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編前語:
《讀與寫》的家鄉(xiāng)位于四川,《讀與寫》的讀者遍及全國。為了讓全國讀者深入了解我們的家鄉(xiāng)一四川,從本期起,“知多少”版塊開設(shè)新的欄目:“蜀風(fēng)”,為大家介紹“蜀道咽喉”、“南國燈城”、“閬苑仙境”、“千年古堰”、“華西雨屏”、“三蘇故里”、“月亮之城”、“香城寶地”、“劍門蜀道”等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也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能到各地走走,更深入地了解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
“芙蓉之城”成都,又稱“錦官城”,是四川省省會,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成都平原的東部。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是一座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歷史
成都歷史悠久,建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王開明五世遷蜀都城至此,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至此成都一直是郡、州、府、道的治所。自元代始,成都為四川的省會。歷史上的劉備等六位君主先后在這里立國稱帝,成都算得上六朝古都。
成都自古商賈云集,是一個內(nèi)外交融的大都會,漢代是全國的五大都會之一,唐宋時期是第二大都會。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yè)馳名天下,在城西南筑有錦官城,故成都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成都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商埠。
五代后蜀王孟昶時,在城墻上遍種芙蓉,使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
歷史上,成都又是一座水網(wǎng)密布、江橋眾多、樹木蔥蘢、繁花似錦的“花城”。秦時蜀郡守李冰父子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19世紀,法國旅行家古德爾曾贊嘆成都是“東方的巴黎”。
成都的風(fēng)景名勝眾多,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1個,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文物保護單位108處。歷代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永陵王建墓、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qū)m、孟知祥墓、朱悅廉墓、僖王陵、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彭大將軍紀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橋烈士墓等。
文化
成都是燦爛的巴蜀文化發(fā)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興學(xué),建石室。開全國地方辦學(xué)之先河。
隋唐至宋時期,成都造紙業(yè)為全國之牛耳。唐時的“益州麻紙”是官方規(guī)定的詔書、冊令的標準用紙。同時成都也是中國雕版印刷術(shù)的發(fā)祥地之、。宋代,成都是全國印刷業(yè)三大基地之一,有“宋時蜀刻甲天下”之稱。
成都又是一座工藝名城。漆器久負盛名,蜀錦、蜀繡風(fēng)靡天下,金銀絲制品、瓷胎竹編名播遐邇,被游客譽為“購物天堂”。唐宋時期,成都的音樂、歌舞、戲劇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有川劇、揚琴、清音、評書、金錢板等10余種地方戲曲,經(jīng)久不衰。成都的樂器制造也同樣聞名全國,成都的“雷琴”,不僅使當(dāng)時的文化界嘆為觀止,而留存于世者,珍同“國寶”。成都大慈寺的壁畫也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飲茶文化始于中國。中國飲茶,源于四川。而四川最早進行茶葉貿(mào)易的是成都新津。唐宋時期,成都是全國茶葉的主要產(chǎn)區(qū)和貿(mào)易集散中心。清代,成都的茶館文化,別具一格,相沿至今。成都茶館之多,世界第一。
成都還是一座美食城,成都飲食文化、酒文化十分發(fā)達,形成了數(shù)條有一定知名度的“餐飲一條街”。有馳名海外的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川菜和聞名遐邇的賴湯元、鐘水餃等名小吃。
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成都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首批公布)。
名人
杜甫的一生,東西漂泊,生于河南鞏縣,死于湘江船上,足跡幾乎遍及半個中國??墒?,杜詩愛好者,研究者們都把成都的草堂作為瞻仰、紀念杜甫的主要場所。這并不奇怪。因為,在詩人顛沛流離,充滿苦難的一生中,成都的生活總算閃現(xiàn)了一些難得的亮色。
公元759年,在長安生活了將近10年,仕途無門,貧病交加的杜甫,領(lǐng)著全家踏上了入蜀旅程。也許,這只是詩人不得已的選擇,然而,這選擇又實在是正確而又明智的。歲末,詩人到達成都,景象果與關(guān)中不同,安定而繁華。在高適資助下,詩人造一“草堂”的夙愿終于實現(xiàn)了。在草堂,杜甫過上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安定生活:一面種草種菜,一面有嚴武、高適等官位不低的朋友接濟。蜀地相對富饒寧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fēng),四時常綠一片明麗的田園風(fēng)光,不僅大大改變了詩人憂傷的心境而且使他的詩風(fēng)也于慣常的沉郁之外平添了許多清新明麗。此后,杜甫曾漫游川北一年又九個月。后回成都,就受邀任過短期官職。公元765年4月好友嚴武去世,高適也在這年正月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重要依靠,生活來源成了大問題。加之蜀生戰(zhàn)亂,只好居家登上旅途。公元768年正月中旬,杜甫率家從白帝城放舟東下,離開了已居住九年多的巴蜀,往江陵而去。雖然詩人被迫離開了成都,但成都無論如何已成詩人一生中值得感念的所在。而后世成都人亦以這為榮為慰。
薛濤(公元770-835)原籍長安,其父人宦成都,她就生在成都,還未成年,其父去世,靠母親撫養(yǎng)長大。雖薛濤才貌雙全,善于寫詩,但無依無靠,故而年輕時曾淪為歌伎。后決心不在伴酒官場,由于她的詩名早已遠揚,所以成都乃至全國很多詩人紛紛將她視為詩壇名家,與她交往。成都的最高地方長官也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甚至有人還曾奏請朝廷授她“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雖未實現(xiàn),但人們皆以“女校書”相稱。
成都名人眾多,在這里我們不能一一列舉,惟恐掛一漏萬。但是他們在成都留下的業(yè)績、影響卻是令萬眾敬仰的。錦城如花,名人繁簇。在天府之國的成都里,他們的精神其實還在續(xù)寫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