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文
他住在十八樓。十八樓是這棟房子最上面的一樓。
他在這棟樓里已經(jīng)住了十年。但對大樓里的人,除了自己的家人,卻一個都不認識。
他覺得很無奈,想改變這種狀況。畢竟,住在一個南鋼筋水泥構(gòu)筑成的人情沙漠里,還是會感到孤獨的。他向老婆說了,老婆也深有同感。
于是,他們坐下來制定了一個怎樣與這棟房子住戶來往的計劃。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認為,這棟房子住戶太多,要與周圍的的人熟悉,必須要有側(cè)重點,即從鄰居著手最為恰當(dāng),然后再從鄰居擴展到其他的住戶。
從鄰居著手,最方便的當(dāng)然是門對門的那一家。
就像特務(wù)在進行秘密活動一樣,經(jīng)過明里暗里的實地勘查,他們終于弄清楚了對門那家人的人員組成情況和出行規(guī)律。那也是一個三口之家,兩個三十來歲的大人和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兩個大人在公司上班,女孩在一個全日制寄宿學(xué)校上學(xué),除了周末,很少回來。這戶人家與他們一家平時在樓梯口上見到時,都還能點一下頭,互相向?qū)Ψ阶饕粋€微笑,算起來也算比較熟的了。
基本情況摸清了,下一步就是接觸。老婆說,要想出一個很自然的、完全引不起別人懷疑的接觸行動。怎么辦呢?兩人想了一天,覺得還是借東西比較好。借什么呢?鍋碗瓢盆、油鹽醬醋這些小東西在樓里就可買到。最后,還是兒子想得比較周到,他說,干脆就借學(xué)習(xí)用品吧。兩人覺得不錯,就決定去借學(xué)習(xí)用品。
派誰去呢?這又是一個問題。大人去似乎有點唐突,叫兒子去,他卻不太好意思。經(jīng)過一番動員,最后還是決定兒子去。兒子才8歲,開始死活不愿去,后來工作做通了,倒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徑直就開了家門,走到了對面那家人的門前。
門是關(guān)著的,防盜門厚重得就像一扇記憶中永遠沒有開啟過的墻。兩夫妻偷偷地躲在自家門縫里看著兒子敲響了那戶人家的門。
他們想,只要兒子一敲開了門,兒子就可以向那家人借一點學(xué)習(xí)用品回來。等過了兩天,兒子去還東西的時候,他們兩個大人就可跟著過去,向人家表示感謝。在表示感謝的同時,因為是第一次上門,他們就可以為別人的女兒買點小禮品過去,作為見面禮。禮品一收下,大家就會熟悉了,以后的來往肯定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果然,門一開,對門男主人探出了頭。見了他們的兒子,也是先問了來意。聽明白后,那男主人果然就轉(zhuǎn)身從里屋拿出了兒子所要借的東西。
一會兒,他、老婆、兒子就在家里慶祝第一步行動的成功。明天是周末,他們決定,第二天就去買點東西,去答謝人家。
但第二天,他公司里有事加班,沒辦法,就只好拖了一天。第三天上午,他和老婆專門上街精心買了一點小禮品。下午,覺得時候差不多了,他、老婆、兒子,三人就站在了對門人家的防盜門前。
他親自按響了門鈴。
他們都有一點激動,心里都想,他們在這棟樓里的第一戶今后會比較熟悉的鄰居不久后就要誕生了!
隨著門鈴的響聲,門開了,一個人探出了頭來。
找誰?他問。
他頓時傻了眼。這個人五十多歲了,他以前并沒有見過。
這戶人家的主人呢?他問。
我就是呀。那人回答。
你?主人不是很年輕嗎?他說。
噢,你說的是以前那家喲。他們昨天就搬走了。門里面的人回答。
搬走了?他和老婆面面相覷。
是呀,我是今天上午才搬到這里來的。那人有點不耐煩了。
他失望地與老婆、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
一會兒,他們的家門被人敲響了。他們開了門,是對門剛搬來的那人。
那人走了進來,說,那戶人家移民到國外去了,他以前種了好多花放在陽臺上,沒辦法帶走,我來時,他叫我問一下你們要不要,如果要,就送給你們了。
陽臺上有花?他和妻子對望了一眼,兩人馬上去了對門陽臺,一看,果然有幾十盆花正在夕陽的照射下開著各式各樣美麗的花朵。這些花散發(fā)著強烈的香味,幾乎把整棟樓都籠罩了。
那人說,走的那戶人家說其實他知道前幾天你們的兒子來跟他借東西是為了什么,他也早就有了那種想法,只是一直因為習(xí)慣和防備心理,沒有采取行動而已。沒想到等你們主動了,他卻走了。所以就只有送上這些花來表示他的心意。
那人說完,卻問他們,走的那人想對你們干啥呀?
他和妻子對視了一眼,笑著說,沒什么,他就是叫我們把這些花分一半給你而已。
那人聽了,一臉迷惘,說,分一半給我?他走時為什么不親自對我說呢?
這我也不知道,他一邊聞著陽臺上花開的味道,一邊和妻子看著那人微笑。
(地址:拉薩市民族路12號西藏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郵編: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