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勇
喋血玄武門
古長安(今西安)城北,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騎馬進(jìn)入宮城玄武門。在走近臨湖殿時,李元吉見有人影晃動,剛叫聲“不好”,秦王李世民已出現(xiàn)在身后。李元吉知事不妙,抽弓搭箭,朝李世民射去。連放三箭,都在不遠(yuǎn)處落下。李世民勒停坐騎,拉滿弓,只聽“嗖”地一聲,太子李建成應(yīng)聲倒下。李世民轉(zhuǎn)而奔進(jìn)樹林,不料馬被樹枝絆倒,將他摔落在地,李元吉聞聲趕到,跳下馬,一把扼住他的咽喉。危急關(guān)頭,忽聽身后有人大叫。李元吉回頭一看,見是秦府大將尉遲敬德,便拔腿朝武德殿跑去。尉遲敬德也不追趕,拉起硬弓,一支箭穩(wěn)穩(wěn)射出,李元吉立時斃命。
玄武門外,東宮和齊王府兩千精兵呼嘯而至。城門險(xiǎn)被沖破。設(shè)伏在此的秦王心腹張公謹(jǐn)命親兵亂箭射出。玄武門守軍見廝殺的都是皇子,不敢亂動。守將敬君弘?yún)s不顧部下勸阻,率本部人馬與東宮、齊王府兵廝殺起來,因寡不敵眾,漸落下風(fēng)。敬君弘死于亂軍之中。東宮和齊王府兵又來攻城,張公謹(jǐn)拚死抵抗。正相持不下,城下有人叫嚷:“殺呀,去秦王府?。 边@時,城上兩顆人頭落下。尉遲敬德在城上高聲喊道:“太子和齊王謀反,業(yè)已伏誅!你們投降吧,朝廷既往不咎!”城下將士一看,落下的果然是太子和齊王的人頭,頓時大亂,走的走,逃的逃,四散離去。
唐高祖李淵聽玄武門外殺聲震天,跑上龍舟,駛?cè)牒3睾?。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在湖邊找到李淵,奏報(bào)了剛才發(fā)生的一切。李淵身邊群臣見木已成舟,便說:“秦王功高蓋世,今又誅殺逆賊,陛下將國事委托于他,天下自可太平。”李淵一聽,只得說:“好!這正是我的夙愿?!?/p>
三天以后(六月七日),李淵宣布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太子李世民登極,尊李淵為太上皇。次年,改元貞觀,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卻是在血腥殘殺中開始的。
楊文干事件
在李淵還是唐王時,就立李建成為世子,稱帝后,又立他為太子。對李世民,李淵除封秦王,授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外,加封古所未有的“天策將軍”稱號。也許,李淵認(rèn)為,這樣做,兄弟之間可以“擺平”了,不料,兩人爭斗從未停止。起初兄弟二人也沒鬧到相互殘殺的地步。武德七年,出了個“楊文干事件”,情況就變了。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隨從,李建成留守京師。突然,他得到密報(bào),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干,正籌集軍械謀反。李淵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驚恐萬狀,有部下勸他據(jù)城起兵,另有人勸他孤身請罪。李建成聽從了后者。一見父皇,倒地便拜,以頭撞地,幾乎昏厥。李淵盛怒難平,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
李淵令人傳楊文干覲見,不料,傳令之人將李淵獲悉密謀之事告訴了楊文干,楊文干隨即起兵。李淵一面遣人討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議對策,并堅(jiān)持讓李世民親自征剿,許諾得勝還朝后,廢太子,改立李世民。見父皇如此說,李世民率兵出征了。大軍還沒到,楊文干軍已經(jīng)潰亂,楊文干死于部下之手。
可是,高祖并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回京,只責(zé)兄弟不睦,而歸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將他們流放。
這個事件本是太子謀反,處理結(jié)果卻是“兄弟不睦”;李世民本是帶兵平叛,卻遭到部下被流放的處罰。是李淵過于昏聵、過于信任太子,還是記載本身有問題?唐朝有個叫劉餗的人寫了本《隋唐嘉話》,里面有“人妄告東宮”的句子,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引用了這句話,說明這一事件還有另外的說法。
