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涓
去年八月,著名書法家、國學大師、書畫鑒賞家、教育家啟功先生在北京去逝。這樣一位名滿中外、著作等身的學界泰斗,生前在談及社會給予他的各種頭銜稱謂時,曾鄭重其事地說:“我這一輩子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我只不過是一個教書匠?!边@是何等謙遜高尚的品質(zhì)和崇高的敬業(yè)精神!人們只知道啟功先生是當代杰出的書法大師,卻不知道他最看重的卻是自己的本職工作一一教師,更不知道他在教書育人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因為這些被他的書法光環(huán)所遮沒。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粭l崇高的教師行力準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是啟功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時候,從畢生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yè)中歸結(jié)出,并敬題給母校做為校訓的。最近讀了著名作家鮑文清寫的《啟功雜憶》這本書,書中關(guān)于啟功先生談到的自己“為師之道”的一些話,讓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我深受教益。
一、評價學生:“以激勵夸獎學生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學生,都要盡力找出他們的一點點好處,加以夸獎。對學生不可有偏愛、偏差,萬不可譏誚學生。”
啟功先生的這段話包含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對學生的評價要以激勵為主。為什么對學生要以激勵為主呢?啟功先生當年沒有做進一步的闡釋,但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足以證明,先生的話是多么的正確。因為,根據(jù)心理學的規(guī)律,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成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個性和人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師激勵性的評價,往往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取得的進步,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以一種愉悅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進而形成積極的性格——認真、勤奮、樂觀、沉著、剛強、進取、大度、慷慨、坦誠、謙遜和熱情等。相反,負面的評價,尤其是一些簡單的斥責往往會使學生心情沮喪,意志消沉,內(nèi)心懊悔,伴隨而來的便是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進而形成消極的性格——陰郁、敏感、懦弱、冷漠、自私、狐疑、狡詐、狹隘、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等。所以說,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對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往往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幾十年前啟功先生的前瞻性的認識在今天已經(jīng)成了我們共識,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對學生的日常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p>
啟功先生也指出了激勵學生的一個好方法:盡量找出學生的一點點好處一一從細處著眼。這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教師要用顯微鏡和放大鏡去觀察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細小的優(yōu)點和取得的進步,抓住時機,激勵他們。
二、課堂教學:“教師要懂得疏通課堂氣氛,不要老站在講臺上講,要適當?shù)牡綄W生中間走一走,一方面可以知道學生在干什么,有沒有偷懶、睡覺、看小說的?順便看看自己板書的效果好不好,學生記下了沒有,沒有記下的就順便指導他們一下;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設(shè)置一種深入他們的氣氛,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讓學生覺得你平易近人,可親可近。”
啟功先生在這段話中指出的,其實正是現(xiàn)今我們所探討的一個熱點話題一一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平等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要總是居高臨下地將現(xiàn)成的知識和技能硬性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只是被動的洗耳恭聽,而是應該經(jīng)常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一是提醒督促學生認真聽課,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的師生對話關(guān)系,從而打破那種教師臺上居高臨下的一人獨白,學生臺下萬馬齊喑的傾聽的局面,創(chuàng)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師生雙方在平等中積極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啟功先生關(guān)于課堂教學的認識是樸實感性的,但卻是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他所提倡的這種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嗎?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一條所明確指出的:“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斌w味先生多年前的這些教學感悟,我們又怎能不對先生肅然起敬!
三、作文評改:“對學生的作文教師不要詳改,詳改還不如教師替學生做一篇,何況改多了學生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guān)鍵處?!?/p>
啟功先生的這段話表明了他對作文評改的態(tài)度:不提倡精批細改,注重批改效率。長期以來,作文批改一直是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事,一本本的批改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往往是勞而無功,學生只看一下分數(shù)了事,這次指出的錯誤下次照犯。啟功先生的這一觀點和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不謀而合。葉圣陶先生也歷來反對那種“學生寫、教師改”,而且還要“精批細改”的做法,他主張讓學生“多寫、自改”。他說過,寫作是一項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學生一定“要多寫,越寫越熟,熟極了才能隨心所欲。多寫,還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少改?!?/p>
實踐證明,兩位先生的說法確實是真知灼見。寫作教學中的“精批細改”,不但使教師疲于奔命,而且使學生形成了一切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不會自覺主動的進行大量寫作,寫了也不去自行修改充實,從而致使寫作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們在寫作教學中要勇于放棄精批細改這種傳統(tǒng)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方面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寫作實踐訓練,使他們達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另一方面,要改變批改方式,采用諸如重點批改學生作文的關(guān)鍵錯誤、指導學生自改、互改等多種富有實效的批改方法來幫助學生切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做為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啟功先生的學歷只是中學,也沒有搞過什么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但他從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這些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卻是非常中肯實在、行之有效的。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今天,閱讀啟功先生的這些“為師之道”,無疑會給我們一些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很有借鑒價值。
(伏涓甘肅靖遠煤業(yè)公司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