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云
年近花甲,身邊的朋友、親人、長輩去世的消息不斷傳來,追悼會后,便油然慨嘆:“快輪到咱們這一茬了!”于是,死亡的陰影不斷襲上心頭,總擔心自己會在某一個清晨起不了床,或是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會不會是癌癥上身?總之,死亡的恐懼感在心中揮之不去。
一日,年過八旬的二叔約我去他院中賞花。花間對飲,二叔銀須飄飄,笑聲朗朗,死亡對于他來說,似乎是個例外。二叔在20多年前被醫(yī)生診斷患了癌癥,卻又幸運地存活至今,于是老人便更有談論死亡的資格。生活中,常有健康人或病人,或直接或婉轉地同他探討死亡。他以為這是個哲學命題,死亡同睡眠一樣正常,人們既然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接受睡眠,又為何不能以同樣的心態(tài)接受死亡呢?
老人家特地向我推薦一本《細胞生命的禮贊》,說該書令他對死亡豁然。該書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他叫劉易斯·托瑪斯。當我讀完這本薄薄的小書后,覺得茅塞頓開。
托瑪斯說,地球上有30億人,在我們這一生中都要死去,其平均速度為每年5000萬。但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卻只知道家人和朋友的死亡,故往往將死亡誤作偶然現象。其實30億人都在此途中,任何“生”都是“死”換來的。整個生命系統(tǒng)乃是一個生與死的無限循環(huán)。所以,死亡并不是災難。
于是,在這種理論的啟示下,我似乎也豁然了:死亡,原來同呼吸一樣,是一切生物最古老、最基本的機能。托瑪斯探討問題的立場與我們有所不同嗎?當然有。不同在何處“你可以跳到一邊看景去”。這是書中的一句話。它使我恍然意識到托瑪斯不是站在人類的立場而是站在大自然的立場上“看景”的,在他眼里,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這見解令我心平氣和,也令我欣賞他的智慧,于是,我不再恐懼死亡,樂觀而平和地迎送每一個日子。死亡是人生之旅的終點站,到站了,便是平安抵達,誰還會忐忑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