有人根據(jù)劉餗的這句話,作出大膽推測:所謂“楊文干事件”原來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陰謀。李建成送甲胄給楊文干是真,但不是謀反,而是加強(qiáng)親信的力量,抗衡秦王勢力。李淵事后聽李元吉等人勸解,始知真相,這便有了上述處理結(jié)果。此后,李淵對李世民不十分信任。
“太白經(jīng)天”
“楊文干事件”暴露出李世民要借父皇之手誅殺太子的意圖,太子李建成嚇出一身冷汗,也動了殺機(jī)。楊文干事件后,李世民一方面失去父皇的信任,一方面激化了太子對自己的仇恨,兄弟二人磨刀霍霍、緊鑼密鼓地準(zhǔn)備起決戰(zhàn)來。
李建成私蓄兩千精兵,駐守東宮長林門,號稱“長林兵”。李世民不甘示弱,命親信溫大雅鎮(zhèn)守陜東道大行臺駐地——洛陽,命部將張亮率一千多粗壯士卒前往洛陽待命。李元吉探知張亮私率士卒,告他謀反。李淵命將張亮抓起來,嚴(yán)刑拷問。張亮頂住酷刑,不吐一字。對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李淵心知肚明,問不出張亮的口供,又怕引起李世民激變,就把張亮放了,暗地里加強(qiáng)了對李世民的戒備。
這時,又出了個令人懷疑的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一日(玄武門之變前三日)夜,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酒中有毒,李世民喝后吐血數(shù)升。李淵知道后,怕鬧出兄弟相殘,要李世民返回洛陽,許諾以陜陌(今河南陜縣)為界,以東地區(qū)歸秦王轄制,秦王出入行天子儀仗。李世民不肯,淚流滿面地說,不能離開父親左右。李建成、李元右也怕李世民此去是龍歸大海,勸李淵不要放他走。
此事真假不說,此前,李建成、李元吉已經(jīng)動手則是事實(shí)。在用重金收買尉遲敬德和秦府另外一員大將段志玄不成之后,便告敬德謀反。李淵下詔,將敬德治罪,李世民拚全力保住了敬德。后又狀告秦王親信程咬金(知節(jié)),李淵命將程咬金貶出長安。不久,又借李淵之手,把秦府謀臣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府。
碰巧,突厥犯邊,李元吉掛帥出征,趁機(jī)調(diào)用秦府干將尉遲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秦叔寶等人,又征調(diào)秦王所部精銳士卒。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報(bào)告,太子議定,要在餞送齊王的宴會上刺殺秦王,然后坑殺尉遲敬德等人。
李世民命房玄齡、杜如晦裝扮成道士潛回秦府,商議對策。眾從一致勸秦王果斷行事,誅殺太子、齊王。在萬般無奈中,秦王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六月三日,太史令密奏李淵,說太白星(金星)三日之內(nèi)第二次白天出現(xiàn)(“太白經(jīng)天”),又是出現(xiàn)在秦王分野,預(yù)示秦王將即天子之位。李淵大驚,命召李世民進(jìn)宮,將密奏出示給他。李淵之意很明白,是要李世民自盡以避嫌。李世民哭訴道:“臣死不足惜,只是建成、元吉穢亂后宮,令父皇背上惡名,我不能不說?!北阏f出太子、齊王與妃嬪茍且之事。李淵聽后氣得渾身顫抖。李世民說:“父皇不信,我可當(dāng)面與太子對質(zhì)?!崩顪Y憤怒地說:“好,好,明天就對質(zhì)!”宮中早有與太子親近的妃嬪將這一切報(bào)告給了太子。李建成找來李元吉,李元吉說:“我們手握重兵,對質(zhì)也不怕。”
他們沒想到,曾是太子部下、當(dāng)時負(fù)責(zé)玄武門防務(wù)的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拉攏。更沒想到,這天夜里,李世民與尉遲敬德等九人帶著一隊(duì)精壯士卒在玄武門內(nèi)拉開了一張大網(wǎng)。于是,第二天清晨,便發(fā)生了文中開頭記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