟明,安徽大學中文系)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