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倫敦,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雖然它與我們遠隔千山萬水,但很多中國人對它并不陌生。上小學時我們就被告知,由于馬克思成年累月在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里閱讀、寫作,竟然在堅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兩個清晰的腳印。北大教授陳平原說,他在倫敦訪問時,曾就馬克思的讀書之處作過專門考察。他發(fā)現(xiàn),閱覽室的看板上赫然寫著,當年馬克思常在L、M、N、O、P等幾排座位就座,因為那里靠近參考書架。也就是說,他并非只在一個固定的位子上讀書寫作。因此,如何辨認哪些是馬克思的腳印,則幾乎不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就這個發(fā)生在倫敦的故事去詢問倫敦當?shù)氐挠?,他們竟然全都不知道的真正原因。陳教授特別指出,閱覽室里讀書不比少林寺里練功,最后可以看出哪些是少林僧人的腳印,而在大英博物館則不太可能。他推測,所謂“馬克思的腳印”,大概是當年有人出于對馬克思的崇敬編出來的。腳印雖屬傳奇,身影卻有跡可尋??枴ゑR克思在將近30年的時間中每天來到這里。1850年6月,馬克思最先被舊的閱覽室接待。從1857年起,他在這里從事包括《資本論》在內(nèi)的數(shù)項計劃的研究。
有人說,在科學史的傳統(tǒng)研究理論中,就有對科學家傳記中的“傳奇”與“神話”問題的討論。如果從歷史的嚴肅性來說,能夠破除一些神話也是很重要的,盡管它的代價可能是讓傳記的故事不再那么吸引人和激動人心。然而,一個熱衷制造神話的民族并不是一個成熟的民族。許多事情,更需要我們就事物本身進行一些更為切實和科學的反思。我們不必為尋覓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曾否留下“腳印”下太多功夫,我們倒是應當認真思考,馬克思作為一個背井離鄉(xiāng)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他鄉(xiāng)為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了全人類的進步,在理論和實踐上所付出的心血、所體現(xiàn)的毅力、所擁有的智慧,并以此作為當今時代我們致力于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我們倒是應當認真思考,在大英博物館這個精神商品的“超市”中,馬克思如何通過遍讀百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瀝出真金,終于從資本主義文化的廢品堆中挖掘出“剩余價值”的珍珠;我們倒是應當認真思考,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是否有著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借鑒的共通性,我們還應思考,由馬克思所開創(chuàng)的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道路如此曲折,步履如此坎坷……
張謳先生撰文稱,大英博物館一位館員告訴他:“當年是有一位叫卡爾·馬克思的德國學者經(jīng)常來這里查閱資料,但座位是不固定的……”說完后又補充道:“曾經(jīng)有兩個東歐來的青年也問過這樣的問題。我當時還不知道有‘腳印這回事。后來我查了資料又問了老館員,才知道那‘腳印是印在書上的?!笔堑?,馬克思的腳印可能原本就沒有印在水泥地上,而是印在《資本論》上,我以為。
(牛曉勝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