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平
南美洲與拉丁美洲
試設想,從我國中部往下透過地心打一個洞,穿過整個地球,那么,另一端的出口就是南美洲。這是離開我國最遠的一片大陸。我們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而他們則地處西半球和南半球,所以,兩者之間除了晝夜顛倒之外,季節(jié)也恰好相反。
不少人以為,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一碼事,其實,它們并非同義。前者是自然地理概念,后者則系地緣政治名詞。粗略地說,從緊鄰美國的墨西哥(屬北美洲)往南,延綿上萬公里直到火地島,包括加勒比海的眾多島嶼,除了少數(shù)小國居民操英、法和荷蘭語之外,都講西班牙或者葡萄牙話。西語和葡語幾乎相通,同屬印歐語系意大利語支的拉丁語族。所以,這一廣袤地區(qū)就被籠統(tǒng)地稱為“拉丁美洲”。南美洲則是地理上的一塊大陸:北邊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向南一直伸展到合恩角;連巴拿馬(她地跨南、北兩美)在內(nèi),一共有13個國家和1個地區(qū)。
這確系一片神奇的寶地:廣袤的沃土、茂密的森林、豐富的地下寶藏,還有漫長的海岸線。難怪當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險家們回到歐洲后,便到處宣揚,南美洲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從而掀起了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就資源和自然條件而言,它比北美洲要豐富和優(yōu)越得多,開發(fā)也更早,但是,四百年后,卻遠遠地落在了北美主要大國的后面。個中原因固然很復雜,我一位篤信基督教的朋友,則用一言以蔽之:當初移民北美者,尋找的是上帝;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到南美去,追逐的卻是金銀財寶。這話說得過于簡單了。
初來乍到,大家都感嘆南美民風淳樸,不過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的老百姓比較懶散,尤其是,不守時的習慣最讓人頭疼。茲舉幾個例子,即可說明問題。在智利,一位德裔教授請我吃飯,約定時間是晚上七點正。我在指定餐館足足等了一個多鐘頭,他們一家才姍姍來遲,卻顯得若無其事。第二天,說好趕在去飛機場之前帶我參觀某景點,復又爽約,遲到了一個小時。路上,我忍不住調(diào)侃他說,你在英國讀了七、八年書,取得博士學位,娶了個英國太太,還到丹麥當了近十年教授,為何沒有養(yǎng)成英國紳士刻板守時和北歐民眾一絲不茍的良好作風。他的回答,差點沒把我給噎死:在南美洲,沒有人準時,只要遲到時間不超過兩個鐘頭,就屬正常。我那英國老伴當初剛來智利時,還不是像你一樣為這等小事而慪氣;現(xiàn)在入鄉(xiāng)隨俗,也就處之泰然了。再說,智利算好的啦,不信到其它南美國家瞧瞧,一準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包括國際航線,我們在南美洲總共乘坐過巴西最大航空公司VARIG的七趟班機,沒有一回準時。最好的晚點50分鐘,糟糕的則延誤了兩個多小時,真應驗了那位朋友的話。從巴西圣保羅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原定午夜之前半個鐘頭抵埠,由于起飛時間一再推遲,捱至次日凌晨兩點多才到達,搞得我們狼狽不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途經(jīng)多倫多往返南美洲,我們五次乘坐加拿大楓葉航空公司班機,每趟都提前幾十分鐘落地。
智利
第一站是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它有540萬人口,占去全國的三分之一。
