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由
低油價的時代一去不返
近來國際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牽動著世界經濟最敏感的神經。3月17日,紐約市場原油期價一度漲至每桶57.60美元。盡管近日隨著美元匯率的提高而有所回落,但低油價的時代一去不返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差不多自伊拉克戰(zhàn)爭以來,油價在波動中不斷攀升。此后,原油價格雖有小幅回落,但稍有“風吹草動”,油價即迅速反彈。在告別了寒冷的冬天、季節(jié)性用油大量減少的情況下,目前油價不僅不降反而重新上升,有些出人預料。石油輸出國組織于16日在伊朗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當前的油價、產量和供求形勢。會議決定,將該組織的原油日產限額立即提高50萬桶,升至2750萬桶,以平抑日益高漲的油價。
眾所周知,油價對世界經濟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發(fā)生在1973年、1980年和1990年的油價上漲,曾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危機。2002年油價升至每桶約30美元,就對當時短暫經濟衰退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表面上看來,近兩年來油價一直在高位運行,似乎還沒有對整個世界經濟走勢造成明顯影響。但面對高油價的沖擊,不同國家表現(xiàn)出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差別較大。
歐元區(qū)和日本經濟受到拖累
去年下半年,歐元區(qū)國家經濟表現(xiàn)差強人意,其中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僅增長了0.2%;德國和意大利第四季度經濟甚至分別下降了0.2%和0.3%。德國今年2月份新汽車登記數(shù)量減少了2%,表明油價上揚使該國一些重要產業(yè)受創(chuàng)。200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接近于零。有證據(jù)表明,高油價是影響日本經濟恢復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去年下半年甚至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美國經濟凸顯較強的抗沖擊能力
去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為3.8%,居工業(yè)化國家之首。今年1月份,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3%,相對較為溫和。股市似乎對油價上揚不以為然,道—瓊斯30種工業(yè)股票平均價格指數(shù)正邁近11000點大關。美國曾是石油危機的最大受損者,因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它主動或被動地對其經濟結構進行了調整。主要措施是把高能耗業(yè)務外包到海外,或把高能耗產業(yè)轉移到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國家。如今,高耗能行業(yè)在美國經濟中的比例不斷縮小,而軟件、金融服務等行業(yè)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此外,美國大幅度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和制造業(yè)生產效率。1973至2003年間,美國經濟每增長1美元所需的能源減少了55%;美國能源消耗量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也從1981年的近14%下降到了7%左右。自1974至2004年,美國化工行業(yè)每單位產出需要消耗的能源減少了46%;換句話說,生產相同數(shù)量的產品,如今的能耗只相當于30年前的一半。鑒于美國經濟在高油價背景下的快速增長,油價與美國經濟的關系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能源機構的極大興趣。
東亞國家承受高油價負擔
油價高企致使東亞地區(qū)的生產成本上升。除日本外東亞地區(qū)(EAXJ)的GDP大約1/5依賴于直接貿易。油價高企致使該地區(qū)的生產成本上升,但該地區(qū)則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美國、歐洲或日本等富裕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者。
亞洲出口商沒有商標或技術所有權,通常依賴于商標所有者或者出售他們產品的大銷售商。他們位于全球貿易體系的底層,最容易受到價格壓榨。過去10年,美國對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進口價格比對工業(yè)化經濟體的進口價格總體要低35%。
亞洲出口商品集中于IT產品可以部分解釋價格低的原因。但是,我們看到服裝、鞋、玩具和更大范圍產品的價格也在下降。亞洲出口商品缺乏定價能力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問題,它是源于勞動力供應過剩以及缺乏品牌和技術所有權。對于該地區(qū)而言,承受高油價的負擔太過沉重。如果EAXJ像其他工業(yè)化經濟體一樣將出口商品價格提高3.3%,其將增加350億美元的收入,足以支付石油的高成本。
中國經受著高油價的沖擊?,F(xiàn)在每天消費石油700萬桶,比2003年上升了100萬桶。其生產大約仍為每天350萬桶。2004年,價格的上升和進口量的增加使中國額外消費了190億美元,同期GDP可能增長2000億美元。中國的石油邊際成本為10%,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國整個的石油賬單為890億美元,即今年GDP的5.3%,是世界平均比例的兩倍。
盡管沒有將石油的高成本轉嫁給西方消費者,中國還是將其大部分轉嫁給了房地產購買者。2004年,中國的新房產銷售可能達到GDP的8%,其中1/3來自2002年初以來的價格上漲。價格的增值將達到GDP的2.7%。相對于每桶石油20美元,在每天消耗總量為700萬桶時,中國的石油成本增加占了GDP的 2.3% 。房地產的高價將為石油的高成本買單。
韓國正將其石油高成本轉嫁給它的消費者。2004年前8個月,韓國的CPI就上升了3.5%,而在2003年全年只上升了3.4%。2004年韓國的CPI將可能上漲4.5%。這增加的1%會使消費者多花掉40億美元。韓國每天的石油消費可能是240萬桶。油價高企很可能使韓國耗費58億美元。通脹會承受其中的70%。除了信用泡沫的破裂,高通脹正在導致韓國消費疲軟。
中國和韓國的石油消費大約占EAXJ的70%。其他經濟體明顯小的多。泰國是東南亞最脆弱的,看起來它也正將石油的高成本轉嫁給其消費者。去年全年泰國的CPI上升了1.8%, 今年則上升了2.9%。臺灣地區(qū)去年CPI上升為0,而今年則已經上升2.4%。迄今為止,利潤的擠壓主要集中在出口商身上。其他的則通過將高成本轉嫁給房地產投資者和消費者而得以逃避。這也就是公司收益現(xiàn)在還表現(xiàn)不錯的原因。
源自高油價的利潤擠壓將會出現(xiàn)。如果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富裕消費者不愿意為亞洲進口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那么一旦中國的房地產泡沫開始收縮,EAXJ地區(qū)的公司收益就會下降。房地產泡沫也支撐了美國的消費能力。由于美聯(lián)儲正在升息,美國消費者不可能愿意為亞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EAXJ地區(qū)的公司收益也將很可能下降。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拐點。中國各地的房地產價格都停滯了下來。多數(shù)房地產專家認為這是季節(jié)性的,秋季強烈的需求勢頭會卷土重來。其實汽車業(yè)、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疲軟是相關聯(lián)的。因為中國的投資擴張如此迅速,根本沒有足夠資金供應。此外,美聯(lián)儲升息也減緩了資金流向中國的速度。若干因素綜合起來使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很容易受到打擊。
在中國房地產需求中投機是一個主要動機。只要升值預期仍然保持強勁,中國就可以在高油價下維持強勁增長。一旦對房地產價格的預期反轉,中國就不能快速發(fā)展,并且為現(xiàn)在的高油價買單。