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凝煉地反映社會生活、強烈地抒發(fā)思想感情、想象豐富、節(jié)奏鮮明的文學樣式。充分應用這些詩歌材料進行語文教學,對于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shù)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詩歌可以作為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一把鑰匙。
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它蘊含于敘述與描寫之中,要理解它,須有具體的分析。以詩來引點,更富于啟發(fā)性,更易于學生的準確把握?!稐椇恕芬徽n,表現(xiàn)了一位美籍華人朋友的思鄉(xiāng)之情。文中有許多詩意的描寫,提到“月夜”引起的鄉(xiāng)愁。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很難體會。此時引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些詩句,意境深遠,均有可感可觸的鄉(xiāng)愁。同學們就會較為深刻地體會到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打開了理解課文的大門。
第二,聯(lián)系詩歌,掌握課文的特點。
詩歌有語言凝煉、易學易記的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詩歌進行講授,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新的知識,不失為一種簡捷有效的方法?!都o念白求恩》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議論文,學生對議論文的特點往往掌握不牢。如果把以前學過的《白求恩紀念歌》一詩拿來比一比,一詩一文,有熟有生,在對比中增強了學生對議論文特點的感性認識。
對于詩歌的學習,同樣也能在對比中看出特點。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其特點在于以虛喻實,教學中可以引用唐代韓愈的《送桂林嚴大夫》中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在簡要的分析中讓學生體會到桂林山水的秀美,總結(jié)出“青羅帶”“碧玉簪”都是可觸摸的事物。隨后講析課文:賀敬之筆下的桂林山水像什么呢?像神仙、情夢。神、仙、情、夢到底如何美呢?至此,學生對本詩迷離奇幻、以虛喻實的特點,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同樣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學中,可以引入《路燈》來對比學習——“我說你是夜行者/哭紅的眼睛/你說你是黎明的天空/種下的星星/我說你是黃昏季節(jié)/長長的身影/你說你是混沌的夢天/不滅的憧憬”,平實的詩句中那種強烈的感情,很易為學生所察覺和進行聯(lián)想。詩歌創(chuàng)作中想象的手法在此變得淺易。
第三,與對聯(lián)相映成趣,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對聯(lián)在表情達意上與詩歌有相通之處,同樣具有詩歌的藝術(shù)性。顧平旦、曾寶泉在《 漫話對聯(lián)》一文中寫到,“在只言片語、著墨不多的文字中,既能敘事繪景,寫意抒情,又能信手拈來,隨處可用”。在教學某些課文的時候,詩聯(lián)并用,可以加大課堂容量,更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稘系亩臁肥抢仙岬拿瑵洗竺骱桓薄八拿婧苫ㄈ媪?,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聯(lián),也為大多數(shù)喜愛濟南的人所熟知。由這副對聯(lián),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老舍先生為什么著力描繪濟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所表達出的作者的無限愛憐之情,與“樹蔭照水愛晴柔”相映成趣,更易為學生所領悟。
白居易詩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奇特描寫,講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時,它可加深學生對氣候的高下差異這一現(xiàn)象的理解?!鞍霟煱胗杲瓨蚺?,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可以加深學生對散文《春》的內(nèi)容的理解,等等。只要教師注意以詩歌的藝術(shù)性去感染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提高,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活躍起來。如果再引導學生去嘗試應用詩、聯(lián)的藝術(shù),則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朱自清的《背影》寫出父子情深,不知感動了多少人。我在學生的讀書隨筆中讀到這樣一首詩——“回家未久又離家,相見時愁別亦愁,蹣跚背影見情深,家書復引淚雙流”,他以詩的形式涵蓋了課文的內(nèi)容和感情,這種嘗試是非常積極有益的。當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有這樣的水平,也不需要過分強調(diào)這個做法,但在教學中引入對聯(lián),要求學生嘗試是很有好處的。如在教讀《春》時,出一聯(lián)“冬去山明水秀”,并點明它概括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一段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讀完“春草”、“春花”、“春風”的描寫后,寫出下聯(lián)。學生表現(xiàn)很踴躍,有對“春來柳暗花明”、“春來春綠花艷”的,有對“春來草嫩花香”、“春來鳥語花香”的,這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變抽象為生動,學習語法知識。
語法知識抽象、枯澀,所以教學中要盡量使課堂生動起來,方法很多。其中運用詩歌的藝術(shù)性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如教詞性,就可用邵康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學生有興趣,教師的講解也會易于被接受。在練習中,再引鄭板橋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梅花總不見”,此詩雖為游戲之作,但學生在練習中饒有興趣,在輕松喜悅中學習了語法知識。
以上四點表明,詩歌的藝術(shù)性,能夠很好的感染學生,對語文教學起到促進作用。讓詩歌貫穿在教學中,會使語文教學更富生命力,更利于學生用語文這把鑰匙,打開生活的大門。
(孟獻超,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學)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