地理上,智利是世界上最為奇特的國家:76萬平方公里領土,南北長達2897公里,東西平均寬度260公里,最窄處只有30公里,是夾在高聳入云的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一條狹長地帶,中間還塞進同海岸線平行,較為低矮的海岸山脈。因此有人戲稱,智利窄得連火車掉個頭都不容易。它的北部,有著全世界最為干旱的阿塔卡馬大沙漠;中部是高低兩山脈之間的肥沃峽谷,那里幾乎集中了全國所有的可耕地(占國土面積的3% )和大部分人口;南部則生長著茂密的溫帶森林;再往南跨過麥哲倫海峽,就接近寒帶了。
步出機艙,一股熱浪便撲面而來,氣溫高達34攝氏度,同加拿大登機時的冰天雪地情景形成了鮮明對照。季節(jié)倒錯讓人產(chǎn)生某種怪異的感覺??刹皇敲?,十多天前,此地才剛剛過了夏至。
汽車載著我們朝城里飛馳。機場公路右邊,一個街區(qū)挨著一個街區(qū),全是些一、兩層的磚屋。那是圣地亞哥的貧民聚居地,還有許多分布在市內(nèi)各處。左邊則是整齊劃一的四層樓房,一排接著一排,是政府專為低收入家庭建造的廉價公寓。車行大約半個多小時,開始出現(xiàn)商店和餐館,我們進入市區(qū)了。
從旅游的角度來看,圣地亞哥并沒有什么特色。安第斯山的融雪夾帶著泥沙,匯集成渾濁湍急的馬波楚河,歡快地從市中心流過。長達20公里,寬闊漂亮的奧伊金斯(1810-1817年獨立戰(zhàn)爭首領,智利開國元勛)大街和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大道,構(gòu)成了全市的主軸。
市區(qū)里平地拔起一座小山,西班牙人統(tǒng)治時期,頂上建有桑塔·露齊亞城堡,獨立后被改為國家公園。到得山巔觀光平臺,陣陣涼風拂面,暑氣頓消。憑欄遠眺,只見安第斯皚皚雪峰一座連著一座,在艷陽天里熠熠生輝;近觀腳下,全城盡收眼底,委實令人心曠神怡。不遠處是圣母山,蓋因其上建有巨型圣母瑪麗亞雕像而得名。
1973年,皮諾切特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并殺害了民選總統(tǒng)、社會黨人阿連德,開始了又一輪軍事獨裁統(tǒng)治。無數(shù)左翼分子被關進監(jiān)獄,遭受酷刑折磨的不計其數(shù)。死者的尸體被成批地裝上飛機,投入太平洋里。獨裁者不得人心,1989年,皮諾切特被智利人民趕下臺,以治病為名跑到歐洲,企圖逃避清算,最終還是被引渡回國接受審訊。其后的幾任民選總統(tǒng)勵精圖治,重整綱紀,嚴厲打擊貪官污吏,經(jīng)過短短的十幾年,就把智利建設成南美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人民生活最好,政府最清正廉潔的國家。他們還獨創(chuàng)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資金由私營公司管理,連美國總統(tǒng)布什也要移樽就教。
一位華裔朋友給我講了他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從中可見一斑。一天,他駕車去鄰國阿根廷。由于事情比較急,所以違章超速,在邊境附近山路上被一個智利巡警攔下,照章開了罰單。為圖省事,他掏錢想請那位警察幫忙到指定銀行交款。誰知警察一臉正經(jīng)地對他說,路上就你我兩人,這樣做無異于賄賂,是犯法的。嚇得我朋友忙不迭道歉,才得以擺脫尷尬局面。在腐敗成風的其它拉美國家,這不啻是天方夜譚!
智利富藏銅礦,儲量為世界已探明的四分之一左右。硝石和鉬的產(chǎn)量也很可觀。由于有豐富的水力提供廉價電能,所以采礦和金屬冶煉是其主要工業(yè)部門,出口產(chǎn)品以銅及化肥為大宗。此外,智利還大量外銷各種優(yōu)質(zhì)水果和高級葡萄酒。2003年,她的外貿(mào)盈余額達30多億美元,GDP為1546億美元,人均9900;通貨膨脹率1·1%。勞動力中,工業(yè)占27%,服務業(yè)占59%,農(nóng)業(yè)只占14%。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智利已經(jīng)是一個工業(yè)化國家。
(待續(xù))
海外星云 200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